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设计策略
2009-08-13王显荣
王显荣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课后作业的形式则很少被人重视。目前,很多高中生都把地理课后作业视为沉重的学习负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作业设计不科学有关。只有不断地丰富课后作业的类型,把地理作业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相结合,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充分发挥课后作业的应有作用。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作业的设计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具体来说,地理作业设计应突出以下特点:
1.层次性。现在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是有很大差别的,至少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应改变作业统一化和单一化的模式,设计和布置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建立“作业库”,提供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作业,使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作业形式和难度,让各种基础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作业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
2.生活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后作业设计应与学生的课外生活及其他各课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的整体。如观云识天气、推测天气变化、分析地理现象成因等这样的课后作业,涉及到多项训练,且富有生活性,有助于不同基础、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地理思想。
3.综合性。地理知识可以说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也决定了地理作业设计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例如,学习气旋时,可给学生讲这样一段史实:三国后期,诸葛亮北伐中原用火欲将魏军全部烧死,不料突然下起大雨,浇灭山火。这是因为大火使空气受热上升,气压降低,形成气旋,气旋中心的空气上升冷凝致雨,属于气旋雨典型案例。利用相关的史实设计有关气旋的题目,正是地理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
4.探究性。探究性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地理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挖掘。对于高中生而言,探究性的作业更有利于他们生动活泼的、主动学习地理知识。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后作业的具体形式
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作业设计必须在传统的作业设计的基础上有所转变,要切合学生的基础、理解、情感、思维,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以更主动的姿态投入到作业中。笔者认为,值得尝试的地理课后作业形式主要有这样几种:
1.实践型作业。地理教学中有许多与我们生活有关的知识,需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观察、体验和总结。例如,讲授完《旅游交通》这部分内容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调查旅行社,结合所学知识和图册独立完成实践作业。题目是:某同学家人计划利用“五一”假期到黄山观光,请你为该同学设计一条较理想的旅游线路,并说出理由。可以说,在每一单元里,教师都可以设计些实践性的题目,让学生从中学会从地理视角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2.创造型作业。创作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和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类似模型制作、地理小报制作、建立家庭小气象站、地理科学小论文等形式多样的作业,特别提倡有创意的作品。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写“地理周记”,让他们把生活中发现的地理知识记录下来,班级每周交流一次,学生们互相讨论、分析,从而养成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调查型作业。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社会,其特征是信息化、开放性、创新性。为让学生大量获取信息,笔者把“社会调查”作一种课后作业类型,要求调查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关,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让学生个人或分组调查本地的土地利用情况、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人口增长情况等;或针对时政热点,如沙尘暴天气、三源环保问题等,在“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爱鸟周”等环保宣传活动之际,让学生查找资料、整理资料,撰写小论文、小报告,要求人人参与,长短、体裁不限,以此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能力得到展现。通过调查型的课后作业,把地理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探究型作业。探究型作业,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日常实际问题为载体,通过“学习小组”的合作,对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并形成书面报告的一种作业类型。教师根据学习内容,从技能、地理思想、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整理“研究材料”,针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选取与地理应用有关的力所能及的问题进行研究。例如,学了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课,可选择你所感兴趣的一个洲或国家、地区,搜集相应资料,对其进行人口自然增长率、增长模式、变化预测等分析,探究相关影响因素。为体现学生自主性,教师只在方法、程序上给予指导。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等活动,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研究式程序。探究类的课后作业,有助于创设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们通过“课题研究”,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三、新课程背景下地理作业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地理作业要避免单一化,突出层次性与全面性。多年来,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所有学生做相同地理题已经习惯成自然。这种“一刀切”的作业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要改变作业单一化的模式,设计和布置适宜不同层次学生的分档作业。分档作业要按学生学习程度分类对待,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业,并且努力向更高层次的作业题挑战。分档作业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对低层次的学生——“低起点,拉着走”;对中层次的学生——“有变化、主动走”;对高层次的学生——“多变化,主动走”。作业题数“保底但不封顶”,成绩分类“定层次但不定人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跳一跳”的过程中各有所得,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
2.地理作业要摆脱重复性,注意新颖性与训练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业设计要摆脱无思维价值的重复练习,力争做到“背景趣、热点热、题型活、形式新、拓展广”。通过多种渠道,把丰富知识、训练和发展创造性思维寓于作业之中,让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之产生一种需求感、成功感,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从而更好地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学习。
3.地理作业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长期要求学生按课本、按练习册一题不漏地做习题、做大量的强化训练套题,期望他们能考出好成绩,是不切实际的。教师必须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地理学习的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高中地理片面追求“课堂形式的活跃”不能达到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只有学生的“思维活跃”才能达到地理教学的育人的目标。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除了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以外,还需要以地理作业设计策略为突破口,高中地理作业的设计,对老师来说,是一件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和艰巨的工作。我们必须下大力气,花真工夫,为更好地完善学生人格,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为新课程的实验成功而扎扎实实的探索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