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
2009-07-29胡又农赵锦红
胡又农 赵锦红
导语:教育装备维修是继购置教育装备投资之后,为了长期发挥教育装备效用的第二次投资,是教育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做的工作。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直接关系到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的开展,教育装备主管部门在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的建设、监督和服务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设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是装备维修规律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装备经济性的需要。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的优势有:维修工作及时高效、节省维修经费、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性劳动、合理使用人才等。
教育装备维修的重要意义
维修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使用而出现的一种活动,随着工具种类的日益增多和复杂程度的加大,维修逐步成为一种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装备等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维修,已成为影响生产率、用户满意程度、企业生存发展乃至社会繁荣安定的关键因素。当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维修是继购置投资之后为长期发挥设备效用的第二次投资,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教育装备不仅有简单的粉笔和黑板等,还有十分复杂且专业化程度很高的高技术装备,如我们常常使用的多媒体教室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一些简单的教育装备如果损坏了,如课桌椅、简单的教具等,修复工作相对容易,甚至小学生都能将其修复。但是,现在的高技术装备如果出现了故障,面对这些故障装备,我们大多数教师是没有能力将其及时修复的,他们只能是望故障兴叹了。要将这些高技术装备的故障修复,学校必须求助于专业的维修人员。
如果学校的教育装备出了故障得不到及时修复,势必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我们可以试想一些教育装备出现故障后,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教学工作的情况。如:当教师和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发现多媒体设备有故障,教师准备的电子教案不能使用,出现被迫换教室、换教案的情况;当教师和学生使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课时,出现网络故障或计算机故障,轻则影响到个别学生的学习,重则造成整个班停课或改课;实验装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漏电、断裂、泄露、爆炸等危险故障,造成师生人身伤害;学校教育装备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维护和修理,造成教育装备使用寿命减短、装备闲置甚至报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财力物力人力损失的情况。
要避免上述种种影响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的情况发生,让教育装备能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的需要,做好教育装备维修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育装备维修
教育装备维修可以划分为教育装备的维护、教育装备的修理、教育装备的抢修、教育装备的改进性维修等。
所谓教育装备维护是指:在教育装备发生故障之前,使教育装备保持在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包括调整、润滑、除尘保洁、定期检查、定期更换、软件升级备份等。其目的是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或避免故障的严重后果,防患于未然。这类在发生故障前的维护工作也被称为预防性维修。
所谓教育装备修理是指:教育装备发生故障后,使其恢复到规定状态所进行的全部活动。教育装备的修理也称为教育装备的修复性维修,也叫排除故障或故障的维修。教育装备的修理包括以下一个或全部活动: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分解、更换、安装、调校及检验、软件的杀毒及重新安装等。
所谓教育装备抢修是指:在教学活动正在进行时,为应付当前教学活动的需要,对装备进行的应急修理。教育装备抢修的内容包括在教学过程中的随机故障、操作差错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装备损坏以及耗损性故障等。
所谓教育装备改进性维修是指:对教育装备进行改进和改装,以提高教育装备的技术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或使之适用某一特殊用途。教育装备改进性维修是维修工作的扩展,其实质是修改教育装备的设计。
我们还可以按维修的范围和深度来划分教育装备的维修工作,如把教育装备维修工作划分为:小修、中修和大修。小修即对装备使用中的一般故障和轻度损坏进行的修理,其性质属于装备的运行性修理;中修即对装备主要系统、部件进行的恢复性能的修理,其性质属于装备的平衡性修理;大修即对装备性能进行全面恢复,全面解体装备,更换或修复所有不符合技术标准和要求的零部件,消除缺陷,使装备达到或接近新品标准或规定的技术性能指标。
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的现状
中国教育机构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教育机构中,有教育部主管的教育单位,也有从属于各大部委的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私人、境外等的教育组织也有相当的数量。它们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不同、使用的教育装备也有所不同。这些教育部门、机构、组织等由于其从属不同、性质不同、地域不同,其管理方式也固然有所不同。例如,被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普通中学,各省、市、自治区等都有着自己的管理特色。因此,面对中国如此庞大的教育体系,要用几句话就说清楚整个国家的教育装备维修现状是不可能的。本文仅列出一些比较典型的情况。
一、教师兼职维修
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教育装备维修岗位,没有专业的教育装备维修人员,教育装备的维修、维护工作由相关专业的教师兼职完成。例如,很多中小学的计算机教室的维修维护工作就由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负责机房及其设备、网络、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等的维护和维修工作。类似的是物理老师负责物理实验室、化学老师负责化学实验室等。
二、生产厂家维修
随着教育装备复杂程度的提高,不少高技术教育装备的维修维护工作需要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普通教师是难以承担的。例如,拆卸投影机,进行清理尘土的工作,如果由一个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来操作,就会造成投影机的损坏,变维修为破坏了。学校一旦遇到教育装备的复杂故障,一般都会直接联系生产厂家,由厂家派专业人员到现场进行修理或者将装备运到厂家进行修理。
三、社会维修单位维修
教育装备损坏后,如果学校教师没有能力进行维修,且生产厂家维修费用很高(过了保修年限,或者生产厂家已经不存在了),学校难以承受的情况下,不少学校会求助于社会力量的支持。例如,请专业的维修公司帮助学校完成维修工作,或者聘请一些社会上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员来承担相关工作。当然,学校求助于社会力量帮助的同时,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
四、维修中心的维修
有些地区的教育装备主管部门设立了维修中心,为其管辖地区的学校提供教育装备的维修服务。学校一旦有教育装备维修的需要,便联系维修中心,请维修中心派人来开展维修工作。维修中心的维修方式有些类似于生产厂家维修方式,但从事维修的主体不同,其服务也有所不同。厂家维修的仅限本厂生产的产品,提供的免费维修服务是有年限的;维修中心可维修的产品种类相对繁多,其免费维修服务则是长期的。但是,维修中心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不如厂家了解自己产品透彻,因此,部分疑难故障仍然需要生产厂家来解决。
教育单位对自己装备的维修管理不是简单地使用上述中的某一种,往往是几种并用来完成自己的教育装备维修工作。
当前教育装备维修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教育装备维修工作中我们面临如下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对维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很多地方教育装备的建设工作受到重视,而对教育装备的使用管理仅仅停留在配套是否完整、账目是否完整、使用记录是否完整的层次上,更加深入的装备管理工作亟待开展。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校长等对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教育装备维修工作方面所花的精力、所进行的研究和相关投入都十分欠缺。
二、缺乏维修资金
大多数情况下,教育装备的建设资金和维修资金的来源是不同的。基础教育学校的教育装备建设资金大多来源于上级拨款,资金往往以工程、项目等方式到位,学校根据资金到位的情况开展教育装备建设工作。教育装备的维修资金往往来源于日常经费,当前状况是学校的日常经费十分紧张,需要支出的项目很多,大多是学校不得不支付的硬性需求,此时,学校的做法只能是压缩教育装备的维修经费。
由于缺乏教育装备维修资金的支持,往往会使教育装备得不到及时的维护和修理,从而造成装备使用寿命减少、完好率降低、故障更加频发,甚至出现教育装备只能参观不能使用的现象。
三、缺乏维修人才
缺乏高素质的装备维修人才不仅是教育领域所特有的问题,其他领域也有类似情况发生。由于当前教育领域中使用的高技术装备越来越多,其维修难度大大增加,相应的维修工作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承担。但是,目前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关装备维修人才培养的工作相对薄弱,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很难发现与装备维修方面有关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专业的教育装备维修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维修人才队伍的目标便难以实现。当前教育装备维修人员有转行而来的、有自学成才的、有临时借用的等。
此外,教育装备维修人员的岗位设置和待遇也得不到保证,很多教学单位没有设置与教育装备维修有关的岗位,即使设置了此岗位,也大多属于临时工性质,待遇相对较低。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装备维修人才队伍建设尽快走上有培养、能引进、留得住、用得上的良性循环轨道。
四、维修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们的教育装备维修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没有专门的机构设置,缺乏统一的管理服务机构。在某些教育装备建设工作中,没有考虑其今后的维修工作如何开展,或者把维修工作直接推到生产厂家,把维修工作的难题留给了使用者。
教育装备维修体系不健全,势必造成教育装备维修经费难以落实,维修人才队伍不稳定,维修效果差,使用者不满意等现象。其最终后果是教育活动受到影响,教育效果得不到保障,教育投资被浪费。
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
从表面来看,教育装备维修是使用者与生产厂家之间的事。其实,做好教育装备维修工作,仅仅靠使用者和生产厂家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装备主管部门必须建设合理的教育装备维修体系,并保证此维修体系正常运转。
因此,维修体系中应包括使用单位、维修中心、社会力量、生产厂家、主管机构等与教育装备有关的各个方面。
一、使用单位
使用单位是教育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在教育装备维修体系中的角色是“基层单位”。由装备所在单位的人员进行的维修称为“基层级维修”,主要是对教育装备进行技术状况检查和维护,利用携行备件进行换件修理和备件修复,其目的是保持教育装备的完好。由于基层级维修复杂度相对较低,对基层级维修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不高,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
二、维修中心
维修中心是指区县或大学一级的教育装备维修机构,该维修机构负责其管辖范围内多所学校或部门的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维修中心在教育装备维修体系中扮演中间层的角色,其主要任务是更换教育装备的损坏件并修复一般损坏件,同时负责支援基层级维修,以弥补其维修人力、技术和设备的不足。维修中心也是区县一级装备维修工作的主管单位,负责制订维修计划,安排维修经费的使用,统一与生产厂家接洽,参与教育装备建设工作等。维修中心的维修人员需要较强的专业技能,需要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
三、社会力量
所谓社会力量是指当地从事维修工作的公司或团体,他们对某类维修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维修设备,是维修中心的补充。
四、生产厂家
生产厂家对自己的产品了解透彻,因此,疑难故障、大修和改装任务需要生产厂家来解决。可以说生产厂家是教育装备维修的“终结者”。
五、教育装备主管部门
教育装备主管部门虽然不直接从事维修工作,但在教育装备维修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育装备主管部门担负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的建设、优化等职能,监督维修体系中各部门的运行情况,制订有关政策,制订维修标准,制订教育装备发展战略等工作。
我们把使用单位称为“基层”,维修中心和社会力量称为“中间层”,厂家称为“上层”,由此组成的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称为“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如图1所示。
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的优势
如果我们把“使用单位——生产厂家”两者构成的维修体系称为“教育装备二级维修体系”,那么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较教育装备二级维修体系具有如下优势。
一、保障维修工作的及时高效
由于使用单位的维修力量相对薄弱,缺乏维修装备,维修人员的维修能力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基层级维修中只能对教育装备进行简单的维修工作。如果装备故障比较大,超出了基层级维修的能力范围,在二级维修体系中,使用单位便可直接向生产厂家求助。现在,虽然生产厂家大多都承诺在一定时间内对用户的维修要求采取解决方案,但在一些地区,实现这样的承诺是相当困难的。例如,由于部分地区的交通条件有限,生产厂家接到使用单位的维修要求后,赶往现场就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厂家的技术人员到了现场之后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有时还需要把待维修的装备运输回厂家进行维修,这样需要耗费很长时间。
在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中,如果装备故障比较大,超出了基层级维修能力范围,使用单位便可直接向本地区的维修中心求助。维修中心有能力维修的就立即将其修复,没有能力维修的可以采用整体更换的方式解决。那些维修中心修复不了的教育装备,由维修中心接洽生产厂家来维修。对使用单位来说,教育装备的故障是在本地区解决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因此,保证了故障的及时修复,从而把教育装备故障对教学工作造成的影响降低。对生产厂家来说,维修工作不再是应付突发事件,可以按计划合理安排,维修工作的效率和维修人员的使用效率都将有所提高。
二、实现统一管理节省维修经费
在通常情况下,生产厂家对自己的产品有一定期限的免费维修服务,即保修期。保修期过后,生产厂家也承诺对其生产的产品可进行终身维修,维修是要收取费用的。而高科技产品的维修费用是相当高的,使用单位面对高额的维修费用,会在“修”与“不修”之间犹豫不定。我们发现,在厂家给出的高昂维修费用清单中,人工费用占了很大比例,这是因为工程师的工资和差旅费用非常之高。
如果延长保修期,是否能节约维修经费呢?表面来看,延长了保修期限,使用单位可以推后支付维修费用或者不再支付维修费用。但是,用教育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观点来分析,延长保修期并不能起到降低费用的作用。由于维修工作的客观存在,就必须有所支出,调整保修期限的做法,对使用者来说是这笔费用是先支出还是后支出的问题,是从哪个项目中支出的问题。
想要真正地降低教育装备的维修费用,在合理设计和选择教育装备产品的同时,降低维修成本是十分必要的。在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中,由于缩短了维修的空间距离,提高了生产厂家的维修工作效率和维修人员使用效率,因此可以大大降低维修工作的物流费用和人员费用,从而降低了维修成本,即减少了教育装备的全费用。
此外,维修中心的建立不仅能降低维修成本,还能更加合理地安排和使用维修经费,从而节约经费。由于教育装备发生故障具有不可预见性,如果平均分配维修经费,就会有的单位用不完,有的单位不够用。例如,某单位有10部电话,那么是否要给每一部电话都配上外线呢?我们通常的做法是使用1台内部交换机,将这10部电话连在一起,内部交换机再与2、3条外线连接。这样,这10部电话内部互相通话时不需要费用,它们也都可以接打外线电话,但使用外线的数量大大减少,从而降低了电话费用。在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中,维修中心是该地区教育装备维修的主管单位,可以统一获取维修经费,统一安排本地区的教育装备维修费用,使该项费用使用得更加合理更加高效,从而节省经费。
三、避免重复建设和重复性劳动的发生
在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中,维修中心的建立可以降低基层单位维修工作的负担,避免基层单位建设小而全的维修部门。高成本的维修工具、维修配件、维修场所等由维修中心负责,并不需要每个使用单位都建设,这样就避免了重复建设的发生。
维修工作(尤其是高技术教育装备的维修工作)需要很多专业知识,经验积累十分重要。面对一种未知故障,工程师们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出故障原因,然后将其排除;面对过去已经见过的故障,工程师们则会利用已经有的经验,很快将其排除。就某位维修工程师来说,同类产品维修工作做得越多,其经验越丰富,维修工作就进展顺利。作为使用单位的维修人员,很难有面对大量同样设备需要维修的情况,其经验积累相对困难,即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不见得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直接使用上。因此,很多使用单位的维修人员都在做同样的、低水平重复性劳动。而维修中心进行集中修理,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避免重复性劳动的发生。
四、合理使用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维修人才需要一定的投入,留住人才也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目前,对基层的使用单位来说,花重金引进维修人员、用高待遇留住维修人员是不现实的,况且,把高素质维修人才放到某个基层单位也是一种浪费。在当前教育装备维修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建立维修中心,整合维修人才资源是一种合理的措施。
目前,在编制、待遇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基层级维修仍然可以采用“教师兼职维修”的方式。对兼职教师进行适当的技术培训,给他们适当的报酬,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维修中心的维修任务复杂度相对较高,因此需要引进高素质的维修人员,但数量不会很多。这便形成维修人才的金字塔结构,实现了合理使用人才的目标。
总结
教育装备维修是继购置教育装备投资之后,为了长期发挥教育装备效用的第二次投资,是教育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必须要做的工作。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直接关系到教育装备维修工作的开展,教育装备主管部门在教育装备维修体系的建设、监督和服务工作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建设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是装备维修规律的需要,是教育活动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装备经济性的需要。维修工作及时高效、节省维修经费、避免重复建设、减少重复性劳动、合理使用人才等是教育装备三级维修体系的优势所在。
(作者单位:1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2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