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十年来湖北省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反思

2009-08-13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09年7期
关键词:湖北现代化教材

朱 鹏

教育是振兴中华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湖北基础教育在几十年的改革发展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历程

1.“国家”模式阶段。1977年,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教育工作会议,几次提出要编写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1978年1月,教育部组织各学科专家、学者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共200多人,开展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集中编写全国通用的十年制中小学教材。这套教材从1977年9月开始编写,1980年基本完成,其显著的特点是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程,没有选修课程。

2.“国家+地方”模式阶段。此阶段的大致时间是从1985年到1999年,国家在实行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不断地下放基础教育权力,但只到县级地方政府,学校仍然没有多少课程权力。不过,当时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区范围内,都有一小部分权力安排地方课程或者说乡土课程。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更进一步深化了课程改革,并把全国的中小学教材由以前的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在课程管理上进一步强化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思想,1989年,国家教委批准,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实际,编写多种不同的教材并在不同的地区进行实验,然后正式推广。另外,还设计了“五四”和“六三”两种学制的课程计划,以增强课程的弹性和可选择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进一步规定了地方课程,由地方政府规定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大纲,教材实行“一纲多本”。当时的湖北省,有的使用人教版,有的使用鄂教版,荆门市使用的是江苏版……1993年2月,我国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必须大力加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要办出各自的特色。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又一次转机,它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雏形,为后来校本课程的出台打下了基础。不久,湖北各地、市、州根据自身需要,都分别编写了各自的乡土教材,以宣传本地文化、风俗,增强学生的乡土观念,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

3.“国家+地方+学校”模式阶段。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不失时机地抓住历史机遇,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在“扩大学校自主权”、“教育松绑”的呼声下,我国课程的部分权力进一步由地方下放到学校,学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就是一个标志。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确定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三级课程模式。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适当扩大地方尤其是学校的课程权力,改变“坐等上级指示精神”的被动局面,让不同的权力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决策、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去。以多样性来满足不同学校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很好地发挥学校的特色与培养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积极作用,有利于贴近学生与社区的生活,便于生动活泼地开展课程活动,最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使课程真正发生场所的“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占据其应当占有的地位

二、湖北省基础教育概况

1.湖北基础教育成绩巨大。湖北地处华中,基础教育在财力比较薄弱、东西部收入差距较大、财政投入困难、国家对教育的“欠债”也很多的情况下,先后完成了“一无两有”验收、“扫盲教育”……除鄂西地区外,在全省基本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而且大多数学校的软硬件设施都有了显著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改革开放和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

2.湖北基础教育经费亏空严重。1994~2001年期间,教育基本上是“人民教育人民办”,农村基础教育的“担子”大部分落在农民肩上。据统计,1994~2001年期间,中国义务教育经费的78%由乡镇负担,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很少,不足2%。而乡镇基本上属于“吃饭”财政,这样,实际的后果是把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些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是当时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得到了明显减轻,但基础教育谁来“买单”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003年国家审计署统计报告显示,在所调查的50个县中,2001年底,义务教育的负债23.84亿元,到2003年6月底,上升至38.98亿元。有的县80%以上的中小学都有负债。

三、湖北省继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首先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江汉平原的沙洋县在1995年适时提出了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新的学力观;2005年,武汉市将原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合并为科学课……这些尝试一改以前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与选择性,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适应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其次是人事权、工资权的改革。公办教师管理体制的僵化,很长一段时间,束缚了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00年,沙洋县率先在全省实施教师聘任制,2007年10月,“监利改革”起航……“监利改革”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体制试验:首先是教育内部管理的创新。主要措施是成立学校民主管理委员会,学校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自主办学、自主管理。改变教师管理体制,建立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全员聘用制度、解聘辞聘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教师交流服务中心,实行教师与学校双向选择,实行校长职级制和教职工岗位工资制度等;教育经费投入方式的转变则是更引人关注的另一个层面,即实施“教育卡”制度的过渡性改革。全县自2004年2月起开始实施教师工资拨付方式的过渡性方案,即上岗教师原有工资的70%发放到个人,30%按学生数权重分配到各校,由各校自主制定方案发放到教师。

今后,湖北省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利用本省人才优势,地理优势,建设现代化的基础教育体系。湖北教育专家指出,未来十年是湖北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实现教育现代化特别是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各类优秀人才,是湖北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实现基础教育发展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建成0至18岁现代基础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物质环境配置达到现代化水准,实现教育信息化。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多元化的办学格局,要重点抓好几方面工作,一是以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改善湖北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二是以信息化为平台,促进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教育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三是以武汉城市圈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水平;四是以师资建设和课程教材改革为重点,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五是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增强基础教育的办学活力。为实现湖北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今后要重点做好10项工作,其中包括:发展学前教育,加快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各类残障少儿教育;加快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切实提高全省基础教育水平;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通过改革高校和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对实施素质教育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初级中学学生素质综合评价体系,改进考试内容、评价方式和分流方式;推进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调整和改革中小学的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和实施过程;切实加强学校德育、中小学外语教育和基础型课程;发展拓展型课程,实施研究型课程。

猜你喜欢

湖北现代化教材
教材精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我的女巫朋友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
2009年5月18日湖北企业收购生猪价
湖北各地2月中旬蔬菜价格等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