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校长培训小组讨论质量的做法与思考
2009-08-03王军
王 军
小组讨论是校长培训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的有效实施将有助于校长交流经验、研究问题,更有助于校长交流思想。但实践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讨论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它需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
精心选题
选好研讨的问题是组织好研讨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校长对研讨的问题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积极研究,为此应该在选题上花费一定的精力,尽可能选择受校长欢迎的问题。
第一是校长想讨论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正好是校长想要研讨的,是他们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经历过的或是他们所关心的,是他们工作的焦点所在。这样在研讨时他们就会比较积极。在选题时就要注意,有的问题确实是农村初中办学中的主要问题,但校长不愿意说,如办学经费问题,他们认为说了没有用,说了也解决不了问题。
第二是校长有话说的话题。是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甚至他们有苦衷,有体会,而不是那些纯理论性的话题。比如:农村初中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农村学校困难重重,有的校长总结为:“优者见异思迁,劣者心安理得”,即好教师不安心工作,差教师不认真工作,而学校却没有办法。类似这样的题目,他们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三是相对比较复杂的话题。有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透的,需要思考,需要做一些准备,因为教育学生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如初中生的网恋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早已冲破城市到达农村,一个小镇上有多家网吧,有些学生迷上电子游戏和网络,出现了因玩游戏而缺课、说谎,甚至夜不归宿的现象。家长请学校帮助解决,而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可能就毁了,还会影响一批学生,而且这样的学生有增多的趋势,长期这样下去势必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但在教育中往往又收效甚微。还有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处理起来不会那么得心应手,有时会束手无策,对于这样的问题就要去查阅资料、去学习、去研究、去思考。
精心选择适宜讨论的问题,校长们在讨论时就会积极投人,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选题时还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扣紧时代脉搏,同时贴近农村初中实际。时代的发展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如近几年来的减负、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新的课程改革等。这些问题给整个教育都带来影响,农村初中和城市学校的表现却不一样,还有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初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年龄老化和结构不合理。设计问题时将两者结合起来。二是校长和培训老师共同出题。首先尊重培训校长的主体地位,培训前对校长进行想要讨论问题的调查,而后进行筛选归纳,拟订讨论的一组题目,讨论时供校长选择。
合理分组
合理分组也是提高研讨质量的重要环节,因为分组不同,校长参与度会不一样。也就是说不同的分组其结果也不同。校长讨论分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地域分组。这是最常用的,将一个县或邻近县参加培训的校长分为一个组,本以为相互比较熟悉,容易沟通,也会有共同的语言。但事实表明这种分组效果最差,正因为相互之间比较了解,所在学校的一些做法同组的校长都知道,有的也就不要讲了,同时正由于相互熟悉,分组讨论后就委托一位校长代表所有的校长发言,即将其他校长的发言“记录”下来。其实其他校长早已开始娱乐或干别的事了,这种分组讨论效果可想而知。
2,按行政组分组。在校长培训班上为了便于管理,将几十位校长分成几个行政组,讨论时由组长负责,由于健全了行政组织,讨论时纪律要比地域分组好一些,但讨论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校长都感兴趣,致使有兴趣,正好想研究这个问题的校长积极性就非常高,而对该问题不感兴趣的校长,则不可能花费很多精力。其弊病在于不是所有的校长都积极参与了。
3,按分管工作分组。随着大批量的校长培训的结束,那种分岗培训的模式难以真正实施,目前培训班基本是分管不同工作的校长在一起学习。即班内既有分管全面工作的正校长,也有分管教学、德育以及行政的副校长。在讨论时将分管不同工作的校长编在一个组,即将正校长分在一个组,分管教学、德育、行政的各自分组,假如分管某项工作的校长人数较多则可分2个或3个组。在讨论时由于同组校长分管一样的工作,遇到的难题类似,平时关注的问题比较一致,讨论时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讨论的质量得到了保证。但是校长培训班的招生并不由办班单位负责,来多少校长和来分管什么的校长都无法控制,有时分管某项工作的校长很少,如我们刚刚结束的一期校长班。分管全面工作的正校长只有4个人,分管行政的副校长3人,有时还是1人,这就给分组带来了困难,只好将他们安排在分管其它工作的校长组里,这些校长讨论的热情就不是很高。
4,按需要分组。按照校长想要研究的同一问题分组。在组织讨论中列出讨论的一系列问题,即问题菜单,让校长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而后将选择同一问题的校长分在一个小组。讨论时由于校长对所选问题都有兴趣,且想去研究,投入就会多一些,讨论的质量也就相对高了一些。这种分组尊重了校长自主权,是一种以校长为本的分组方法,在实践中感到优于以上三种类型。当然这种分组方法并非没有缺点,如有的时候某个问题选择的校长较少,或有的校长对所列问题都不感兴趣,讨论也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微观,也不能太宏观,而是选择相对中观一些的问题,讨论的面相对广一些。基本解决了上述的问题。
以上几种分组,笔者认为按需要分组是一种比较好的分组方式,它有助于调动校长研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讨论的质量。
注重引领
小组研讨交流主要是为校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活动的主体是校长,但并不是说培训者就不参与,在讨论中教师的适当参与,进行必要的引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讲,培训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理念上的引领。不可否认农村初中校长中有许多理念超前者,他们把握了教育和办学的真谛,正带领着学校老师深化教育改革。但相对于城市农村比较偏僻,信息闭塞,有相当一部分校长办学理念严重滞后,且又不主动去更新。如课改实施后,有一培训单位组织校长研讨“新课程改革给农村初中学校带来什么变化?”目的是引导校长关注新课改,然而发言的校长中很多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而不是去积极发言,这就需要培训者给予必要的引领。帮助校长正确了解新课改,确立新理念。
第二,理论上的指导。农村初中校长长期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整天被具体事务所困扰。他们对理论不是很感兴趣,校长在培训中表现出强烈的实用价值取向,校长最想获得的知识是“实践操作性”的,这是他们的工作性质所决定的,然而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
的实践,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培训者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有责任和义务从理论的角度给予指导。
第三,思路上的拓宽。校长长期从事学校管理工作,考虑事情往往习惯于从实然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有其合理性,但有时候易被实际困难所束缚,所以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一些事情,讨论时会发牢骚,其实这也会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校长小组讨论时培训者就有责任帮助校长拓宽思路,如介绍先进学校的经验,也可引领校长尝试从应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或者将实然和应然结合起来思考,以达到拓宽思路、不断创新。
当然,培训者在参与校长研讨活动中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喧宾夺主。培训者的责任只是引领校长,而不能代替校长讨论,同时对校长的引领又要把握好时机,才能起到良好效果。
科学管理
在实践中,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组织校长讨论还需要科学的管理。在这方面我们曾经走过弯路,主要表现在重结果而轻过程。即在组织校长讨论的过程中我们重视布置了讨论的问题和讨论后的交流,而忽视对校长准备情况的调查和讨论时的管理,从而导致讨论流于形式和校长应付的状态。为此我们在小组讨论的管理中做到以下几点:
全程管理,既重结果,也重过程。把分组讨论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开始到结束,整体设计,分步设施。做到:提前选题,第二次面授讨论的题目在第一次面授时就让校长选择确定,回去后要求校长认真准备,并撰写成文,要求第二次面授一起交来,作为平时作业;精心组织小组讨论,严格按照校长所选问题分组,每组配备培训者参加,进行指导和引领,推荐发言质量较高的校长参加大组交流,促使全体校长积极投人;开展大组交流,小组讨论结束后即组织大组交流,根据小组推荐人员交流发言,同时鼓励其他校长质疑,发言校长以及本组校长都可以应答,形成一种积极探讨的场面,进行思维的碰撞,进一步提高讨论的质量。
成果激励。在讨论问题的选择和分组等方面激励校长作了一些努力,同时还可利用成果进行激励,即对有质量,有新观点、新思想的校长发言,指导其进行修改,帮助他发表。这是其一。其二,可用讨论的成果激励大家,如有培训单位组织校长讨论当前农村办学中的难点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时,大家畅所欲言,校长们处于积极的状态,有的校长在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提出做一个“温暖的教育者”。而他的发言又给其他校长以启发,激励校长积极思考,产生良好效果。其实只有校长想讨论了。他才会认真地参加讨论,其讨论才有价值。为此调动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是搞好校长培训讨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组织好校长培训的小组讨论,还在于激发校长参加培训的动力,端正参训态度,这些都是搞好小组讨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