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中西合璧
2009-07-31张晶
张 晶
【摘 要】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曾经是那么的灿烂辉煌,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民间舞从广场进化到舞台,虽仍占据着舞蹈领域的主要地位,但已经开始出现危机,本文就中国民间舞蹈内容上的发展和形式上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做了论述。
【关键词】中国民族 民间舞 改良
在辉煌的中国文明历史中,舞蹈作为物质文明的反映形式,以各种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较强的礼仪、风俗等庆典、娱乐活动为载体,延续了几千年,乃至最终走出民间,迈进艺术殿堂,跨上舞台。当我们的远古祖先在茹毛饮血的年代里披着羊皮、操着牛尾,表演狩猎舞时,他们大概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代竟喝着罐装饮料,陶醉于激光闪烁、电声荡漾的剧场里,欣赏他们曾经表演过的狩猎舞。
曾几何时,我国的民族民间舞是那么的灿烂辉煌,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观众好像反而越来越远离民间舞了。每当电视里播放民间舞时人们常常要不耐烦地换台;每当剧场里演出民间舞时台下的观众却寥寥无几;甚至连中小学生都对学校文艺汇演时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民间舞大摇其头……这不能不令人对民间舞今后的发展产生忧虑。
纵观其发展史,舞蹈自产生之日起,无论素材的来源或表现的形式,都源于当时当地的生产、生活等物质活动。比如说藏舞,其舞蹈风格、动作语汇的形成就受该民族农牧生活的深刻影响。举个最典型的例子,藏族人背水习惯用木桶背在后背靠近腰部的地方,这就形成了塌腰前倾的体态,为了减轻重力的负担,形成了膝盖松弛 、屈膝颤动的动律,而负重在山路上行走又形成了同手同脚的“一顺边”的动态,这些带有劳动印记的动态构成了藏族舞蹈基本动作那种独特而又协调的美。再说蒙古族舞蹈,该舞蹈中的动作非常有特色,鹰和马是常见的形象,人们以一种抽象而精炼的方式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他们的动态。如用肩的抖动来表现马的奔跑,以手臂的波动来表现鹰的展翅。当然这些动作也体现出了游牧生活所留下的印记,因为没有长期骑马的经历和对雄鹰的观察是很难提炼出如此形象的动作的。这里已可见其地域性,民族性之端倪,更道出了民间舞蹈做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一个本质特征——从来都是物质文明史中艺术化了的人民生活的必然反映。
再看中国民间舞蹈内容上的发展和形式上的演变。最初,劳动者为庆祝丰收而舞之蹈之,抒发其内心的喜悦心情,那时的舞蹈还处于自娱自乐或群娱群乐的原始状态,所配合的节律也不过是敲打农具所发出的声响。然而在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这样的舞蹈已经能够满足人们萌芽状况下的审美需求。而随着物质文明的日益发展,舞蹈的内容逐渐丰富起来,开始出现主题形成特色,讲究服饰与音乐嫁接,也开始走出场院进入宫廷,成为一种内容比较丰满、形式比较完整的专门供人欣赏的艺术种类,进而发展成为满足更多人精神需求的舞台表演性艺术。从这里不难看出民间舞蹈每发展一步,都是源于社会实践和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其原动力都是人们审美欲望的不断增长和审美层次的不断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社会需要”是艺术的生命,尤其是舞蹈艺术产生及发展的本源,而这种“社会需要”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时代性特点。
以此观照民间舞蹈,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时代性是其生存发展必须依赖和具备的一个根本特性。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都不是为了给古人或后人欣赏的,而是为所处时代活着的人服务的。因此可以说,在研究一种艺术的发展趋向时,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需要”的研究是极其重要的。说到舞蹈的“社会需要”,我们不得不提到符合现代人审美心理需求的现代舞。现代舞是20世纪初,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在现代派哲学和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产生于西方国家的一个新的舞种--现代派舞蹈,简称现代舞。尽管现代舞不是本文的主题,但对其简单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本文要讨论话题的理解。
首先,对现代舞来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舞蹈因素,世间万物均可纳入创作的选材范围。现代舞以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力及儿童般的天真去表现这些体裁,它勇于触及那些看起来似乎不适合舞蹈表现的题材,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可见其可舞性。
其二,现代舞在编排时往往从内心感情出发,在情感支配下,从各种朦胧的动作片段中缕出舞蹈基本语汇,最后编成整个舞蹈,这是其即兴性特点。
其三,现代舞表现的一切要比传统舞更加抽象。一方面舞蹈动作、画面等所表现的情绪及内容更加朦胧与抽象;另一方面,舞台布景、道具等也更为写意,服装也大为简化,以充分体现人体本身的美。
从现代舞的以上四个特点,我们可以认为,现代舞是以人体律动为载体,来表达现代人的经验、体验和感情的艺术形式,是一种个人内在经验的外化和传达,一种人体的彻底解放。这是物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这种世界性的冲击波也影响到了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 。
中国民间舞从广场进化到舞台,的确是一种质的发展,但这只是与过去的历史相对而言。看看今日的中国舞台,民间舞虽仍占据着舞蹈领域的主要地位,但已经开始出现危机。当它独立出现于舞台上、银屏前时,观众中便出现离座现象,使得民间舞不得不常常依赖于其它艺术形式而苟存,陷入一种类“歌伴舞”等现象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是一个时期以来,民间舞或停留在展示风土人情,或拘泥于无主题的肢美的展示,或服从于简单的、浅层次的唱喜歌的需要上。这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曾经满足过人们的审美需要。而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引起的观念变化和人们文化层次、审美层次的提高,客观上已经提出了民间舞蹈必须紧紧跟上时代步伐的要求,“翻版博物馆”式的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终将被摒弃。
那么中国民间舞究竟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找到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呢?
随着西方现代舞的流入,我国的传统舞蹈受到了冲击。冲击之下,有的盲目追随,有的则断然排斥,本人以为这样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因为,每一种舞蹈的存在与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合理性,我们应善于借鉴其它舞种之长为我所用。例如,从前面我们对现代舞的简介,可以看出,现代舞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舞蹈有较强的的启迪性,能够创造比较抽象、令人产生充分联想的氛围。这些正是现代人渴望得到的一种超越形式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美,而这又恰恰是民间舞蹈所不及的。民间舞强调的往往更多的是技巧、形式等表层现象的展示。如果能够借鉴现代舞甚至芭蕾等舞种之长为我所用,那岂不是一种极好的改良。所谓改良,还不仅仅是停留在以上所述的“软件”(指现代舞的思想性方面)上,还包括对现代舞、芭蕾等在结构方式、舞蹈语汇、肢体训练甚至服饰、道具的运用等方面的借鉴。
当然,我们所谈的借鉴与改良,并不是说要全盘否定民间舞蹈之本体而强调完全“外化”。前面提到的时代性故然必要,但还必须注意到,不论哪个时代的人,其审美意识都有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古国,我们的文化有着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特色,并且由于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人文背景的不同,导致了人们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借鉴和改良必须符合中国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否则将会导致作品与观众的观赏情趣及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产生错位、 疏离和隔阂,那么观众就会因看不懂舞蹈节目而兴趣索然,不知做如何理解才好。这就势必使民间舞失去艺术存在的根基。
中国民间舞起源于民间,如今做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形式又反过来服务于民间。无论从舞蹈本身生存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市场的需求来看,都需要在牢牢把握其民族性、地域性甚至其商品性的同时,抓住其时代性。社会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然而它并非艺术本身。在将生活升华为艺术的时候,切莫忘记“产品”是否能适销对路,是否符合“社会需要”。我们的中国民间舞同样不能违背这个原则。
综上所述,中国民间舞今后的发展方向就很清楚了,那即是:以民间舞之原有素材、民族性极强的内涵为基础,借鉴他人之长,以现代意识为编舞者之指导思想,走出一条民族内容“洋包装”的发展路子。
参考文献:
[1]雪天,心天.舞蹈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2]金元浦.音乐舞蹈戏剧艺术鉴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薛天.舞蹈编导知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凌继尧,张燕.美学与艺术鉴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金秋.舞蹈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