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辨析与再理解

2009-07-30李炳炎

当代经济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公有制市场经济

李炳炎 孙 占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解释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在总结改革30年经验的时刻,有必要正本清源,重斯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以便在新的起点上达成共识,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105-0027-07

一、问题的缘起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涵义,中央文件已经有了明确的解释;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早就有了明确的规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本质特征与发展方向等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对这些基本问题理解上的偏差,导致在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改革的最终成败。

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我国要对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之后,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前,我国经济理论界重点讨论的关键问题是怎么对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1992年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经济改革和发展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在GDP连年高达10%左右的增长率的同时,出现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我国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国家资源能源的粗放消耗、浪费。另外,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偏高,经济发展的波动加剧,部分领域泡沫经济现象严重。2007年以来我国又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金融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泡沫经济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在理论界,多年来部分学者们只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却是闭口不谈或含糊其词。在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中错误地强调以私有化来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鼓吹以进一步更广泛的私有化来解决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鼓吹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造成我国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大批职工失业、下岗,广大国有企业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可调控性越来越弱,进而带来一系列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和改革开放成败问题的激烈争论。在笔者看来,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现阶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认识是不科学、不全面的。我国理论界尚没有形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正确、一致的认识。既然对目标的认识不清楚,在向着目标前进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怎能不出偏差。

1992年以来,尽管中共中央一再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是“画龙点睛”之处,不能只讲市场经济,不讲社会主义;强调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的主流观点与政策主张却与此背道而驰,往往影响到改革的政策取向。对经济改革造成了不应有的负面效应。在总结改革三十年经验之际,颇有必要重新梳理各种观点,纠正错误的理解和导向,正本清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指导下,恢复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解。

有鉴于此,本文意在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辨析和再理解,来纠正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认识上的偏差,进而找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的理论根源,纠正在经济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错误措施,并期望能对解决我国当前改革与发展中的疑难问题提供正确思路。

二、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流行解释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东西,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共存于一个社会的,因而计划与市场也是不能共存于同一经济体中的。

这种经济观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利用市场配置经济资源,生产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比以前几个世纪所创造的财富还要多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从一开始就被错误地认识和滥用了。社会主义的早期实践者们错误地把计划经济当成一种与市场经济相对立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产品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它在建立之初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工业化基础起了重大作用,但最终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被历史所淘汰。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外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完全不同、水火不容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理论观点影响下,自然是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经济学者,动不动就提要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实际上一方面把我国经济改革的对象——旧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计划经济,另一方面把市场经济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了,认为二者是相互排斥、不能相容的。从而将改革的正确方向即由产品经济转到市场经济,错误地改为由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否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错误地将计划经济列为否定的对象,实质上主张搞自由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成为一句流行语。

在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下,在党和政府准备采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之前,有人竭力反对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党中央作出了关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之后,这些持传统观点的同志又转而主张搞私有化。他们认为市场经济等于私有制这一观点仍然未变。

2、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消灭公有制,实行资本主义私有制。

其理论依据在于,公有制经济不具有私有制经济的排他、独占等性质,其所有者是一个抽像主体,其产权是不明确的。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只享有从经营中获取利益的权利,而不负有为自己的错误决策带来的损失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因而,公有制经济的实际经营者极易从个人角度出发做出各项决策,而不顾损害所在经济体的利益。并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地位,其他所有制经济很难与它公平竞争,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平等、竞争性条件得不到满足,自然也就达不到所谓的整个社会利益的实现。只有私有制经济制度才是市场经济天然的温床,私有制经济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独享性,一切行为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增加自己的福利为目的,而恰恰在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了全社会的利益。这也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机制的观点。

这种观点的政策主张就是搞私有化,建立资本主义私有制度。其在改革中的集中表现,就是主张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私有化改革。在我国,有很大部分经济学者是持这种观点和政策主张的。例如,曾一度以鼓吹科斯产权理论走红的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就明确提出:“以股份或其他办法把国有企业改私营”。

晓亮先生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有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也可以称为民营经济”,又强调“国有经济的改革,尽管有一些大企业要改革成为股份制,而许多中小企业则要成为民营”,实际上是主张通过民营的方式将国有中小企业私有化。

3、新自由市场经济的观点

新自由主义思想像传统的自由主义思想一样重视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是最佳的可以自我调节的社会结构。因为一方面经济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另一方面在自由市场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调节在不受外界干预情况下能够最有效率地满足各方面的需求,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政府不干预经济,当“守夜人”,认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往往会使情况变糟。其政策主张最重要的是实行全面的私有化,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基础。实际上新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扫清障碍,所以新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问题上主张完全的贸易自由化。

我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总体上是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改革中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某些影响。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认为,计划经济是市场经济的不可调和的对立物,因而建议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其基本观点和政策主张是:国民经济基本上由市场自发调节,国家实行最低程度的干预,取消国家计划机构,否认国家发展规划。在所有制结构上,取消国家所有制,实行最大限度的私有化;大量吸收外国资本参与私有化改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上主张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产权制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国有企业涉及的领域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可见在新自由市场经济理论那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自由市场经济,就是实行全盘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很明显,这套改革主张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驰,应当引以为警戒的。

4、以“现代市场经济”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仅仅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不必考虑所有制问题。市场在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间接参与经济资源配置和国民经济运行。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竞争机制,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容就应当包括:一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二是破除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三是要建立、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法制体系,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四是国家摒弃旧的干预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改用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来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为此,它在实践上的首要主张就是实行广泛的私有化,将国有企业能卖的卖,不能卖的实行股份制,让国家的作用从微观经济运行中逐渐淡出直至完全消逝。

吴敬琏先生可以说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学者。吴敬琏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就是:“第一,以自主企业制度为基础,不论企业所有制性质如何,它们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主体(自然人和法人),在市场中平等竞争。第二,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第三,以通过市场中介的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即抽象出了作为一般概念的现代市场经济,然而其片面性也是明显的:抛开了公有制为主体,从而成为没有公有制的市场经济。他的这个框架的参照系,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在后期中国经济的改革遇到新的困难时,吴敬琏先生仍然认为我国的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是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他所给出的建议仍然是消除政府对微观经济领域的干预、完善市场经济法制。

不可否认,我国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这种观点相符合的,但这种符合不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现代市场经济,而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中一个抽象的层面。

5、“社会公平+市场效率”的观点

20世纪末董辅礽先生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说就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结合,即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提出:我们摒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在社会资源的配置上,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具有更高的效率。但市场经济在运行中有失效,会产生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之一是要素社会分配不公。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在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必须使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完善地结合起来,这就是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观点的影响较大,在很长时间内成为社会上一种流行的主流观点。在这种观点影响下,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定义,主张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提出什么“普遍幸福社会主义”、“功能社会主义”、“社会公平等于社会主义”、“股份制等于公有制”等等。这些观点都是违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从这些观点出发去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得出错误结论。

纵观以上五种观点,可以发现在经济理论史上,长期存在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已成为一种教条。整个现代西方经济学都阐明:自私经济人是出发点,市场经济必须以私有制为基础。这种教条在改革初期表现为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在改革后期表现为搞市场经济必须搞私有化,成为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的思想根源之一。近来,有一些同志公开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成是什么“现代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法制市场经济”、“公平与效率统一的经济”、“市场经济就是民营经济”等,就是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科学概念,继续在引起思想混乱。这种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其实质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私有制市场经济观”。它已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和西方经济学的华丽理论包装。要破除这种错误的教条,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三、科学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涵义到底应该是什么?我们将从一下几个问题的辨析中寻找答案。

1、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是水火不容的吗

在我国的经济改革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论一直就处在我国理论争鸣的前台,试图动摇我国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实际上一些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本身就是不正确的。

首先,市场经济的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与商品经济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发展程度与阶段的不同。卓炯先生和于光远先生也历来主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码事”。厉以宁先生也曾说过:“从本质上讲,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样的。”第二,社会分工决定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育程度。一方面,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就曾指出,“这种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列宁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指出,“国内市场的建立(即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市场和社会劳动专业化的程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三,市场经济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卓炯称它为“生产形式”范畴。市场经济是在社会分工发展的推动下由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封建社会,社会分工简单、低下,不能形成近现代的市场经济机制。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复杂、全面,人类社会的生产形式才由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由社会分工的发展状况所决定一种生产形式,并不是某个社会制度所特有的。

其次,计划经济是一种和无政府状态经济相对应的生产形式,政府宏观调控是计划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所谓计划是指国家作为一个社会主体代表的角色,监控市场经济的运行,通过事先的计划对宏观市场和微观主体进行适当干预,来维护国民经济的均衡、平稳发展。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经济能够有效地克服自由市场经济先天的自发性、滞后性、盲目性缺陷。从而有效地保证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平衡,避免生产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最后,无论是单纯的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在经济资源配置上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单纯的市场经济来说,一方面,在市场作用机制下,通过市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市场调节有其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无法支持公共物品的供给,无法保证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不能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利益为人民共享、惠及全体人民。对于作为生产形式范畴的计划经济来说,一方面,它可以从全局和总体利益上布局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经济运行的剧烈波动;另一方面,计划调节容易受到主观认识能力的限制,不能完全满足利益创造者对个体利益的追求,需要复杂的组织体系推动而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但是,正是因为两者都有其固有的优势与不足,我们才要对两种生产形式取优补短,组成一个优势更加明显、不足相对弱化的新的生产形式,这种生产形式即计划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两种生产形式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的生产形式。并且,这种结合是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实际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政府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就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可以称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为资本主义计划市场经济。

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计划以市场为基础,市场以计划为指导。在计划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被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要求有序运行,可以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2、市场经济排斥公有制经济吗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如果说市场排斥公有制经济的话,就等于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不相容。那么,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显然也不能成立,就更不用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可见,把这一问题搞清楚,对深化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那么,市场经济到底能不能容得下公有制呢,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还能够发挥其高效率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作用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没有了公有制,也就没有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在这一基本矛盾的作用下,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社会平均利润率下降和相对人口过剩两大规律,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爆发经济危机。这一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卓炯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建立强大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个最大的缺陷”。

另一方面,从实践上来说,即使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也是存在并能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郎咸平先生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股权结构做了研究,发现欧洲国家持股现象非常普遍。在被研究的欧洲5232家公司中,奥地利国家持股14.81%,芬兰国家持股15.12%,意大利国家持股9.98%,挪威国家持股11.81%,瑞士国家持股7.59%。另据郎咸平先生对亚洲国家股权结构的调查研究,发现国家持股现象在亚洲也是非常普遍的,像印尼国家持股10.2%,马来西亚国家持股10.2%,马来西亚国家持股18.2%,新加坡国家持股23.6%。这充分说明国有经济完全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会成为市场经济发挥其配置资源机制作用的阻碍因素。

同时,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特别是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西方国家又一次大的金融经济危机,告诉我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这一对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始终是不能够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当然,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存在严重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但同样必须承认,我国旧的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问题,在于其长期处于我国旧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所积留下来的运行管理层面的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管理层面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倾向、以长官意志、行政的手段管理指导生产经营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探索建立新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与运行机制,建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经营的运行机制,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改革一切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运行方法和体制。

而那些认为我国要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改掉公有制实行私有化的人,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盲目崇拜,脱离了中国客观的历史和现实,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照套照搬。

总之,市场经济是不排斥公有制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3、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吗

现代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更高发展阶段,是自由市场经济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分工新的发展,加入了政府干预因素而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其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发展到更高的阶段,形成更加完善、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主导作用,国家通过间接的财政和货币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显然,吴敬琏先生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其实就是现代市场经济,而且中国在30年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经济改革中,也确实在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像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经济法制、改革国家职能、建立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等。

但能不能就说我国要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只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涵义中的一个层面,除此之外还有计划市场经济和公有制为主体两个层面的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计划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市场纳入到国家计划的轨道,使之按照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要求有计划的运行与发展,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自觉地按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组织生产力。在计划市场机制中,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统一的、有机结合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在一起的,其作用是覆盖全部市场范围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计划市场经济可以克服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病,能够克服市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保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从而有利于国名经济综合平衡的实现,有利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运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本身固然没有什么“姓资”、“姓社”问题,但现实的具体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离开历史上某种特定的生产关系而运行的,它必然会与某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形成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式或社会性质来说,它是姓“社”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般性与特殊性这样两重性质。从一般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发达的社会分工为根据,是一种计划化了的现代市场经济。从特殊性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董辅礽同志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社会公平+市场效率”,显然是很片面的。一方面,这种解释混淆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与表象。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是一种表象概念,当代任何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会以此两点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或说判断其国家经济运行水平的标准,但它不能成为区别任何两个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制度不同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它淡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性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必须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本质的特征。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涵义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市场经济;二是计划市场经济;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它是这样三层涵义的综合或统一。前二者是属于生产形式的范畴,后者是特殊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范畴。这两方面结合组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笔者早在1993年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作了十分详尽、深刻的科学论证。

四、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内涵的实践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内涵对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把目标搞清楚了我们才能找到实现目标的正确方法和途径。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内涵出发,我们要深化改革,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市场经济

第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即现代市场体系。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商品市场,还有劳动力市场、资金和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知识产权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还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第二,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这要求我们抓紧研究,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与制度安排,建立、健全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管理权的分离,形成产权约束机制,从而使企业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但绝对不能将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搞私有化,那会造成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不符合我国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我国的宏观调控决策、监督、评估体系;政府要使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手段,选择合适的中间目标,通过财政和货币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运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要把国家的宏观调控同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积极引导我国企业走上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绿色发展、有限制发展的轨道。

2、积极探索实现社会主义计划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

计划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性之一。计划市场经济存在多种具体形式。探索实现计划市场经济的方式方法,笔者自己提出一种基于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净收入分成制”的企业管理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将企业净收入在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个经济主体之间按一定的比例分享。职工不拿固定工资和奖金,而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比率分享净收入。具体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从企业销售收入中减去物耗成本,求得企业净收入;第二步,将企业所得税提前扣除,与产品税、营业税等捆在一起,形成国家的分成收入;第三步,核定各类企业中国家与企业分成比率,并从企业净收入中减去国家分成收入,求得调整后企业净收入;第四步,核定企业和职工对调整后企业净收入的分成比率,从调整后企业净收入中减去企业分成收入,求得职工分成收入;第五步,将求得的职工分成收入总额按劳动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将总额分解到个人。

净收入分成制不仅是一种新型的公有制分享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机制,而且也必然对国民经济总运行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它能克服总量失衡与结构失衡,促进国民经济协调高速增长和社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实行净收入分成制,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必然形成荣辱与共的局面,能够从微观上战胜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滞涨”。它是计划市场经济的一种类型。

3、坚定地巩固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要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要把党的十七大关于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口号转化为实际行动,遏制住当前国民经济总量中公有制经济比重迅速下滑的趋势;要制止大量国有企业私化的现象,建立严格的国有企业改革监督机制,避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要积极探索和实行更加科学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完善现代经理人市场制度,提高国有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安置机制,减少国有经济的经济、社会负担;要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新型实现形式,对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可以通过职工持股的形式转为集体所有制经济。总之,必须千方百计保护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公有制市场经济
全民抗疫下集体主义的当代内涵与制度优势探讨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China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