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09-07-31王顺洪王文菊
王顺洪 王文菊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转型;全球化;民族化;价值观;多元化;法律规范;社会规则
摘要: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和过渡时期,各种非主导价值观、支流文化与国家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共在、共处的局面,这就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促使了民族主义的复兴。在这种形势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应以宽容态度对待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对大学生加强主导价值观、法律法规和全球意识教育,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树立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统一观念,并在社会活动中遵循参与和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3—0006—04
当前,从宏观环境角度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为,高校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大学生成长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在他们身上折射着中国加速转型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轨迹。这就给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其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有利契机。
一、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多元化
任何社会都会有自己的主导价值观,都会有统治集团所倡导的主流思想、文化和道德观。但是,由于中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变和过渡的特殊历史时期,各种非主导价值观、支流文化等与国家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共在、共处的局面,加上我们工作上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使得人们一时难以分清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以致出现主导价值观模糊的现象。体现到爱国主义教育层面上,就出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对爱国、爱国主义的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不一致。
一方面,多元化价值观共存取代了一元化价值观。中国社会正在全方位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以往只谈政治,任何事物全都会上升到政治高度;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了过去计划经济的模式,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以往传统的价值观在新的生活方式的冲击下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神圣,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独立的个性、思想和行动,并不再认同以往定于一尊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大学生价值观从集体本位向个体本位偏移。改革开放以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比较单一,以“无私忘我”、“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共产主义”为根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集体和个人之间有了新的关系,过去强调为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如今要求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传统社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开始动摇。大学生虽能认识到个人只有依靠社会、集体而存在,要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但在现实中他们更关注个人在社会、集体中的价值和认可度,更加注重自我价值和个性的张扬。
2全球化的双重效应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源自20世纪70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的两篇关于全球性问题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在转折点》,该报告中提出人类不应该仅从某一国或区域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应以“地球村”身份去关注全球性问题。全球化以经济全球化为表征,但不限于经济,文化和政治全球化皆根源于经济全球化。全球化浪潮对于爱国主义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使民族国家面临自我认同危机。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面临挑战。它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超越了现实中民族和国家的疆域范围,使得一国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体制的实施越来越受到外部的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信息网络化打破了信息垄断,给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一定阻力,从而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很大影响。过去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有力地控制各种传统的大众传媒,对宣传信息可以进行有效的过滤和筛选,删除那些不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信息,充分利用有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舆论。然而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传媒,具有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媒不具有的优势,它可以超时空、大范围、大规模地进行信息传递,使得国家难以对舆论实行传统意义上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按照传统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会事倍功半。
另一方面,全球化促使了民族主义的复兴。虽然全球化不能等同于“西方化”,但发达国家借助其处于主导地位的经济优势,积极推广体现其利益的经济体制和运行规则,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成为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国家在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走向繁荣时却处于被动地位,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民族主义……实际上是现代全球扩张的一个必然产物。”全球化是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诱因,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源于此,在20世纪90年代后兴起的“新民族主义”亦是同样。与近代民族主义偏重于对民族“劣根性”进行无情批判不同的是,“新民族主义”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推崇的对象。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可以看作是对全球化文化“趋同”的回应,对“西方化”的一种抵制;同时,这种抵制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形成“受害意识”的社会心理的间接表现。
新民族主义者成分混杂,以网络上的“愤青”为代表。虚拟的网络空间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民族主义言论,其中既包括要求在国际关系中应关注国家利益的理性民族主义者,也包括放言战争的民族扩张主义者;既有强调传统文化的民族主义者,也有谴责社会不平等而试图构建极端平等的激进主义者。而网络的开放性,使他们富于激情的言语极易受到一些学生的拥护和追捧,这就与主流的爱国主义教育之间既有互补,又有冲突。
3市场经济对高校建设的负面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既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发展,又带来了诸多思想领域的新问题。因为它是一种利益经济,所以我们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否则极易造成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大学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在被纳入市场轨道后,日益严峻的竞争、排序等,把高校也逼向了市场,使其渐渐变成了“教育工厂”、“学术工厂”、“论文工厂”。科学技术得到推崇,而人文精神的培养却一度受到冲击。大学往往只重视外延的扩张,而忽视其内涵的发展或日没有精力重视其内涵的发展,愿意投资盖大楼、修草坪、配设备,被评估等牵着鼻子走。几乎千校一律,都想朝综合性、多学科方向发展,追求大、多、全,追求升格,全然不顾各校的实际情况,做事浮躁,急功近利。而一旦大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缺失特定的文化与内涵,其影响和后果可想而知。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极强的功利性,他们忽视文化底蕴和精神素养的修养,只重视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大学生自身素质下降的一个方面的原因,这就给爱
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
社会转型期、全球化和市场经济都是我们现在和今后长期所处的宏观教育环境。我们必须及时引导学生适应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并努力规避它带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及时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1以宽容态度对待价值观多元化
在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并存、世界日趋全球化的时代,像以往那样以一种一元化的价值观去整齐划一地进行教育已经难以奏效。我们通常把价值观的多元化当作大学生爱国情感淡化、政治认同削弱的主因,但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这是试图以过去的历史尺度及其价值准则来规范一个具有全新意义的活动,这种教育所产生的凝聚力与号召力自然相当有限,难以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所接受。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价值观的正确理解应当是价值理想目标的一元性与价值观具体内容、实现方式多元性的辩证统一,而不应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承认价值观多元化,并允许它们的合理部分存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对于我们制定一些具体的方针、政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意识形态工作中应做到实事求是,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有的放矢,摆脱曾经存在过的“左”倾思想的影响。
肯定价值观多元化并非要否定主导价值观的地位。不可否认,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冲突,但并非完全排斥,不是没有整合与共融的可能。过去我们更多地注意到了社会价值的一致性,而忽略了个人自我价值内容的特殊性和丰富多样性,因而损伤了社会价值本身的统一性基础。在信息化时代,对各种非主导价值观的遏制显得力不从心,与其如此,不如变“堵”为“疏”,正视和肯定多元价值观并存,加强对主导价值观的倡导,二者并不矛盾。
2坚持并加强主导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实现主导价值观的灌输和内化的过程。所谓主导价值观,“即人们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体现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帅其他价值观念,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和趋势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规范行为、稳定秩序,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的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当前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和国内新变化,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就业的压力。而多元化的价值观在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自由思考空间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定冲突,导致他们内心矛盾,使他们难以形成清晰明确且始终如一的评价尺度和评判标准,因而很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判断和选择。所以,我们应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导向性,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他们找到坚定而合理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作为其思想和行动的指南。这就要求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要把国家的发展同大学生个人需求相联系,在对多元价值观持更宽容态度的同时,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3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我们只有严格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表达爱国情感,才能维护民族尊严,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利益。我国经过多年的法制建设,现行的法律条文与各类规则不可谓不多,但我们的教育却往往是“禁锢思想,放任行为”,法律和规则没有发挥应有的实际效用。所以,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理念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富于理性的爱国主义是要求大学生在表达爱国情感时,要遵守道德和法律等社会规范,不能用过激行为和违反社会公德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契约经济,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必须要有与此相适应的讲法制、守规则的社会意识。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契约精神、市场规则等现代意识作为价值理念,让大学生掌握一些法律法规知识。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当然,我们强调对大学生加强社会规则意识教育,并不是把爱国主义教育这种崇高的道德教育的目标降低到遵守法律规范的要求上来,而是要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崇高的信念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育,必须建立在大学生最基本的社会规则意识的基础之上,必须有坚实的法制底线为依托,即所谓“解放思想,规范行为”,否则,我们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在内的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本末倒置。
4加强全球意识教育
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是开放的爱国主义,应以全球为视野,寻求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契合点。随着全球化趋势和全球问题的出现,各国的共同利益与冲突不断增多,从而向人们提出了建立一种特殊价值规范的要求,即要求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科学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国与国的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就是要求人们树立全球意识。全球化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客观发展趋势,民族化发展是全球化发展的基础,全球化要以民族化发展为依托,民族化发展也必须融入全球化发展之中。只强调全球化发展,忽视民族化发展,就会淡漠民族、国家界限,陷入“西方化”、“美国化”的陷阱,从而危及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相反,只强调民族化发展,忽视全球化发展,就会形成自我封闭,导致狭隘民族主义、地域主义,甚至丧失民族国家的发展机遇。全球化与民族化的辩证统一观念,是全球化条件下每一名大学生都应该确立的新发展观,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因此,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应结合国家发展与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在培养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的同时,有意识地培育大学生的全球化意识与开放的精神品格,引导其对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念保持尊重与宽容的态度,在人类活动中遵循参与和合作原则。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人类整体意识、国际和平意识、共同发展意识以及国际规范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