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全面开展网络舆情监督
2009-07-29王旋
王旋
从发表“不当言论”,到被官方公布免职,仅仅18天的时间,周久耕便成了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的“前局长”。
2008年12月10日,在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会议室,周久耕主持召开由南京当地9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通报该区2008年1~11月份楼市运行情况。会议中,周久耕以公职身份对开发商大幅度降价的做法提出警告。认为这部分开发商“扰乱了江宁的房地产市场”。周称:“对于开发商低于成本价销售楼盘,下一步将和物价部门一起,对其进行查处。”
除去对民众在网络中的行为进行管理之外,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网络民意和网络监督,成为对地方政府的严峻考验。
周久耕的“托市”言论似乎与目前大陆民众的消费心理和市场规则明显相悖,参加会议的媒体立即发现了其中的“新闻性”。次日,新华社旗下的《现代快报》就以《怪不怪?低于成本价卖房竟要被查》为题,对周久耕的言论作出整版报道。
几乎同时,众多网民开始在互联网中对周的言论进行“声讨”。2008年12月11日,一篇题为《八问江宁房管局周局长》的帖子,最先出现在当地人气最旺的“焦点南京房地产网”论坛。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让南京官方越来越被动。网民不断在对周久耕的“人肉搜索”中发现新的问题:天价香烟、名牌汽车和手表……据《中国日报》报道,出于对这些财富象征的不满,一些人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了此事,随后相关部门对周久耕的财产状况进行了调查。
“人肉搜索”围剿周久耕
事件确实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周久耕更是没有想到。
2008年12月12日,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网络舆情监督人员,例行把网上出现的有关江宁区含有不稳定因素的帖子,报告给主管官员。宣传部随后以文字形式,反馈到江宁区。
首个帖子大概在2008年12月11日晚上20时前后出现,当时就引起了网监人员的注意。一位知情官员称:“负责网络舆情监督的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发现非正常情况会随时上报。”
但江宁区和周久耕对市委宣传部网监部门的反馈,并未作出反应。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遍撒英雄帖”,在诸多论坛发出了“追查南京市江宁区房管局局长周久耕”的帖子,发动“人肉搜索”——围剿周久耕。
使整个事件发生转折的帖子出现在2008年12月14日。一篇题为《腐败不腐败,看照片南京房管局长抽1500元的烟》的帖子,开始讨伐周的个人生活行为,“图文并茂”曝光周久耕抽1500元人民币一条、南京产“九五之尊”天价名烟的事实。
接下来,网上又出现了“周久耕戴名表”帖子,同样通过实拍图片指证周所戴手表价值约10万元人民币,并称周先后换过劳力士、江诗丹顿、帝陀表等4块天价名表。
周久耕此时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2008年12月15日,江宁区向南京市作出情况说明,并向有关部门“求助”,希望得到上级支持,平息事端。但此时网络中关于周久耕的追查已是“四处开花”,非地方政府可以控制。虽然南京官方向相应网站发出“删贴”要求,但“周久耕每日开着凯迪拉克上班”,“周久耕的弟弟是开发商”,“周久耕儿子是建材商”……诸多真假难辨的帖子,仍然不断地出现。
南京官方迅速介入调查
周久耕今年48岁,正处级官员。至2008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在媒体上公开露面时,在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长任上仅13个月。之前系江宁区民政局局长、党委书记。
周的“倒行逆施”,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后,已非周久耕个人和江宁区一地主事,进而影响到整个南京市的形象。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在看到网监报告后迅速作出批示,称如果网民对周的投诉意见属实,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江宁区纪委据此着手对“人肉搜索”中反映的周的个人生活问题进行调查。事发后一直保持沉默的江宁区房产局,从2008年12月20日开始作出反应。一名王姓副局长在媒体上进行“辟谣”,否认周抽的是天价名烟,戴手表仅价值千元,“也没有哪一家低价销售的楼盘被处罚”。2008年12月22日,被网友揭露是周久耕弟弟的某房地产老板授权律师发布“声明”,否认与周久耕有血缘关系。
南京市委一名宣传官员称,事情至此官方其实已相当被动,“辟谣”和“声明”无法平息网民的愤怒。政府对周久耕的言行给出一个明确说法,免去其公职或可平“民愤”,作个交代,12月28日晚,江宁区官方在国务院新闻办授权、南京唯一重点新闻网站“龙虎网”首页,以“记者获悉”方式发布了“周久耕被免职”的消息。
消息交代周被免职的原因是,“擅自对媒体发表不当言论,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同时初步查明,周存在用公款购置高档香烟的奢侈消费行为,“对反映的其他问题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朱善璐要求属下官员“吸取教训”,认真听取通过网络渠道表达的民意心声,“全市各级党员干部要重视民意,把握舆情”,“经得住群众的检验和监督,经得起群众的评说”。
从发表“不当言论”,到被官方公布免职,仅仅18天时间,这在南京,乃至大陆都是少见的。有网民形容,周久耕所遭遇的“快速格式化”,可以理解为官方平息事端的手段,是网络舆论的胜利。
全面开展网络舆情监督
大陆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也明文提出“和谐社会”要通过互联网,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快速广泛的沟通平台,政府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就此正式全面展开。南京舆情“网监”在此之后逐渐成熟起来,“网监”的任务就是泡网,以网友身份活跃在各大论坛和本地区重点监控区域。
“如果发现有反映本地负面消息的帖子,一方面迅速报告领导,另一方面会主动与相关网站沟通。如果本级力量无法处理,会汇报给上一级,直至请求更高级別部门处理。”此次政府部门对周久耕事件的监控和汇报,只是网监部门的日常工作之一。
据中国互联网大会上公开的数据,截至2008年上半年,大陆网民数量已达到2.53亿,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1位网民,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士选择网络举报,人肉搜索等“网络方式”,表达对当局和对官员的看法。
网络给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线索”。有关部门不得不多次提醒各级官员,要改变对网络“不理、不用、不管”的现象。周久耕被网络力量如此快速地“倒掉”,在以往网络监督中比较罕见,或是官方试图改变“三不”现象的积极应对。
海外媒体评价称,南京市对周久耕事件的态度和处置方式,是官方尊重民意的“现实版”,或成为同类事件处理参考模式。尝到网络围剿成功喜悦的网民,今后或许会更加频繁地使用“人肉搜索”,让网络舆情监督“防不胜防”。由此,除去对民众在网络中的行为进行管理和处置之外,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网络民意和网络监督,会成为对大陆地方政府的严峻考验。
编辑 陈磊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