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009-07-31冷洪川张晓培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西部地区

冷洪川 张晓培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劳动力转移;受教育程度;非农就业;二元经济;西部地区

摘要: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发现,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变量中,教育变量是最重要的因素。受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倾向和非农就业地点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而且可以削弱其他因素的影响力,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区位、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越低。因此,要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首先应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092—05

自1978年我国开始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向城镇中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其中以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因此,分析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及作用方式,对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和整体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的理论分析

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主要途径是进入城市的非农业部门就业,而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直接诱因在于两部门生产率差异所带来的收入差距。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由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几乎为零,劳动者所获得的只能是由习俗和制度决定的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平均收益。因此,只要城市中非农业部门提供的工资高于农业部门的生存工资,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吸纳进来,直到工农、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消失为止。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治政策,累积形成了农业劳动力数量的绝对过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呈爆发性增长,农业劳动力数量绝对过剩矛盾急剧膨胀;加之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巨大收入差异的存在,三者同时构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为适应经济结构的转变和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党中央和各级政府不断出台放开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扩大经济过程对劳动力的需求,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创造了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现实。

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的调查,笔者发现,影响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的因素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其中,宏观层面主要是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产业结构差异、区域位置所反映的自然及经济禀赋差异等;而微观层面则主要是转移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性别、居住地区域位置、家庭人员构成、劳动者自身的观念等。

同时,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类,而非农就业则是衡量其是否转移的主要标准。一般而言,在劳动力市场发育相对成熟的条件下,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非农就业的机会就越多,非农就业的倾向也就越高。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着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如劳动力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住地区域位置、所在村镇的企业发展程度、拥有生产资料的情况、拥有耕地的数量、家庭结构等。以上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的诸因素中,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即劳动者的素质是最为根本的。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农村劳动力是否转移及其转移去向,而且对其他宏观与微观因素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增强或抵消其他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影响力。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转移输出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劳动者的性别、家庭住地区域位置等因素对其转移就业的影响力将会逐渐减弱。

二、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倾向的影响

1模型设计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受教育程度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出现何种不同的特征,2007年,本课题组以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四川省邛崃市全体农村劳动力为研究对象,对其转移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人员的基本特征、就业和失业状况等。

本次调查数据以户籍为依据,涵盖了邛崃市18.73万户,共计39.6万劳动力,其中农村劳动力27.97万人,包括农村已转移劳动力12.1万人,其数据与邛崃市当年统计年鉴数据及公安部门户籍数据基本相符。从统计数据来看(见表1),该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2.49%,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8.26%,两项合计占已转移劳动力的90.75%。可见,在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接受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占绝大多数,其中具有初中文化教育程度的又占绝对优势。

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本文按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县城的远近(即家庭区域位置)将邛崃市24个乡镇分为三种不同类别:第一类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离县城距离较近的乡镇,包括临邛(县城所在地)、羊安(工业发展区)、平乐(旅游业)和近郊的前进、桑园、卧龙等6个乡镇;第二类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差和偏远的乡镇,包括南宝、高何两个乡;第三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类是处于二者之间的乡镇。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的划分方法,在西部转移输出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分类上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通过对该市城乡结构、经济结构及农村劳动力结构等情况的分析发现,该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所呈现的特征也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在此,本文以农村劳动力是否有非农业就业倾向为因变量,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家庭住地区域位置及劳动者性别为自变量,分别对上述三类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考察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根据调查资料,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F=C+β1×D12×D13×G+β4×S15×S26×S37×S48×S59×S6(1)

其中:F代表农村劳动力是否有非农业就业倾向,如果有取1,没有则取O0Di(i=1,2)为地区代码,如果被调查对象属于第一类乡镇D2则取1,D2取O;当调查对象为第三类乡镇D2则取1,D1取O0G代表性别,男性取O,女性取1。Si(i=1,2,3,4,5,6)代表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村劳动力的人数,S1

S6分别代表受教育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

2统计结果

将调查获得的样本数据带入式(1),可得到如表2所示的统计结果。其中结果Ⅰ包含了全部乡镇的样本,结果Ⅱ只包含第一类乡镇的样本,结果Ⅲ包含第三、二类乡镇的样本。

3统计结果分析

以全部乡镇样本数据进行统计获得的结果Ⅰ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区域位置、性别三个因素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倾向影响显著。首先,受教育程度变量对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倾向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估计系数显示,除文盲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倾向越大。其次,家庭区域位置及所在地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也有明显的影响。最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女性非农就业的倾向低于男性。

从各因素的边际影响程度来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变动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每增加一名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概率就增加59.36%;其次是中专,为24.70%;再次是高中,为21.33%;文盲、小学和初中的边际影响程度则相差不大。

在其他正向影响因素中,家庭区位变动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最大,农户从远离中心城市的边远农村迁入周边的近郊,其非农就业的概率会增加13%左右,表明家庭区位及其区位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农户非农就业影响很大。

为了对比不同区位的各因素对农户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本文将样本分为两组,即第一类乡镇样本为一组,其他的样本为另一组。将两组样本分别代入式(1),获得的结果分别为表1中的结果Ⅱ和结果Ⅲ。对比结果Ⅱ和结果Ⅲ,可得到如下结论:相对于近郊乡镇而言,受教育程度对距离中心城区相对较远的农户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更大。从边际影响看,在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乡镇和近郊乡镇中,农户每增加一名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其非农就业的概率相应地增加8.08%、10.47%、15.52%、22.65%、49.52%;而在距离中心城区较远的乡镇,农户每增加一名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其非农就业的概率相应地增加14.39%、17.15%、24.44%、58.27%、63.26%。其中,中等专业技术水平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这意味着在边远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专业技术教育,对增加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概率有明显的影响。

三、受教育程度对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地点的影响

如前所述,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包括就地转移就业和转移输出到外地就业两类。在此采用与前文相同的实证模型(式(1)),用因变量y表示劳动力是转移输出到外地就业(包括到县外本市内,本省内和省外),还是就地转移到本地就业(包括本镇、本县内)。如果输出到外地就业Y,选择1,否则选择0,可获得如表3所示的统计结果。

表3显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地点的选择模型中,小学、初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外地就业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文盲及高中教育的影响则不显著。家庭区位因素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是负面的,距离中心城区越近,农户越容易在本地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外出就业的倾向越小。从变量的边际影响上看,就教育而言,每增加一名小学、初中、中专、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其外出就业的概率相应地增加18.69%、15.03%、23.81%、25.86%。从相对较偏远的地区迁入县城近郊,其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概率则减少24.51%。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在西部地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四川省邛崃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即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非农就业。相对于城市近郊而言,受教育程度对距离城市相对较远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的影响更大,并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非农就业概率增加的幅度也越来越大,其中以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最为明显。家庭区位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也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即距离中心城区越近,非农就业的倾向越大。

第二,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对其转移输出到外地就业还是就地转移就业具有明显的影响,而家庭区位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影响则是负面的。

以上分析结果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不发达及其特殊的区位,成为了影响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提高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质量,首先要解决的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西部地区
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短板分析及对策构建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国外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及启示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