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浅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行为
2009-08-01程智勇李雁冰
程智勇 李雁冰
摘要:文章运用行为科学理论对高职学生的自负、焦虑、胆怯和自暴自弃等不良就业心理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有效的做法。
关键词:行为科学;就业心理行为;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3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4-1145(2009)06-0190-02
一、行为科学理论阐述
行为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人群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的个体行为和领导行为,还研究人在社会中的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
行为科学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已经公认的行为科学的学科有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类学等等。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主要运用狭义的行为科学理论浅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行为,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
行为科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与其动机、需要、激励、挫折、态度等有关,其关系为:(1)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动机常常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人的行为基础。(2)人们的动机是受需要制约的。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力的根本原因,即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3)任何人从事某项工作的积极行为,必有一种或几种激励因素在起作用。行为科学认为,激励是对实现需要动机的强化,是联结需要与目标之间的桥梁。(4)成功与挫折是个体行为两种可能性的结果。目标达成时,要积极引导,继续前进,遭受挫折时,应保护人们的积极性,不要产生清极对抗情绪。
二、用行为科学理论剖析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行为
自高校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快速过渡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比较突出。近年来,全国高职毕业生人数均呈增长势头,然而就业的新空间、新渠道却尚未得到有效开拓,就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还没有适应新的就业形势,同时专业需求的不平衡、近期全球经济的衰退。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形势,就业的压力越来越成为引起高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当学业接近尾声,处身于就业的十字路口时,我们的高职学生要以何种心态去做出选择呢?以下从行为科学理论的角度分析高职学生中常见的几种不良就业心理行为,并提出一些纠正措施。
(一)好高骛远择业动机行为
学生小A在学校担任过学生会、各种社团的干部,颇具领袖气质。她认为自己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都是其荣幸。但是在很多次的面试当中,她的超常自信却并没有带给她好运。许多单位都在她比较高的姿态面前撤退了。小A现在也感觉到非常失落和孤独,但她不愿意放低自己的要求去适应,她觉得这样是对现实的一种投降,如果今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她宁愿放弃工作。她说她并不是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看不上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她只是不愿意让自己的能力被掩盖在平凡当中。她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以行为科学理论分析,小A的行为属于好高骜远择业动机行为。
行为科学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需要制约的,当外部条件不变时,内在的需要是一个人产生动力的根本原因,即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动力;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个人的行为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以保持与之相适应。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将个人需求融入到社会需要这个大环境中。大一是适应期,适应高职学习和生活,这时从个人需求考虑多些;大二是稳定期,多学知识提高成绩,这时要注意将学习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大三是择业期,千方百计找工作,这时学生应更多地从社会需求考虑,学会适应。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激发高职学生自身内部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己。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需要高职学生通过自我反省、社会比较、心理测评等方式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等有清楚的了解,还需要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像小A这种心理的学生应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社会实际和外部环境变化,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才可能成功就业。
(二)心浮气躁择业态度行为
学生小B是一个比较平凡的学生,成绩中等,既没有什么特长,也没有什么门路。所以在面试快要来临的时候,他显得特别焦虑。他每天都早出晚归,四处去打听,看哪个单位需要人。他自己都觉得每天好像都在做无用功,但坐在寝室里自己又会发慌,会非常不安,还是宁愿出去跑跑。看到有同学签了工作合同,他就会感觉到莫名的害怕,更加坐立不安。小B说。现在只要有单位要他,不管是什么单位,待遇也不计较,他马上签约。以行为科学理论分析,小B的行为属于心浮气躁择业态度行为。
行为科学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行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考试分数,不注重个人的能力培养和爱好兴趣,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控制,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需求及其个性特点。行为科学认为,应从个人出发,重视个人的需要,通过对个人行为的预测、控制、激励和引导,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搁个人的潜能,运用在就业心理行为中,就是要以高职学生为中心,把就业指导课程列入高职教学计划,从低年级便开始相关能力的培养,灌输正确的就业意识,高年级学生则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成熟度。如通过模拟招聘活动提升学生的应聘能力、社交能力等。同时,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兴趣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组织,鼓励他们开展各种就业心理教育活动,以便学生能克服心浮气躁的择业心理。
(三)其他择业能力行为
学生小c是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女生,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胆小。她说她已经去了很多家单位,人家看到她的简历都非常满意,但面试时与她交谈,就砸锅了。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一和用人单位说话就怕,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头脑里边是一片空白,准备好的“台词”都忘得一干二净。她说她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自己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胆怯,要改也改不掉,要训练又没有时间了。只好听天由命了;又如小D是一个来自湖南的毕业生,他在班上人缘挺好,但成绩方面比较糟糕,他认为在求职方面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求职几次受挫,由此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情绪,对就业问题采取回避态度等等。从行为科学理论分析,这些都属于择业能力行为。
行为科学认为这是一种不具备的心理行为,小c胆怯害羞的原因除了她性格内向外,更主要的是她没有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小D求职失败没有从各方面找原因,而只归因于无法改变的学习成绩。行为科学强调人的动机,动机具有四种机能:始发机能、选择机能、强化机能和激励机能。在高职学生进行就业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始发机能,更要注重学生进行的选择、强化、激励的机能的指导。首先,要从高职学生的兴趣出发,提倡适合自己能力特长的就是最好的,就业时要注意扬长避短,克服心理障碍。其次,通过心理辅导等手段对高职学生的就业信心进行强化。再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形式介绍就业一般知识,通过以往各类学生成功就业的例子,以激发学生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以缓解他们的负面情绪,消除消极对抗因素,培养良好情绪状态及就业心理素质,提升其就业能力。
三、结语
行为科学理论不仅可以分析个人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也可以应用于指导高职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素质。本文仅基于行为科学理论对高职学生的自负、焦虑、胆怯和自暴自弃等不良就业心理行为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有效的做法。但是,随着教育更加大众化和高校持续扩招,就业环境更加严峻性,使得个人的心理行为也越来越复杂多样。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行为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指导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