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1945—1946年间《大公报》的反苏言论

2009-07-31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3期
关键词:大公报苏联

李 群

摘要:抗战期间,《大公报》是享誉世界的中文报纸,它的言论对国内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国共两党都极其重视的舆论阵地。《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以及《雅尔塔协定》的公布严重损伤了《大公报》的民族感情,《大公报》对苏联从不满到抨击,并且否认共产党对东北主权的接收。这其中既有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欠理性的分析,还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

关键词:大公报;苏联;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国东北

中图分类号:K2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3—0071—03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给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以致命的打击,大大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对此,《大公报》曾经发表了许多对苏感激和友好的文章。然而时隔不久,随着《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和《雅尔塔协定》的公布,《大公报》的对苏态度急转直下,从感激到不满,到抨击。

一、从不满《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到抨击《雅尔塔协定》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于1945年8月14日在莫斯科签订的。该条约以中苏共同对日作战至完全胜利、防止日本再度侵略为目的,有效期为30年。在国民政府与苏联的谈判中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美国大使哈里曼的斡旋下,双方最终达成妥协。关于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双方承认两条铁路为中苏共有财产。在铁路经营权方面,两条铁路合称中国长春铁路,成立中苏合营的公司,其理事长为中国人,副理事长为苏联人;监事长和铁路局长为苏联人,副监事长和副局长为中国人。中方负护路之责,30年后中长铁路无偿移交给中国。双方协议旅顺海军基地由中苏共同使用,该海军基地之防护,由中国政府委托苏联政府办理。为保障苏联通过大连出口其货物的利益,中国宣布大连为自由港,并将该自由港指定码头及仓库租与苏联。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附件里,对以上内容做了具体的规定。

8月27日,《大公报》要闻版以头条位置在《中苏盟好条约公布》的标题下,刊登了这个条约,并发表题为《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社评。一方面肯定“这个条约,决定了今后三十年的远东大势,所以其意义异常重大”。另一方面又说,这是中国付出的“一种代价”。所谓“一种代价”,是指关于东北“两路”、“两港”的条款。在具体谈到这些条款时,社评说:“这是我们对苏联的给与。从收回东北的观点上说,不能说是完满无缺。历史真是开不得头。”并追溯到李鸿章与帝俄签订的《中俄密约》。社评对整个条约的看法是:“并不完全如我们所希望的,也并不坏于我们所预料的。”这篇社评是主编王芸生写的,看得出,他下笔时,心情是十分矛盾的,既认识到了这个条约对中国抗战建国的重要性,又感到“两路”、“两港”的条款太不合理,感到苏联这个朋友有点趁人之危。

接着是《雅尔塔协定》的公布。《雅尔塔协定》是苏、英、美三国首脑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于1945年2月4日在雅尔塔会议上签订的。主要内容有: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

甲、库页岛及邻近岛屿须交还苏联;

乙、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丙、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雅尔塔协定》的这些决定,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和大国主义色彩。《雅尔塔协定》是美苏背着中国搞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交易,是有损中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错误决定,也是严重违反反法西斯同盟的宗旨和国际关系准则的。《雅尔塔协定》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由别国讨论决定有损于中国主权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长期对中国保密,尤其是与《雅尔塔协定》一脉相承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逼迫中国政府承认别人早已规定好了的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权益,简直欺人太甚。此协议公布之后,《大公报》颇为气愤。1946年2月12日,《大公报》在刊登《雅尔塔协定》时,加了这样的标题:《雅尔塔会议一周年。三国秘密协定公布。内为苏对日宣战条件:保存外蒙独立、千岛群岛让苏、恢复苏在日俄战中所失权利》,并发表题为《读雅尔塔秘密协定有感》的社评。社评在谈到关于东北两路两港的安排时说:“未经征得中国同意而三巨头就如此决定了,不啻代为主持,这可见中国是处于受支配被处分的地位。”不满之情溢于言表。

二、要求苏军撤出东北

中国东北光复后,苏联根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把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和中长铁路干线交给了国民党政府。但苏联并未完全受条约的束缚。苏军曾允许中共军队(不以八路军名义)进入东北,中共可在东北乡村开展工作。苏军还曾将锦州以南至山海关地区交中共军队接管,并将它所缴获的部分日军仓库移交给中共军队。苏联采取这些有限度地支持中共的做法,主观上是为了在同美蒋争夺东北控制权的斗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客观上有助于中共先于国民党进入东北并得到较快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当时苏联对华政策是有保留的,但从大局出发和照顾中苏团结,表示谅解和审慎的支持。到1946年春,中共已在东北组建了一支近三十万人的东北民主联军,分布于苏军已撤或未驻防的广大地区。当时的东北尚无国民党军的一兵一卒。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决心把东北从民主联军和暂缓撤离的苏联红军手中“接收”过来。于是国民党政府一方面要求苏联立即撤兵,一方面指责共产党“抢占”了东北。“东北问题”成了一个既有外交、又有内政的复杂问题。

1946年2月18日、22日《大公报》连发王芸生写的两篇社评。2月18日社评《东北的阴云》,认为这片“阴云”是下列事实交织成的:(一)在东北的苏军逾期未撤退;(二)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工作,已进行五个多月,只接收了少数几个城市;(三)盛传苏联对东北经济有新要求;(四)张莘夫(经济部专员)从抚顺至沈阳的火车上被拖下杀害;(五)又传有建立所谓“东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酝酿;(六)《雅尔塔协定》的发表;(七)中共中央发言人发表谈话,要求国民政府承认东北民主联军和各县自治政权。社评将外交和内政扯到一起说。要求苏军撤离,“中国与日本战,赌国运,拼存亡,为了什么?是为了日寇占了我们的东北,是为了我们要保全东北,苏联今日参战,日本明日投降,苏联大军源源进入东北,到今天时间已有半年,东北是中国的领土,应该由中国收回,我们所付的代价都已照办,但苏军延迟不撤,中国政府不得顺利接收东北,是何缘故?”最后说,我们谨以中国人民的立场,声明一个界限,就是:“我们要对内

争民主,对外保独立。若国家的独立不存或有损,尚何民主可言?”最后几句话包含了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只有国民政府接收了东北,才算是“对外保独立”,中共管理东北,就不算,资产阶级的立场导致王芸生在这种常识性问题上出了差错。

这场关于“东北问题”的反苏大批判,从外部来看,正中了杜鲁门的下怀,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美国对苏“冷战”的行列;从内部来看,则完全适应了蒋介石抢占东北的需要。1946年2月22日,重庆国民党特务借“东北问题”和“张莘夫事件”煽动不明真相的学生举行反苏游行。队伍从沙坪坝出发,一路呼喊“请苏军依约撤出东北”等口号。队伍行至民生路时,混杂在游行队伍里的特务分子趁机捣毁了重庆《新华日报》营业部,打伤工作人员四人。24日,《大公报》在第2版报道了“新华日报营业部被捣毁”的消息和周恩来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并发表题为《热情与理智》的社评:“近来国人的视线集中在东北问题,爱国的热情徒然昂扬,这绝对是好现象。但有一点,大家必须注意,就是热情必须与理智平衡,不可以兴奋的热情遮盖了应有的理智。譬如日前重庆学生游行,是爱国热情的表现,但有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的事,便大大地不应该。游行的学生无此行为,是很理智的;却另有群众出此暴举,那便偏不理智了。假使其中竟有策动者,那非但不理智,而且近于阴险了。”并说:“在大众热情高涨之中,也会助长顽固分子的气焰,发生夹带的流弊。”但是社评作者尚未感觉到,他自己和《大公报》由于缺乏理智,其“维护国权”的爱国热情助长了顽固分子的气焰。

从不满《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条款,到抨击《雅尔塔协定》,到在“东北问题”上警告苏联“撤出东北”,实事求是地看《大公报》这一连串的举动,其中有爱国主义热情,也有资产阶级偏见。不可否认,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表现出严重的损人利己行为,民族实利远多于国际主义;在签订中苏友好盟约问题上,更欠光明正大。对于这个“近邻”、“友邦”、“朋友”的如此做法,爱国的中国人都会气愤,何况在民族利益上十分敏感的《大公报》。然而,在“东北问题”上,《大公报》冲动的感情压制了理智,加上严重的资产阶级偏见,基本上完全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讲话,甚至错误地认为共产党行使东北主权就不是领土回归、主权独立。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舆论界中的一些民间的独立媒体,还是以国民党政府作为正统,对共产党持有偏见。

责任编辑王超

猜你喜欢

大公报苏联
“希望大家向张季直先生学习”
Ice Hockey Requires Teamwork
戈尔巴乔夫承认:苏联解体违背全民意志
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地向苏联挑衅
武装保护苏联
关于构建中国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究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大公报:从民办到“官媒”的转变
英敛之时期《大公报》倡办女子教育的宣传特色
雾在做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