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学生创新思维能的风向标

2009-07-31王国武

商情 2009年10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

王国武

【摘 要】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质疑驳问,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求同思维,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发掘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质疑驳问 求异思维 联想想象

一、在质疑驳问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一直以来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大多高分低能。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质疑或让学生互相质疑,启发学生多思,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如讲《愚公移山》后,我在肯定愚公移山的精神时,引导学生逆向思维,提出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的看法。通过讨论比较认为移山不如搬家容易,但为什么课本写移山呢?学生质疑后领悟作者意在赞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疑难,培养了其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来自质疑驳问。“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古文《黄生借书说》时,有个学生问道:“如果黄生生长在今天,会不会借书?”我认为他问题提得好,既新鲜,又有深意。于是组织全班讨论。有的同学说:“不会借,因为他现在有钱了,可以去买。”有的则不同意:“书非借不能读也,借书读比买书读收获大,何必去买呢?”在教师的启发下,最后学生说:“问题不在借与不借,而在于有无学习的自觉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天性好奇,对万事万物爱问为什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或课本中的说法,针对问题去寻找一种独立的见解,甚至朝着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不同方向大胆驳问。对此,教师首先应热情鼓励,积极支持,并随机指导。学生的观点独到,如果教师还是一厢情愿地让学生在自己预先设计好的圈内打转,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都会受到影响,思维的独特性会受到约束。反之,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再次激起学生认识与表现自我的激情,使

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创新的成功。

二、在求异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驳问,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要促进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鲁迅先生曾把学习比作蜜蜂采花粉酿蜜,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身思维加工制作的过程。一个善教者正是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如教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我问学生:游行大典结束,皇帝大臣们回宫后事情将会怎么样呢?皇帝的心里将会展开怎样的剧烈冲突?又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让学生展开想象,引导他们的思维多向扩散,从不同角度给皇帝安排了他的做法:或不了了之,或自欺欺人的与大臣们嘲笑群众的愚蠢;抑或回宫后自省自责,或大发雷霆,责骂大臣们,严惩两个骗子;抑或皇帝和大臣们都知上当受骗了去对骗子兴师问罪时,骗子又如何巧舌如簧地再次骗过他们……这样通过不同结局的设置,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敞开思想,各抒其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课堂上出现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又如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主人公是谁时,我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一般小说标题中所涉及的人物就是主人公,如《孔乙已》、《范进中举》等,为什么《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于勒不是主人公?”让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比较时,我从旁点拨、引导,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在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因势利导,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在求同思维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中学生积极求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从不同角度提出许多创造性的设想和推测时,往往是良莠并存。教学中必须设置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焦点问题,通过讨论争辩,再适时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求同的方向上,使学生认清是非曲直,统一认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学完《俭以养德》课文后,我设置这样问题:本文证明总论点的三个分论点之间的关系:(1)三个分论点可以任意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2)第一个分论点和第二个分论点可以颠倒,第三个则不能,因为第三个分论点在含义上比前两个分论点深刻;(3)都不能颠倒,因为三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问题提出后有学生说(1)对,有说(2)对,有说(3)对。针对不同意见,不同思维,我把每种情况选一个代表,让他们各自陈述自己观点的理由、依据,然后组织学生针对他们所说的理由、依据进行分组讨论,同学们各抒其见,互不相让,据理力争。最后,我把学生认识统一起来归纳,总结出正确结论,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机统一,变异为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在联想想象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源于学生兴趣之上的奇思妙想,甚至异想天开。“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和分析,产生联想、想象,改变视野,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从而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我们要竭力鼓励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让学生通过奇思妙想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拥有知识和思想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强化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元代散曲是通过带有深秋色彩的景物来寄托人物的凄苦之情的,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主要指导学生要抓住这些有形的景物,启发他们展开想象:这是一个什么人?经历了哪些重要的人生社会变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心境如何?他的未来将会怎样?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在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
给孩子们一个空间,他们将还你一个惊喜
论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注重创新素质的培养
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