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研究
2009-07-29方建华
方建华
一、问题提出
对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研究。既是教师教育行为的具体化,也是丰富游戏理论的需要,因而,它是教师教育行为研究和游戏理论研究范畴共同的论题。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的出现通常有两种可能:其一是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或称为被动指导,如幼儿需要教师的帮助或参与游戏:其二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如教师需要发展游戏情节或解决矛盾冲突。那么,由不同主体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是否存在差异?如果存在,这些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样的方法,选取N市三所省级示范幼儿园,随机抽取8个中班,选取12名幼儿教师。在收集资料过程中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和访谈法,观察法中的记录主要采用事件取样法,访谈法主要运用开放式提纲进行的随机访谈和运用结构式提纲进行的专门访谈。收集资料之前,研究者首先界定观察单位——教师指导行为事件的操作性定义,同时确定访谈提纲;对每位教师观察其2次角色游戏指导活动,第一次观察为预观察。第二次观察为正式观察,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利用摄像机和录音笔将现场和谈话记录下来,由此收集到12名教师的522个游戏指导行为。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建立编码表,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对教师的行为和回答进行编码。计算评分者的一致性系数为0.85。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游戏的指导行为主要以教师主动发起为主
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游戏活动中不仅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而且在发现问题时会积极地介入游戏,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不同方式的指导,其目的主要为了促进游戏活动的发展或者促进幼儿本身的发展。由表1可知,角色游戏中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有391个,占到总体数量的74.9%,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有131个,占到总体数量的25.1%。可以看出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明显多于由幼儿引发的指导行为。
(二)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以寻求教师帮助为主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也频繁发生,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五种:告状、确认信息、寻找教师帮助、发表见解和邀请教师参与游戏。
由表2可知,幼儿引发教师指导行为的方式主要以寻求教师帮助、向教师确认信息和发表游戏活动中的见解为主,这些方式依次出现了68次、20次和19次,分别占到整体数量的51.9%、15.3%和14.5%。
(三)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身份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在对幼儿角色游戏进行指导时。教师主要运用了三种身份,一种为教育者身份,一种为教育者与游戏者糅合的身份。还有一种是游戏者身份。这三种身份在教师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中交织出现。伴随着教师观念与实践的碰撞,展现出教师指导行为的特点。
由表3可以看出,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中,教师的身份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身份相比,X2=16.103,P=0.000<0.001,两者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当幼儿引发教师的指导行为时,教师的教育者意识比较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权威来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当教师主动发起指导行为时,教师虽然多数时候还是以教育者身份出现。但同时也常常会意识到游戏指导的艺术性和幼儿的可接受性。因此既表现出教育者与游戏者糅合的身份,也零星表现出游戏者的身份。
(四)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语言指导之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在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中。教师语言指导方式非常丰富。因此,在面对纷繁复杂的语言指导方式时。研究者一方面仔细研读每一个指导行为中教师语言运用的特点,同时借鉴其他研究者对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的已有研究成果,编订出相应的分析框架,以求全面揭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语言指导的特点。
由表4可知,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语言指导方式相比,x2=41.649,P=0.000<0.001,两者间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可以看出差异主要表现在陈述式语言与询问式语言在数量上的不同使用,在幼儿引发的指导行为中,教师对幼儿问题的陈述或简单应答就能起到安抚幼儿情绪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在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知觉到的问题可能是个真问题也可能是个假问题。因此教师并不一味地直接建议或指令,有时在自己难以辨别问题真假的情况下。询问式语言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言指导方式。
(五)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情感态度之间无差异
对于角色游戏活动中教师情绪状态的研究,主要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肯定和否定性的语言作为观察指标。在教师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情感传递主要表现出积极、消极和中性态度三种类型。其中,积极态度表现为教师在语气、神色、话语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亲切的感情,教师发出的行为中体现出明显的对幼儿和蔼、友好、喜爱的倾向;中性态度是指教师的情感相对比较平淡,没有明显的能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情感流露;消极态度是教师发出的行为中带有明显的对幼儿不满、厌恶,甚至恼怒、愤恨的情感特征。
由表5可以看出,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情感特征相比,x2=3.672,P=0.159>0.05,两者间无差异。差异不存在的原因在于,无论是由幼儿引发的还是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的教师情感特征均以中性态度和积极态度为主。也就是说,在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的情感特征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因素。
(六)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的指导结果之间存在差异
根据游戏活动中幼儿对教师指导行为的反应,可以将幼儿的行为分为两种:接受,或者拒绝。接受即幼儿按照教师的意愿和指导方式去做;拒绝即幼儿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行动。
由表6可以看出,由幼儿引发的与由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中教师指导结果相比,x2=4.628,P=0.031<0.05,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即由幼儿引发的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相比较,幼儿更容易接受前者的指导行为;反之,幼儿更容易拒绝后者的指导行为。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把握游戏情境、知觉问题空间、形成解决方案的时间是否充裕可能是导致指导身份和语言指导方式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们知道运用游戏者身份指导游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游戏活动有足够的了解。对游戏规则和情节发展有充分把握后才能胜任:教师要采用询问式和开放式语言,也必须依据具体情境中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宜
的询问方式,才能达到既定目的。对于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和思考当前幼儿游戏情境,发现问题,知觉问题空间,形成各种解决方案,这样在幼儿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候,教师能够从容地选取一种最为适宜的方式指导幼儿游戏。因此,游戏者身份、询问式和开放式语言是教师容易把握和运用的方式。而对于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则不同,幼儿直接呈现给教师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省略了问题情境和问题空间,教师只能依据以往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对幼儿的了解在短时间内形成可能唯一的解决方案。为此,教育者身份、陈述式和封闭式语言成为教师立即解决当前问题的首选。
(二)指导问题的真假性可能是导致指导结果差异的主要因素
这里的“问题”,指的是游戏情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当问题由幼儿提出时,往往是游戏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果是教师发现的问题。则有可能是真问题也可能是假问题,判断依据在于当下这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发展致使游戏无法继续进行。如果是真问题,教师的指导无疑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幼儿容易接受的;如果是假问题,教师的指导则可能干扰幼儿游戏的正常进行,那么幼儿则有可能拒绝教师的指导。由此,由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幼儿拒绝的较少,而由教师主动引发的指导行为幼儿拒绝的较多。因此,教师对于游戏情境中问题的把握是教师指导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身份及语言指导方式状况是教师情绪态度没有差异的根源
从教师指导身份及语言指导方式分析教师情绪态度问题可以看到没有差异的根源。首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如果以游戏者身份或者糅合身份指导游戏,必将参与幼儿游戏,喜幼儿之所喜,忧幼儿之所忧。也就是说教师表现出来的情绪一定是积极的、正向的。如果教师以教育者身份观察和指导游戏,教师做得更多的事情是解决游戏中存在的幼儿间有关游戏规则、材料、角色等纠纷或常规性问题,教师可能更多地表现为中性态度。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幼儿引发还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教师都是以教育者身份语言方式进行指导,而在语言指导中主要运用建议式指导为主,因此,无论幼儿引发还是教师主动发起的指导行为,教师都以中性态度为主。其次,在幼儿角色游戏指导中,教师主要运用的七种语言指导方式中,鼓励式和责备式语言情绪状态比较明显,一种为明显的积极情感,一种为明显的消极情感,但这两种所占比例甚微:其余五种语言表达方式在情感上呈现中性态度,没有明显的情绪表达,但这五种语言指导方式占了教师语言指导方式的绝大多数,其比例达到90%以上。因此无论是教师主动发起还是幼儿引发的教师指导行为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中性态度。
由上可以看出,教师在游戏指导中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幼儿引发的问题一定是个真问题,是教师必须协助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知觉问题的机会和时间,教师难以运用更为适宜的方式指导游戏;另一方面,对于教师主动发起的问题虽然有充足的机会和时间了解问题空间和选择适宜的解决方案。但是教师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幼儿并不需要教师指导的假问题。因此,研究者认为教师应在积累较为丰富的问题解决策略和充分了解幼儿年龄特点、差异性的基础上,在复杂多变的游戏情境中,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同时,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在形成和实施解决方案时的气氛问题。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若能在一种支持且乐观的环境中制定,那么解决方案成功的程度相对提高,如果在一个负面、情绪化的环境中实施则可能影响其成功的程度。也就是说,教师在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时,应营造一种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正向、积极的游戏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