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美拾零

2009-07-30

黄河 2009年3期

张 刃

这是笔者2008年七八月间赴美国探亲的见闻纪实。由于探亲不同于旅游,能够从另外的视角观察美国社会和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因此所见所闻也就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游记。不久,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冲击,文中所述也就有了对比的意义。

初识美利坚

当地时间下午6点抵达亚特兰大机场。空中飞行14个半小时。

此行美国是来看儿子夫妇。去办理赴美签证时还担心会不会遇到麻烦,结果除了填表、预约、排队、留指纹等必须的程序,真正面谈时非常顺利,前后不过几句话,时间不过5分钟,就OK了。据说,有稳定的收入和良好的出境记录是顺利签证的重要因素。

落地后拿着儿子发来的提示“按图索骥”,依次验关和提取行李。验关也简单,问我问题我表示不会英语,警察也不再为难你,连找个翻译或者看看相关文件的程序都免了,只是再留个指纹,照张相片就通过了。提取行李时,警察也会问,看你听不懂,挥手放行。入关也需安检,包括行李,而且必须脱鞋、解腰带,相当严格。其实,安检在美国司空见惯,这仅仅是开始。

亚特兰大机场之大名不虚传。前面的程序之后,要出机场还必须乘几站地铁才能到达大厅。不过,入关时交检的行李也会同时运到,免除了旅客拖拽之累。

亚特兰大当天有小雨,空气中有些潮湿,但空气洁净,天空的透明度很高。这点在飞机进入美国就可以看出来。万米高空中,看地面清清楚楚,这在国内是极少见的,总是灰蒙蒙,尤其在城市,难得看见晴朗的天空。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双向12车道,十分宽敞,畅通无阻。儿子提醒说,从现在起,只要开车出去,每个人都必须系好安全带,这不仅是法律规定,而且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安全负责。系安全带成了我们到美国要养成的第一个习惯。

从下飞机起,见到的海关官员和机场警察多数是黑人,街头所见更多,而且还有许多中美洲人与亚洲人,这里真是一个外国移民的聚集地,且黑人居多。其实,何止亚特兰大,整个美国不就是一个移民国家吗?墨西哥人是美国人口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族裔,据说当年美国确定官方语言时投票表决,英语仅以一票之多“击败”西班牙语,否则,现在的美国人就说西班牙语了。

亚特兰大一瞥

亚特兰大是佐治亚州的首府(佐治亚是美国独立之初最早的13个州之一),人口不过50万,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县的人口,但在美国却是位列第33的“大”城市了。人少占用的土地就少,所以,亚特兰大市内除了CNN、可口可乐和美国银行等几家大公司,很少高大建筑。没有高大建筑的遮挡,天空就显得辽阔,人的呼吸就顺畅。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CNN)因最先报道海湾战争而名声大噪。其总部对外开放,接待参观。门票每人12美元,进入编辑部时需要通过安检,并告知参观者“不得带入食物和水,不得拍照摄像和使用手机”。安检后乘自动扶梯直达8层,如此长的自动扶梯在北美属第一。

在扶梯口,展示着CNN从巴格达发回伊拉克战争消息时用的麦克风、拆除柏林墙时保留下来的一块墙体等实物,昭示着它曾经的业绩;播出演示厅向参观者介绍了电视播出的程序和现场操作的设施,特别是主播人面前的提辞屏幕和天气预报演示,令许多参观者耳目一新。接下来依次参观实际操作工作平台、要闻编辑室、国际新闻编辑部和灯光控制室等部门,但都是隔着玻璃看新鲜,参观者不能与工作人员交流。整个过程55分钟,从专业角度看,显得匆忙、浅显,但对多数人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

风靡全球的可口可乐1886年诞生在亚特兰大,现在的“可口可乐世界”是个主题广告性质的游览场馆,门票每人15美元,55岁以上者可减免2元。年龄自报即可,没有人核对证件之类。在美国,信誉至关重要,没有人为了讨小便宜而冒信誉不良的风险。

游览从介绍可口可乐发展历程开始,形式却不是呆板、单调的解说,而是通过自我报名或主持人邀请,请出几位游客用问答互动方式,自然而然地把介绍贯穿其中。美国人对这样的参与互动是非常乐于接受的,参与者很大方,也很随意,没有东方人的含蓄与扭捏。

“可口可乐世界”的四维电影短片把它的广告宣传推向了极致。电影以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柜机投币口为开端,用真人与卡通人物相结合的方式,演绎了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强调了靠团队智慧与力量取得成功的理念。这中间,调动了目前所有的电影高科技手段,从立体声、立体影像到全动感、真体验,观众会跟随场景变化不断改变感觉,如乘车时的疾驶、拐弯、颠簸、刹车,遇到风吹雨淋会有真的气流与水滴,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可口可乐诞生70年只有单一品种,1955年有了“芬达”,此后不断发展,迄今已有适合世界各地口味的上千品种。“可口可乐世界”为游客提供了可口可乐公司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生产的不同口味的饮料,任由你喝。我们逐一品尝,比较起来,还是亚洲的口味最能接受。看来,可口可乐公司在营销上确实下了工夫。

与CNN隔街就是奥林匹克公园。奥林匹克运动百年之际的1996年,奥运会在亚特兰大举办,于是有了这个公园。值得一提的是,公园里的路面都被分段标上了号码,并且密密麻麻刻着文字。那是公园捐助者的姓名。这个做法,既体现了公众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也为许多普通捐助者留下了永久纪念。

市区中心最大的比德蒙公园免费开放,休闲者大多在草坪、树荫铺一张床单,一家人或几个朋友悠闲地休息。同性恋伙伴手拉手地散步,全无避讳。公园里专门设有烧烤用的铁架,游客可以自带木炭野餐,但不能用明火,也不允许随处烧烤。锻炼者或跑步,或骑车,或滑板,甚至有做妈妈的推着儿童车跑。遛狗者们狗的品种繁多,可谓犬种大展。市中心有这样一座公园,是市民的福分。

夏季高温,热浪灼人。街头男女老幼几乎都着短装,由此可以多少领略到美国人的率性——只要自己觉得舒适,又不致有碍观瞻,尽可以随意穿着。夏日里,T恤、短裤、拖鞋,是最常见的装束。这样的率性也使人们的日常生活十分惬意、轻松。

市内民居不多,高层公寓更少,以两三层的独立小楼为主。与美国其他城市一样,大多数人是居住在市中心以外的,而且越是富人住得越远,图的是环境与安逸。儿子租住的一室一厅,距学校约10分钟车程,算比较偏远的地段,月租金600美元。房子是装修好的,包括厨房与卫生间的所有设施,房客只需要把自己的家当搬进去就可以了。如果买房子,在亚特兰大,两层的独立楼房约需要40万美元。

市内“穷人区”的房子虽然也是独立的小楼之类,但明显破旧许多,看得出年久失修,缺乏养护。社区旁边就有政府开设的“救济商店”,贫困者可以凭票领取基本生活用品。

穷人也有汽车,但款式陈旧。其实,那里公路上跑的汽车五花八门,从最新的车型到上世纪70年代的款式都有,只要你还能够跑,尽管开下去就是。美国是个“装在轮子上的国家”,而轮子转动是需要能源的,美国的能源消耗在全球无疑是第一。

话说美国大学

佐治亚理工学院创建于1885年,123年的历史使它发展成为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大学,有的学科在全美乃至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其校区之大,已经与繁华市区融为一体。但闹中取静,不失学府风韵。那掩映在绿荫中的校舍、大片的草坪和随处可见的松鼠就是证明。

学校没有围墙,更没有高大的门楼之类,但校园内很宁静,秩序井然。在工作日,师生停车有严格的区域划分,教师可以把汽车停在办公楼前,体现对长者的尊重,而学生的车位就比较远。师生各有不同的停车卡,想“逾越”都进不了停车场。但在周日,各停车场是开放的,只要有车位,尽可以选择就近停车。这样细致入微的设计,既是人性的,也是灵活的。

佐治亚理工学院体育馆曾经是1996年奥运会游泳和跳水项目的比赛场地,规模不大但很实用,今天看起来也不落后,更重要的是赛后的场馆利用率很高,包括运动员宿舍,现在都是学生公寓,还可以收回不少成本。

对那里的几个细节留下较深刻印象。一是体育馆的服务人员都是学生,既可以有些收入贴补生活,又可以接触社会熟悉交往,而且他们服务都很认真负责,工作一丝不苟;二是篮球馆周边架设了一圈“空中跑道”,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扩大了锻炼场地。跑道使用规定,单日绕左跑,双日绕右跑,为的是均衡受力,想得周到;三是游泳馆提供浴巾,设有游泳衣裤甩干机和吹风机,方便游客。吹风机固定在墙壁上,有高矮不同的三个位置,适应不同身高的人,设计非常人性化。

类似的设计还有许多。譬如教学楼里有广告栏,专门用于学生出售自己用过的书籍。学校为方便学生,还特意准备了纸条和别针,分别装在广告栏前供大家取用。那里的学生中心不仅有食堂、商店、邮局、银行、理发室等生活设施,而且有小剧场、歌舞厅、保龄球馆、网吧、咖啡屋,诸多服务集于一体,而且环境优雅,氛围不亚于星级酒店。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若不好好读书,真是连自己都对不起。

唯一令我“看不惯”的是,学校里的灯光、空调都是常年不关的,显然是浪费能源,与国内常说的“随手关灯”“人走灯灭”大相径庭。说美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对气候改变负有重要责任,不是没有根据。

和美国的其他学校一样,佐治亚理工学院也有各种“兄弟会”和“姐妹会”组织,而且都有自己独立的固定活动场所,在校园里竟然占去了一大片地方,想来校方也是持积极扶持的态度。“兄弟会”和“姐妹会”不是单一学校的组织,一个名称下有许多学校分支,其成员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兄弟姐妹”的帮助和照顾,实际上是一种学生自治形式。

“中国城”与农贸市场

亚特兰大也有个“中国城”,其实不过是一个带有中国建筑风格、类似庭院式的商业、餐饮业集中点。各家招牌上的汉字倒是令人感到亲切,语言交流完全没有问题,难怪有人说“住在美国的‘中国城里,一句英语不会,照样生存”。(许多中国老人到美国后,因为语言障碍,交通不便,整日足不出户,如同坐监,实在没有什么乐趣。人没有交流,是非常痛苦的。)

那里的超市卖的全是中国货,顾客也都是中国人,只是价格比国内要贵几倍甚至十倍。一般讲,在美国买东西,按照人民币理解就差不多,不要按汇率去换算,否则,你什么也别买了。超市里有多种免费的中文报纸供顾客索取,其中广告的比例超过7成。总体感觉,信息量大,服务性强,休闲有余,严肃不足,若靠这些报纸了解中国,很难得出客观结论。

在另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小超市,竟然有国产的祭奠用品出售,如纸衣、香烛、冥币(还是美元)之类,可见旅美的国人有此需要,以致把“国粹”都搬过来了。

超市以外最多的是餐馆,除了号称“大三元”的一家,基本上算是大排档,汇集了国内各地风味,例如豆浆、油条、打卤面,分别卖2—5美元。这些餐馆大多是为中国人提供服务的,但服务的“规矩”则完全是美国式的,包括付小费(午餐10—15%,晚餐20%)。

亚特兰大有一个很大的“农贸市场”。言其大,是说它比国内常见的类似市场面积大了许多,也整洁许多,而且服务到位。比如说市场内的冷气和门口的休息区,就是国内没有的;称“农贸”,是说它经营的大多数是农副产品,如蔬菜水果,肉禽蛋鱼。我想买包香烟,居然没有找到卖烟的货架。酒倒是有不少,啤酒品种最多,没有烈性酒,但有韩日清酒。中国酒只看到“女儿红”一种。在美国,很少看到卖香烟的商店。超市也只是在结账的出口处有一个柜台,卖有限的三五种香烟。街头所见,吸烟的人也很少,看来,美国限制吸烟还是很有成效的。

逛商场买东西

美国商业发达,购物便利,指的不仅仅是大都市、大商场,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言,小城镇、小商店甚至更丰富,更方便。

美国城市的居民区与商业区是分离的,相距几公里很正常。人们常说的“在美国买东西没有汽车不行”就是指这一点。那里的商业区集中,超市、饭馆以及各类生活服务一应俱全,去一次可以解决大部分生活所需。每个商业区都有很大的停车场,方便顾客。

美国商店的服务确实奉顾客为上帝,不仅环境适宜闲逛选购,而且商品花色款式非常丰富,雷同的很少,这不仅保持了生活中的多彩,而且使顾客有了充足的选择余地,只要认真选,仔细“淘”,确实可以找到自己喜欢又价廉物美的东西。商品价格更是五花八门,有些东西贵得惊人,有的又便宜得不可思议。衣服的尺码不仅标在里面,而且衣架上就有不同颜色的标识,或者在衣服明显处贴上醒目的标签,让顾客一眼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尺码。试穿则由你一件件试过去,如果都不满意,尽可扬长而去,试过的衣服都不必送回,交给售货员就行,他(她)还要说“谢谢”。如果你决定买了,当然双方皆大欢喜。

最值得称道的是“无条件退货”。无论是否打折商品,只要你提供购物票据,三个月内保证无条件退货,而且不必说理由,也不会被盘问。如果有人想讨便宜,把用过的商品拿去,同样可以。当然,这里仍然有一个信誉问题。

在美国,无论商场、超市、饭馆、农贸市场,结账都使用收银机,而且很少现金交易,有的还可以由顾客自己刷卡结账。商店出口很多,通道宽敞,没有购物的人自行走出去就是,不似我们的有些商店,像防贼一样防顾客。这里的关键还是“信誉”。

美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一种厂家直销仓储式商店,一般距离市区较远。那里的商品以服装、鞋帽为主,不是最新款式,但价格便宜许多,而且有许多名牌。以“耐克”、“阿迪达斯”、“锐步”等名牌为例,普遍会有最低三折的价格优惠,算下来,有的比在国内买还便宜。如果你有充足的时间,完全可以货比三家,也一定能够找到最实惠的商品。譬如一件麂皮夹克,要价50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350元。

美国的买卖折扣五花八门。折扣店本来已有折扣,常客(VIP)还有“折上折”的优惠。即使你是第一次来,也可以得到一份价目表,上面标明哪家商店还可以“折上折”,当你确认要买某件商品时,可以出示那张表得到再优惠。有的时候,甚至年龄都是打折的“理由“,譬如50岁以上再优惠10%。当然,一般讲,越是名牌折扣的幅度越小,因为品牌就是价值。

在美国,任何一项交易都可以刷卡,即使是几美元。它不仅方便,而且有利于拉动消费。当你只是在“消费”数字时,就模糊了钞票的概念,不会去算计或计较那几元几分了。美国所有商店的商品价目尾数都是99或98美分,个位数也往往是9,给人的感觉就是还没有进到上位,这样的“障眼法”谁都明白,习惯了,自己按整数理解就是。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市场上的许多商品都是中国制造,许多款式都是中国企业按照客商的设计要求加工出口的,只在国外销售,所以国内市场看不到。美国人的生活必需品中有太多的中国元素,他们已经很难离开“中国制造”了。但是,由于技术含量低,价格也低,中国制造的商品常常在甩卖之列,包括一些名牌商品同样打折出售。其实,那些商品的款式、工艺和质量,都比国内的同类商品要好,为什么卖不出高价呢?厂家不会赔掉本钱,那么折扣空间在哪里呢?我想,大部分是在劳动力价格。因为劳动力成本或者包括原料成本太低,厂家只卖知识产权(技术、品牌)就够了,不怕没有利润。反过来,国内制造厂家却可能只有微利甚至亏本。如此,中国工人又怎么能有高收入呢?

纽约华府面面观

到美国,纽约和华盛顿是必到之处,有关的介绍汗牛充栋,不缺一篇走马观花式的游记。换个视角看看,或许更有意思。

从飞机上看纽约,地面所见最多最明显的是房子,先是一座座绿荫掩映的别墅,后是各自独立的小区,及近市区则变成了大片大片整齐划一的“盒子”。这或许就是富人与穷人居住状况的证明。

我们住的小旅馆在纽约的克鲁布林区,据说犯罪率很高,好在旅馆距离地铁站只有几步路,晚上不出门倒也没有多大风险。入住当晚,旅馆竟然没能提供我们预定的加床房间。于是,儿子打电话与负责安排的公司交涉,对方在诚恳道歉的同时,答应免除一天的住宿费,并且赔偿200美元(相当于两天的房费)。这样的事情在国内简直不可思议,而美国人为了公司的信誉,却宁肯赔钱。我们虽然“委屈”些,却等于白住了旅馆。

这家小旅馆用工极“节约”,我们住了三天,只看到前台值班的一个印度小伙子,偶尔有另一个替班人,再一个就是负责客房服务的老头了。人少不等于效率不高,譬如,旅馆提供免费早餐,但只有面包、甜点和咖啡,都摆在前台的一个角落,客人自助,前台兼管添加食物,根本不需要其他服务人员。在美国,越是需要人工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越贵。许多汉堡店,常常是一个人既负责售卖,又负责烤制,绝不多用人手。

坐地铁去曼哈顿,见识了久闻其名的纽约地铁。果然很陈旧、简陋甚至破败,但四通八达、快捷方便,又很实用。这也算美国风格吧。曼哈顿交通,除了坐地铁只能打出租车,因为那里几乎没有停车的地方,即使有,收费也极高。美国的出租车收费按一人计算,多一人另加2.5—3元,所以三四人合乘有时比坐公交或地铁划算。

从曼哈顿南端河口乘游船去看自由女神像,如果有时间,应该到附近的艾利斯岛去参观那里的移民博物馆。我想,美国人纪念移民是因为大家都是“外来户”,不能忘祖。

到42街、百老汇大道、时报广场,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确实有灯红酒绿的感觉,但这样的繁华不合我的“口味”,所以连著名的第五大道那些高档商店都没进去看看。倒是纽约公共图书馆引起我的兴趣,在里面转了不少时间。这座图书馆建立百年了,至今不落后,足见其前人的先见之明。豪华商店、高楼大厦容易建立,而建设这样的图书馆却需要远见卓识。然而,正是有了这样的文化熏陶,才有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建设与社会文明。

曼哈顿中央公园是许多人休憩和读书的好地方,与旁边繁华的第五大道形成对比。难得纽约的先人为后人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保留了这样一大块绿地,而且无论后来怎样发展和建设,都不允许侵占。

纽约之旅,对过去只听说甚至很“熟悉”的场景,有了切身感受,但总的印象,不过是现代化大都市而已,没有多少兴奋点。

华盛顿显然比纽约开阔许多,也安静许多。宾西法尼亚大道和宪法大道两旁都是国家机构,其建筑高大、典雅,而且分布合理、有序。200年前的人们就考虑得如此周全。

我们先后看了白宫、一战和二战纪念碑、林肯纪念堂、韩战及越战纪念墙。后者的美军塑像、伤亡数据和可供祭奠查询的名录以及游客不时摆放的鲜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观国会需要提前排队领票。参观是免费的,但安检必不可少。我拿个塑料袋问工作人员可否,回答是“袋子没有问题,但里面有什么我不知道”。美国人的幽默。

等待参观时忽然内急,怎么办?工作人员手指国会旁边的众议院。进了门,除了例行安检,游客尽可随意去“方便”(我们在华盛顿地铁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内急却找不到卫生间,找到工作人员,他二话不说,连开两道上锁的门,领我到了他们自用的卫生间)众议院也可以四处游览,议员和他们的助手按部就班地工作,一切都很习惯了。最高法院也是随意参观,甚至有餐厅供游客就餐。总之,国家机关里里外外简直就是个大公园,我想,这也是纳税人权利的一种体现吧?

夜宿汽车旅馆。所谓“汽车旅馆”,其实与汽车没有什么关系,只是比较廉价而已。一般都建在市郊,一圈平房(最多不过两层)形成院子,汽车可以直接开到自己的房间前面。房间设施简易,除了打扫卫生,几乎没有其他服务(如餐厅、酒吧、商店),至多提供个简单早餐。但比起宾馆,住宿和洗浴条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它是许多美国人,特别是老百姓出游住宿的理想选择。

政府与服务

在芝加哥,朋友陪我参观了他所服务的市政府和伊利诺伊州首府,很是开眼界。

那里的市,实际是指相对独立的社区,政府相当于公司,市长受命于市议会,同其他政府工作人员一样,也是雇员。

政府管长远规划(由市议会批准)、土地使用(管用途不管权属,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建筑审批(包括档次、层高)、警察消防,却不管教育、污水处理和园林,因为那些是另外的政府实体,有独立的税收和开支。

市议会开会有事先的议题,也有公民自由发言的时间。譬如,有几个老人发现政府的台阶不符合法定标准,给他们带来不便,于是到议会提出意见,政府马上就改建了台阶。其实,那政府办公楼已有百年历史,因为没有钱,只能继续使用。

美国联邦之下是州、县、市的设置,但各级政府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都服从联邦和州法律。法律与民主是相联系的,于是有个公民参与的问题。美国人对政治没有什么兴趣,对许多投票都不参加,甚至选举。但当议题涉及自身利益时,都会行使自己的权力。朋友介绍说,为了防止有议员谋私,在表决涉及其利益的议题时,他的票“法定”要归于多数。这倒是个遏制权力的好办法。

警察局的建筑比政府好,911中心兼管所有的求援。因此,消防队同时有救护车,需要什么就开动什么。这个社区有5万人口,配备了百余警察和近百名消防队员。在那里,我终于弄明白了“为什么美国的警察不一样”的问题。原来,美国警察没有全国统一的服装、标识,联邦、州、县、市各自独立,因此有各自的警察,装备、风格各异,连臂章都不同,只有“警察”的字样是一致的。

那里的公共图书馆比政府办公楼好许多,宽敞、高大。一楼是孩子们的天地,连墙壁色彩与装饰都适合孩子。二楼是成人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在安静地读书,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设施问题,而是对国民素质的认识与重视问题。

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距离芝加哥180英里,3个小时车程,沿途有许多提示不要超速的牌子,既提醒因为超速死伤了多少人,也警告超速将面临的惩罚。在公路休息区,还有儿童游乐设施,地面铺了碎橡胶,为的是防止孩子摔伤。休息区也有小纪念牌。美国人爱纪念,一点小事都立个牌子。他们的历史太短太少,但这样却体现了对前人的尊重,也记录了历史。

伊州州政府和州议会不仅可以免费参观,而且提供讲解服务,如果提前登记,还可以到州长办公室去参观。州两院对公众开放,有固定的公众旁听席位。百年前他们在建设议会和政府大楼时就做了如此安排。

说到政府服务,朋友介绍了关于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和便道设置的例子。前者都设在距离停车场进出口最近的位置,而且宽度超过两个普通车位,为的是方便残疾人使用轮椅之类。残疾人的停车位是绝对不可以占用的,即使只有它空着。随意占用将面临巨额罚款。后者有法律规定,行人便道修建时不仅要有盲道,而且在路口必须有红色的凸凹缓坡,为的是不仅让盲人知道,而且让其他残疾人也尽可能早地察觉到了路口。真是想得周到。

生活中的美国人

美国人的热情是随处可见的。走在路上,对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打招呼很普遍,或“嗨”一声,或点头示意,表达的是一种善意和友好。

在纽约地铁,当我们为转车犹豫时,会有陌生人主动问是否需要帮助,有的说不清楚,自己去问了看了还会回来告诉一声。有一次,我们刷卡进站,最后一个人因为卡里没有钱了,需要再去买。有人主动借卡给我们,节省了我们的时间。

纽约地铁站口都设在街角地下,一米多点的通道很不起眼,为此游客常常需要向路人询问。每一次、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即使他(她)也说不清楚。我们碰到一位,指示了方向以后,走到站口还特意回头示意我们。

在华盛顿地铁,我们发现那里比纽约地铁无论哪条线一律2元要复杂许多,不同的线路和里程有不同的价格,甚至会出现几角几分的零头。为了弄清楚,我们向地铁服务人员询问,对方不仅详细解答,而且帮你算账,怎样更省钱。她说了十几分钟,我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了,她还在说,真是不厌其烦。

也有例外。在芝加哥的公路上,见有人举着牌子请求搭车,但没有人停下。朋友说,现在在美国,随意拦车、搭车不容易了,主要是安全问题。即使是汽车在路上出了故障,一般也不会有人停下来帮忙,但肯定会有人主动帮你报警,特别是那些卡车司机。他们更知道抛锚的苦恼。

其实,美国人的热情既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天性,但又有底线,那就是不会超出个人的私秘空间,即使是帮助他人和社会交往。这与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关。独立对他们是最重要的。美国人也羡慕中国的尊老爱幼,但他们做不到。孩子大了,必须独立,父母也不会依靠孩子养老。因此,美国老人养宠物、住养老院也就不奇怪了。

超过8成的美国人都有宗教信仰。据最新《美国宗教调查》,其中78%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摩门教)信徒,大多数美国人相信神的存在,认为宗教于人生有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人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理念息息相关,宗教影响人们在政治及重要社会议题上的态度。但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美国宗教信仰的重要性及影响力也在逐渐减低,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数大幅增加,未来这种世俗化是否成为社会趋势以及发展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美国人的消费观念是,什么东西都是多多益善,有好的不用差的,浪费也不在意。高消费固然带来高生产,同时就是高能耗、高排放。难得的是美国的环境保护还不错。我想,它自己的石油不开采,许多工业,特别是污染工业都转移国外或者依赖外国,也是重要原因。

美国人在饮食上很简单,甚至粗糙。热狗、汉堡加冰水就可以打发一餐,完全没有特色。有人说,美国人吃“垃圾食品”把自己搞成了胖子,然后再花钱去锻炼、减肥,真是折腾。不过,美国社会包容了全世界的人种,所以全世界的餐饮业都在美国开店,想吃什么风味都不难。

美国人贷款消费是很平常的事,但信誉不同,贷款利率不同。收入关乎还贷能力,固然很重要,但一次性付款或者全数还贷并不受欢迎,因为银行希望你贷款,也希望你慢慢还,不喜欢你财大气粗。正因为如此,信贷被滥用,走向了虚拟,形成了泡沫,最终使金融危机成为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