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孩子们一个空间,他们将还你一个惊喜

2017-03-01蔡建华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空间观念教学相长

蔡建华

[摘 要]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要的环节,重视有价值练习题的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是事半功倍的。通过对比、感悟、发散、交流,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求异思维;空间观念;教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63

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不少教师对练习题的处理仍然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题海战现象屡屡发生,学生为做题而做题,学到的知识是零碎的,像一盘散沙,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联想能力得不到锻炼,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体积的应用练习题”为例,谈谈我处理练习题的一些做法。

题目“一个长方体玻璃容器,从里面量长、宽均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5.5升水,把一个苹果放入水中,这时量得容器内的水深是15厘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片段1】

生1:15厘米=1.5分米,2×2×1.5=6(立方分米),6-5.5=0.5(立方分米)。所以这个苹果的体积是0.5立方分米。

师:谁来说说这个解题思路是什么?

生2:苹果的体积就是上升的水的体积,用现在的水的体积减去原来的水的体积就是上升的水的体积。

师:说得很好,我们接着再做下一题。

思考:这种教学就是就题论题,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体现。既没有让错误的学生说说错在哪里,也没有将题目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长此以往,只能步入题海战的误区,根本谈不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片段2】

师:谁能说说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生1:放进苹果水面会上升,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

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鍵所在,你是怎样想到的?

生1:我们在认识体积时所做的实验就是这样的。

师:对,这叫排水法,就是排出水的体积就是放入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思路独立解题。

生1:15厘米=1.5分米(统一单位),

2×2×1.5=6(立方分米)(现在水的体积),

6-5.5=0.5(立方分米)(现在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就是苹果的体积)。

师:有不同的解法吗?

生2:5.5÷(2×2)=1.375(分米)(原来水的高度),

15厘米=1.5分米,

1.5-1.375=0.125(分米)(水上升的高度),

2×2×0.125=0.5(立方分米)。

师:两种方法哪种更简单些?为什么?

生3:第一种方法简单,只需两步就可以解决。

师:通过第二种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第一种方法。两位同学思路清晰,计算准确,值得大家学习!

师:有没有哪位同学做错了?错在什么地方?

生4:我忘了变换15厘米的单位了。

师:在进行计算时检查单位是否一致是首要任务。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0.5立方分米的苹果是大苹果还是小苹果?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小,有的说大,意见不一,课堂顿时热闹起来)

师(拿起粉笔盒):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它的体积有多大。

(大部分学生认为粉笔盒的体积约为0.5立方分米)

师:你们参照粉笔盒的大小用手比画比画0.5立方分米的苹果有多大。

(学生经过一番比画,领悟到0.5立方分米的苹果原来是个较大的苹果,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接着又判断拳头、课本、桌斗等物体的体积,学生都能准确建立起体积单位大小的空间观念)

师(出示一个土豆):请估一估它的体积有多大,你能准确求出它的体积吗?

(学生沉思片刻后陆续举手)

生5:可以用排水法求出体积。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6:可以先称土豆质量,再切出1立方厘米的小块土豆,称一称这一小块土豆的质量,用土豆的总质量除以1立方厘米土豆的质量就得到这个土豆的体积。

师(拍着生6的肩,深情地说):你真善于思考!通过质量求体积,是初中物理的知识,你现在都会用了,真不简单!但有的同学没听懂,你能再讲一讲吗?

(生6自豪地更加完善地又讲了一遍,大家都为他鼓掌)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7:把土豆蒸熟,再压成长方体,量出长、宽、高,也能求出体积。

师:这真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你用的是“在变化中找不变”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形状变了而体积大小没变。你可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孩子!带着自己的思想去思考,这才是真正的学习!

(教师不由自主地竖起大拇指!这时下课铃响了……)

反思:通过体验感悟0.5立方分米苹果的大小,把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拉近;创设测量土豆的体积这些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课堂变得有趣,学生变得活跃,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的迁移。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思维碰撞,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不正是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带来的收获吗?

生6对知识的超前领悟让人佩服;生7的想法不仅让大家惊讶,其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也让教师始料未及。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以一个例子为基点,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使学生的思维既能发散又能求异,学生既能把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又能产生新的想法,一举多得。这真是给孩子们一个空间,他们将还你一个惊喜!

想到了《礼记·学记》中的一段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段话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不陌生。众所周知,“教学相长”就是教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这一教学原则我们也常挂嘴边常驻笔端,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真正落实的有多少呢?然而,片段2这一教学情节却让“教学相长”又一次在课堂上践行,这不仅让人深感其魅力之大、意义之远,更使我们眼中的孩子变得伟大,变得让人“刮目相看”了。感谢课标,感谢教材,感谢课堂,更感谢学生!

可见,我们当老师的只要不断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个空间,孩子们必定会还我们一个个惊喜。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空间观念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
关于优化教学策略和建立空间观念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