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2009-08-11戴爱军
戴爱军
目前高中生在运用知识过程中,出现不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这也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呢?
一、注意史论有机统一
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历史材料,剖析教材的具体内容,采取科学可行的教法对学生进行历史理论教育,强化史论结合的教学。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自觉地、经常地和有针对性地,而不是被动地、偶然地和盲目地,不能仅仅停留在历史材料的表面而就事论事,必须体现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观点、方法。
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促使了秦的瓦解,瓦岗军起义加速了隋的灭亡,黄巢起义加速了唐的灭亡。但是我们应注意到,为什么起义之后是一个封建王朝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呢?说明封建系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总体是适应的。只有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不能适应时,封建王朝才有全面瓦解的先决条件。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选,只有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适应,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时,社会主义政权才能巩固。而当某些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我们就要进行变革以达到适应的目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就体现了此原理。
二、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再到史料去的方法
史论脱节,是中学历史教学最常见、也是最实质性的问题。
1. 从史料中来。即向学生展示某些理论观点从史料中得出的过程。任何理论体系,往往只是体现了一种认识的结果,并没有展示出这种结果得出的思维过程。教学实践中,如果我们只是把这种高度概括的理性认识结果简单地搬给学生,他们很难真正理解。“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仅仅当作纯知识来传授,要化为精神和灵魂。这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考试能力要求的原则。”可见,理解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理论从史料中来的教学方法,正是这一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挖掘史料中蕴含的理论因素,结合对史实的讲述有意识地阐发这些理论内容。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一节中,有“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逐步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和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的关系中,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引导学生思考: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定因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由此让学生明白,民族矛盾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必然性因素,而西安事变是偶然性因素。那么统一战线为什么没有通过别的事件形成,而是通过西安事变形成的呢?因为西安事变也是民族矛盾激化的一个结果。民族矛盾激化这个必然因素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通过西安事变这个偶然因素表现出来的。为此让学生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因素要通过偶然性的事件表现出来,偶然性也不是不可捉摸的绝对偶然,偶然性中有必然性。张学良、杨虎城将发动的西安事变对于结束十年内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起了关键作用,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此让学生知道偶然事件有时对历史发展产生是巨大的,甚至是改变历史进程的影响。类似的问题还有虎门销烟(偶然性)和英国分化政策(必然性)对鸦片战争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偶然性)和美国的争霸政策(必然性)对于美国的参战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了解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较具体的、生动的,有感性认识为依托,因而是便于理解和运用的。
2. 到史料中去。即让学生把学到的历史理论用于历史材料的科学分析,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历史理论,本身并不是教学目的,目的是让学生运用理论去正确分析材料、解决问题。作为加强“史论结合”教学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提高能力,就要实践,因为知识可以传授,但能力却必须通过训练去获得,即必须让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反复操作。“到史料中去”的训练途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在涉及某一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举出史实例证,学会举一反三。
例如:在讲到“时势造英雄”这一观点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举出秦始皇统一六国、拿破仑掌握法国政权、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等事例。同时,在讲述具体史实的过程中,必然涉及理论知识,就应该讲清史实中蕴含着什么理论等事例。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史与论的有机结合,才能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实践中下大力气,才有望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