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产方式发展的视角解读国家干预经济

2009-07-30

当代经济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生产方式市场失灵

乔 榛

[摘要]对于国家干预经济的理由,有“市场失灵”、经济垄断和有效需求不足等各种解释。从国家干预经济的变迁角度考察,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国家就开始干预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的更根本原因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国家干预经济的性质和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某一阶段的现象,而是决定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贯穿资本主义整个过程的现象。

[关键词]国家干预;市场失灵;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5-0034-05

一、引

自有经济学以来,国家在经济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相应的根据,就成为各个经济学流派无法绕开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谓观点纷呈、资料丰富。正因为观点的不统一,因此,这又是一个可以绵延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一些历史节点上,总能够看到关于国家应不应该在经济中发挥作用,或者国家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诸如此类的热烈讨论,而且每次经历了这样的讨论之后,国家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研究就会深入一步,至少出现一些新视角的解读。当下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又把国家作用的问题重新提出来,而且在实践中付诸行动,因为人们在危机中取得的共识是,离开国家的作用,这场危机是很难度过的,即使有可能靠市场机制实现恢复,但任何一个国家及它的人民都难以承受这种过渡带来的痛苦。实践上的这种国家作用毋庸置疑,并又一次对理论提出新的要求,而这次需要回答的不能只是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或者国家与微观企业以及国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也就是说,国家干预经济不只是解决“市场失灵”、经济垄断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需要,而更深刻的原因或根据究竟是什么?这应该是作为经济学研究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以回答这一问题为主旨,立足于获得有关国家干预经济的更深刻或具有规律性的根据。为此安排了如下的结构:第一部分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解释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以一种新的分析思路探讨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究竟是什么,第三部分总结国家干预经济的变迁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二、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变迁及不同解释

国家为什么要干预经济?这一在国家与市场关系下提出的问题,始终是经济学家们关心的一个重点问题。从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开始,在绵延500多年的经济学发展史上,国家在市场经济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可谓是众说不一。在最早的重商主义时代,人类社会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它一出现就被商业资本要求消除封建割据,建立市场秩序,促进海内外贸易。…到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市场作用被无限地放大,国家被当作“守夜人”,只发挥保护社会、保护个人和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设施。自此,经济学逐渐忘却了早期国家干预经济的事实,而把自由市场和国家不干预经济看做是一种“自然秩序”。直到20世纪30年代,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使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受到巨大的挑战,进而失去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地位,一种全新的经济学理论,即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占据了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地位。如凯恩斯所言,国家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失业与经济危机继续存在,因此,国家必须采取财政措施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弥补自由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自此,西方经济学改变了自己坚持百年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承认市场存在缺陷,把国家干预经济当成是新的正统经济学的理论核心,并影响了一代经济学家。到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又一次陷入了一场新的危机,这次危机一改过去的形态,表现出一种“滞涨”的奇特现象。对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解释显得力不从心,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趁势恢复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又一次把自由市场制度奉为圭臬,进而掀起了一股新的自由主义思潮。然而,尽管在理论上自由主义又一次得势,但这并没有改变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践,也没有完全使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退出历史舞台,一种作为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新的面貌,重新探索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的根据。目前正在施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又把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到人们反思的焦点上,国家干预经济再次受到理论的关注。

国家干预经济与自由放任经济这两大思潮兴衰交替的历史表明,国家与市场是自民族国家形成以后。进而市场经济成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后,难以割舍的一种关系。引起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变迁,是由国家与市场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或一定经济形势下具有的不同作用决定的。因此,无论是探讨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还是寻求市场调节经济存在的理由,都应该建立在一种统一的范式下来进行。但是,到目前为止的经济学理论在分析国家干预经济或者市场调节经济的根据时,都是独立进行的。

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解释,归结起来有三个大的方面:一是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二是为实现宏观经济稳定;三是体制转轨和后发展国家实现赶超需要国家的推动。

首先来看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对国家干预的需求。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经济最一般的解释,这是由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市场理论逻辑演变的结果。既然市场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那么国家的作用就应该是为市场顺利运行创造条件,因此国家干预经济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如果市场出了问题,那么国家干预经济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根据市场失灵的情况,国家提供不同的干预手段。就市场失灵来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市场失灵。一是由垄断导致的市场失灵。因为垄断改变了市场结构,使得自由市场运行遇到困难,由新古典经济学规定的效率标准无法实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被要求出面“反垄断”就成为新古典市场理论的一种延伸。二是由外部性和公共品生产引起的市场失灵。福利经济学倡导的效用最大化,不仅要达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率,而且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此,有两种现象会影响到这种效用最大化的实现,即外部性和公共品生产。外部性是一种某个经济主体生产和消费物品及服务的行为,不以市场为媒介而对其他的经济主体产生附加效应的现象。外部性现象发生会导致社会边际效益和个人边际效益不一致,同时也会引起社会边际成本和个人边际成本不一致,这意味着对帕累托效率的偏离。因此,让国家出面解决外部性和公共品生产也是新古典经济学可以接受的。三是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市场失灵。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是以信息完全为其条件的,但现实中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使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机能,最大化效应也就无法实现。当这种情况变得普遍时,国家采取措施防止产生信息不对称就显得很重要了。

其次是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对国家干预经济的要求。国家干预经济这一命题是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首先提出来的。至于把微观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引出的国家管制也成为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延伸的说法。因此,目前我们使用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概念是被泛化了的。就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国家干预经济来说,它的根据与市场失灵的解释有些不同。因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基

础之上的,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需求决定供给的情况后,靠市场自发调节是难以左右需求的。因此,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当这种总需求水平不足以引致充分就业,结果一定是宏观经济出现失衡。凯恩斯就此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由国家出面干预经济,通过_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按照凯恩斯的这种理论,国家干预经济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或宏观经

最后是实现体制转轨和实行赶超战略需要国家来推动。如果从扩展的意义上理解国家干预经济,那么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外的,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体制转轨和后发展国家实行经济赶超战略,也离不开国家干预经济。这种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在于,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意味着要使市场经济从无到有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一个走向成熟的市场经济实现正常的运行,而且要构建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这些都离不开国家的干预或推动。而一些后发展国家在推行赶超发达国家的战略时,必须进行资源的相对集中,这是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很难迅速完成的。为此国家出面加以干预,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上述对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解释,都在一定的视角下指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具有的必然性,不过把国家干预经济的历史与国家干预经济的不同解释加以比较,就应该看出,上述的不同解释并没有反映资本主义早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情况,同时,关于国家干预经济的几个大的方面的解释都是独立的,没有把国家干预经济放到一个统一的范式下进行解释,而且也没有把国家干预经济与国家不干预经济放到一个统一的范式下加以解释。本文所要做的就是要在一个统一的范式下解释国家为什么要干预经济。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国家干预经济的变迁

为什么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分析国家干预经济问题?一是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建立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过程是相一致的;二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最初形式与发展的较复杂形式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形成的。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理解国家干预经济具有历史耦合性。而我们现在要分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形成。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解一直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教课书中我们可以读到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和的说法,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指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一个中介环节。其发生的过程是,“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其实,无论是把生产方式说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还是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产方式的特征。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为此。一方面要有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还要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但属于生产方式的静态特征。而如果从动态特征来看,生产力发展会产生新的劳动方式(或生产方式),这会引起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从这个意义说,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中介。不过,当生产方式上升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正像马克思所讲的:“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那么生产方式就应该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至于这些内容是什么?我们可以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找到具体的说明。马克思在分析协作时提出:“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协作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或者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包括着不可分割的三方面内容: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并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资本家指挥下有计划地组织工人协同劳动;生产的产品为了出卖,并且最大程度地追求剩余价值。由于协作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和逻辑起点,因此,协作这一生产方式反映出来的内容应该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基本的内容。在协作之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改变的只是资本雇用工人的规模、协同劳动的复杂性和生产商品获得剩余价值的难易程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很大程度的改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三种形式,即协作、分工与工场手工业、机器和大工业。这只是截止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几个阶段,其实,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包括电气化和垄断组织、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如此经历对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怎样的影响?这需要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内在的演进机理来发现国家干预经济的形成和变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的核心动力在于它的劳动方式的变化。按照劳动方式变化中的不同特征,可以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协作和分工与工场手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电气化和垄断组织阶段、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阶段。在资本主义协作和分工与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雇用大量工人进行协同劳动,这个时期的劳动过程是建立在“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劳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这样的一种劳动过程决定了如何巩固资本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重要。由于协作和工场手工业的前提在于同一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大量的雇佣工人,而且要想得到分工的更大利益,必须进一步增加工人人数,并按倍数来增加,因此如何保证资本能够雇到需要的工人,且保证工人能够按照资本家的意愿进行生产,就成为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而这是靠资本家或市场机制无法保证的。所以,国家出面干预经济是这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得以运行的一个必要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从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末,资本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力图使成年工人接受的工作日的延长程度,同19世纪下半叶国家在某些地方为了限制儿童血液变成资本而对劳动时间规定的界限大体相一致。”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出现,或协作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说来,这个时期的国家干预经济主要体现在国家借助立法规定了工作日的最低时间和最高工资,如1349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了第一个劳工法,用法律的形式强制地规定了最高工资和最低工作日。劳工法对延长工作日和最高工资的规定,极大地支持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可以说,没有国家政权的这种强有力的支持,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不可能顺利运行的。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与大工业阶段,其劳动过程的性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这对国家干

预经济也提出新的要求。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和大工业的变革,引起的劳动方式的变化是,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劳动过程的这种变革,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资本与雇佣工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于工人从过去在生产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变为从属于机器的附属物,资本家因此可以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就可以控制工人。这使得资本家大大降低了对国家政权的依赖,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摆脱了劳动关系的约束,其重点转到生产方式的第三个内容上,即商品交换方面。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面临的主要是供给方面的约束,因此,供给创造需求的格局,使得自由市场的运行成为可能。亚当·斯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理论上阐述了自由竞争的有效性,并把它看做是一个标准的模式,用来衡量资本主义的经济状况。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电气化和垄断组织形成阶段,劳动过程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劳动过程的分工更加发达,出现了“福特制生产”。这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的从属地位进一步加强。不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生产组织上出现了垄断。这一方面因为大规模生产使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转变,即开始从过去的供给决定需求向需求决定供给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垄断影响到市场自由竞争的发挥,使自由市场的效率难以达到最优。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又开始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要求,不仅要求国家在需求管理上有所作为,而且要求在消除垄断方面发挥作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出一系列反垄断的法律与政策,而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制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宏观政策。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阶段,劳动过程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这种劳动过程的新的特点,引起人与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发生改变,即人的因素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重新凸显出来,或者说人力资本开始变得比物质资本更加重要。劳动过程的这种新特征,一方面引起资本与劳动者关系变化,虽然在根本上没有改变资本剥削劳动的性质,但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要求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采取一些新形式;另一方面新技术在努力创造新需求的同时,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依然是需求的约束更为明显。如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阶段对国家干预经济提出全方位的要求。资本与劳动者的关系中的人力资本凸显以及劳动者重要性的重新提高,自然会引起已经与经济密切联系的国家不能不关注这一问题,因此,国家在微观领域进行干预不仅限于垄断方面,而且对劳动者的保护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商品生产的市场调节尽管仍然是基础,但是,如何扩大需求更是宏观经济顺利运行的关键,特别是经济的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离开了国家干预,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达到经济的正常运转。在现在的资本主义世界,已难以看到没有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了。

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来看,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方式发展的内在要求,至于所谓的市场失灵只是生产方式的商品交换环节的一种表现。市场失灵确实有对国家干预的需要,但是这决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全部原因,更不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本原因。打破国家干预经济的市场失灵的解释,对我们认识国家干预经济来说,无疑是开辟了新的途径,由此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巨大的。

四、几点启示

国家干预经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变迁表明,之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国家干预经济的现象,从本质说,并不是所谓市场失灵,也不是经济危机使然,其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提出的一种要求。我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的历史中可以看出,国家干预经济并不是现代资本主义才具有的一种现象,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时候起,国家就开始了干预经济,只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家干预经济呈现不同的形式,或者说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家干预经济集中在微观领域,主要是针对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进行的。这是出于对早期比较脆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一种保护。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走向成熟,特别是资本在劳动资料上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之后,已经巩固的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不再需要国家严格地保护,而发展商品生产的市场自由调节成为一种最大的祈求,因此要求国家退出经济领域,发展自由市场经济成为资本主义一种要求。到了现代资本主义之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使资本与劳动关系发生了改变,而且使商品生产的实现越来越需要进行需求管理,因此,国家干预经济重新被提出,并且干预涉及到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领域。国家干预经济的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国家干预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内在的一种要求,而不是外在地加于自由资本主义之上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在认识国家干预经济时就不能简单局限于市场经济基础上的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而应该从生产方式本身去发现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

其次,由生产方式本身引起国家干预经济,这一解释说明国家干预经济是生产方式发展的一种要求。而生产方式发展不仅蕴含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在根据,而且也包含了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深刻原因。因此,以生产方式的视角解释国家干预经济,实际上是生产方式作为解释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不干预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统一范式下的一个部分。这意味着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更宽广的视野。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包含着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在根据,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资本主义才需要国家干预经济。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申开来,在任何生产方式的发展中都可以找到国家干预经济的根据。就生产方式的一般内容来看,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生产过程中的人与劳动资料的地位、生产产品的目的,都有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要求。具体的区别只是,生产方式不同内容下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形式是不同的,而且生产方式发展的不同阶段国家干预经济的性质也有区别。因此,对国家干预经济来说,绝不存在是否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实施的问题。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市场失灵
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议
莱阳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建议
食品企业责任构建中的第三方监管机制研究
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环保投资的影响
经济法产生的经济动因
电子商务环境下市场失灵现象浅谈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