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 激起职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2009-07-29王淑贤
王淑贤
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大多数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厌烦英语,视上英语课简直为“受罪”或“煎熬”。为何职高英语教学会陷入如此尴尬局面呢?很显然,这跟学生的初中英语基础非常不扎实有关。另外,职高生还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差、学习能力不强、思想素质偏低、缺乏恒心与毅力等不足。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经过几年时间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证明,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经常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那么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更真诚的依赖和尊敬,产生向上的信心和决心,如此良性循环,将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那么如何才能生成皮格马利翁效应呢?
爱心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师爱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转化。“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对学生关心、体贴、爱护,能使学生感到温暖,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依赖感。许多职高生初中时因为成绩不好、行为不乖,得不到教师的青睐,经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从而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对抗的情绪。进入职高以后,如果对他们继续训斥和指责,采取高压政策,就更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更会“破罐子破摔”,甚至会恶化师生关系,使教学进入恶性循环。所以,教师更需要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用真挚的爱唤起他们对学习的热情,用慈母般的爱唤起他们心灵中最善良的一面,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是真心爱他们的,并没有歧视他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动态。不要高高在上,要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呼声,多与他们交流思想,多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如可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历讲给他们听,因为这样可以缩短师生距离,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爱是相互的,一旦成为他们的朋友,他们会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向教师倾诉,在学习上会更为认真,信心会更高,从而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
鼓励教育
高尔基说过:“只有当你说他好的时候,他才会好起来。”心理学家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教师要坚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向往进步的,而且是能够进步的,即使是那些成绩差、行为不乖的“后进生”也不例外。要对他们抱有殷切的期望,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经常给予鼓舞和帮助。因为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会给他们带来安慰和鼓舞。如果他们能在内心接受这种期望,并按教师的希望去做,那么就会获得成功。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会把信任、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特别是面对那些“后进生”,会更多地倾注一份爱心,多给予一些帮助、鼓励,用充满期望的目光驱散他们心中的孤独和自卑。对于他们的进步,即使是微小的,笔者也会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他们的作业上会经常写些鼓励性的评语,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课堂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有了成功的体验,他们对英语也就愈发感兴趣。
如在刚接任电子商务班时,笔者发现有个学生上课非常认真,但他从来不举手发言,偶尔被叫到,也总是结结巴巴、支支吾吾。有次下课后,他问了一个非常“幼稚”的问题,就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也是极其容易的,但笔者并没有取笑他、挖苦他。笔者知道他肯定是鼓足勇气才迈出这一步的。笔者不厌其烦地给他讲解,最后他总算明白了。笔者还鼓励他要不懂多问,要多举手发言。在以后的课中,笔者也会经常把期待、鼓励的目光洒向他。开始时只问他简单的问题,如果他答对了,笔者会赞许、表扬;如果答错了,笔者也会微笑着鼓励他。这样可使他敢于开口讲英语。在作业或考试中,如果出现进步,即使只进步5分或10分,笔者也会写上:“Congratulations! You've made progress. But I hope you can do it better next time!”慢慢地,笔者发现他上课敢于举手发言了,对于“W” Questions也能回答了。不变的是,每节英语课后他还是会拉住笔者问这问那;不同的是,提问的水平在逐渐提高。他终于在期末英语考试中取得巨大的进步。上述教育实例说明,鼓励教育能使学生产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益。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