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组委的“失业族”
2009-07-29王骞
王骞
家—北京奥运大厦。这条路,30岁的吴敏华来来回回走了3年。2008年的最后一天,对吴来说,这条路的方向必须要改变了。奥组委的办公系统里,发来一封邮件,通知这位在奥组委技术部工作的女“Bocoger”,在12月末正式结束善后工作,办理离职手续。
“Bocoger”,是奥组委工作人员用来称呼自己的名词,源自北京奥组委的英文缩写“Bocog”。奥组委成立7年间,Bocoger的人数到奥运前夕已扩张至4000余人。其中1000余名从社会招聘的工作人员由奥组委支付全额工资,其余工作人员或借调自政府部门,或来自大学校园,人事关系和工资均由原单位负责。
离职,对于1000多名社会招聘人员而言,等同失业。
对此,吴敏华早做好了心理准备。3年前为了加入奥组委,她在父母的责骂声中,辞去国家机关公务员一职时,已经玩笑似的宣布,奥运会结束后就是她的“三十岁再就业工程”。待到鸟巢上的火炬在烂漫烟花中熄灭,她和同事们就已经投身于求职大军了。
只是她没料到,眼下离职就在眼前,而两个月的求职经历,愈来愈让她明白获得一份工作的不易。当新年的太阳升起时,她也许不知道,站在家门口该往哪个方向出发。
曾经的激情
回到数月前,一切激动人心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奥运会的开闭幕式节目在地铁车厢里从早播到晚,巨大的牡丹花点缀出的盛唐场景,让路人偶尔看到一眼,也不免神往。鸟巢附近,成群的游客举着相机,试图通过视觉差将鸟巢上的大火炬握在手里留个影。先前对中国持怀疑态度的外国媒体,一夜间立场大变,集体称赞着北京奥运的“无与伦比”和中国国力的强大。
吴敏华给同事打电话时,电话听筒里的彩铃不是《北京欢迎你》,就是《you and me》。奥运在2008年9月已经结束,但这群Bocoger的奥运激情,和这座城市里四处留存的奥运景象一样,尚未完结。有同事甚至希望奥组委永远存在,Bocoger们永远不会分离。“也许我们可以办个演出公司”,吴敏华设想,“经历了奥运会,我们算是经验丰富了。”
“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聚集的群体。”2008年10月已经离职的晏鑫说,大家当年都是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来奥组委求职,为的就是在一生中,能够抓住一次将自己彻底奉献给这个国家的机会。
即使他们明知,这种话语,在这个时代,不知会受到多少嘲讽。在面对他人时,Bocoger们几乎都会给出类似的回答,不外乎“年轻、激情、爱国、对伟大和光荣的向往”。
到奥组委工作的第二个月,才知道“竟然有工资可拿”的吴敏华,直到今天还清楚地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她正在北京大学的场馆里加班。除了加班,Bocoger们不可能有余暇做其他事。
即使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他们还是担心工作进度不够快,会影响奥运会召开,虽然有时项目费用还没到位,合作方看在奥组委的特殊身份上,可以提早开工。不过他们手里的活,多半是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挑战层出不穷。
留过学、做过律师的晏鑫,在奥组委负责物资采购,为了寻找开幕式所需的各种奇怪东西,她时常要和厂家谈判到半夜。直到开幕式当天,身处鸟巢内部的她,还在忙忙碌碌,至多听到现场的音乐,看一眼央视直播。那时,没人计较加班时间的长短,没人在意加班是否有额外收入,吴敏华说:“加班是常态,我们自愿的。”
回忆起当时的点滴,吴敏华的声音仍会发颤,但距离感却已出现,北四环边的奥运大厦,一天比一天空荡。2008年12月16日和17日两天,奥组委要求非善后人员必须办完离职手续,将个人档案转走。还没找到工作的Bocoger们,最后一次用工作人员证件进入奥运大厦,抱着办公室里剩下的东西,走出大门。
组织的优势
2008年12月10日,在人事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吴敏华看到一份文件,上面写着社会招聘人员中,还有460人没找到工作。她可以体会,那些一直将个人档案放在奥组委的兄弟姐妹,在这两个月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落差。
9月末,吴敏华和大多数Bocoger们还未从连续几年的忙碌中休整过来,对人生的下一个方向尚无所虑。北京奥组委近年来的公开表态,让那时的他们对组织的优势深信不疑。2007年9月,北京奥组委工作人员赛后安置工作协调小组成立,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均派员加入了这个安置小组。奥组委副秘书长张志伟用“人才”来称呼奥组委的工作人员,他表示,赛后安置工作的开启,将“稳定和激励工作人员”。
奥组委要安置的对象,其实仅指千余名社会招聘人员。其余借调自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将回原单位工作,来自大学的实习生,奥运结束时若正好毕业,也得按约定自己找工作。
2008年1月,奥组委和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备忘录,银行承诺,将在奥运会结束后从奥组委招聘职员。3月末,中石油、中石化、国家电网,中国移动等47家国企亦同奥组委签署《赛后人员安置协议》。
后顾似乎无忧。当吴敏华的父亲每次告诉熟人,女儿在奥组委工作时,对方的回答往往是:“好地方。”她的父母也不止一次和吴敏华说起,奥组委一定给你安排个好工作。但吴敏华可没这么确信,记得刚进奥组委时,部门领导曾说过:“奥组委不负责为你们找工作。”时隔3年,虽然奥组委的一系列动作,都传递出极为乐观的迹象,可当她试图在办公室里讨论这个话题时,领导的意思是还是少说为妙。
奥组委一位部门领导告诉下属,奥运会前别谈这事,但给了他们八个字:“很乐观的,相信组织。”不少Bocoger们的确和这位领导一样充满了乐观情绪。奥运会召开前夕,通常是奥组委工作人员的离职高峰,往届奥组委都会以奥运会结束后发放高薪的许诺留人。一位学法律出生的工作人员认为,北京奥组委以安置工作人员的承诺,替代了经济利益。
艰难的安置
不能公开谈论的工作安置,到2008年10月终于有了清晰的结果。奥组委在短期内,连续召开了国家开发银行的专场招聘会、面对奥组委工作人员的公务员考试以及国企综合招聘会。
国企综合招聘会,对外称有1700多个招聘岗位,让Bocoger们不能理解的是,在这些岗位中,还有诸如招聘25名语音客服人员的低薪工作,也有核电工程师方面的冷门职位。
安置小组的工作人员虽也在奥运大厦内办公,晏鑫说:“显然他们从未了解过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岗位,我们的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年龄分布。”
吴敏华所在的技术部,约有1/3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1/3具有留学经历,平均年龄30岁左右,即使研究生毕业,至少也已经拥有3年左右的工作经验。据晏鑫了解,奥组委工作人员基本以文科和计算机专业为主,没有核电方面的人才。这些人对工作岗位的选择、对薪水的要求,完全不同于大学毕业生。
连着参加了几场招聘会,吴敏华感觉有点差,她的专业是哲学,求职意向基于工作经验,主要为行政、管理、后勤,对收入的要求在3000~4000元左右。但在国企综合招聘会上,各单位都是拿了简历往边上一堆,“感觉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差不多”。
晏鑫更为失望,公务员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职位只招35岁以下的,国企的招聘会大部分也注明招35岁以下的,40岁的晏鑫几乎得不到任何机会,她当时相信:“奥组委既然声明是安置,就应该还有机会。”
参加这些招聘会时,多数Bocoger尚不知这是他们最后一个月领奥组委的工资。他们和奥组委之间的工作合同大多在2008年9月30日已经到期,但奥运会后表彰会不断,没人提过到底何时算正式离职。
“相信组织”这句话,也在持续产生影响。10月25日,一家提供年薪8万~50万元职位的中介公司,打破小范围招人的惯例,特许Bocoger们持证件直接参加他们的招聘会时,只有36人参加了这次活动。主动为同事联络到这个特许的丁硕,在奥组委法律事务部工作了6年,他说“当时,多数人还在等那些招聘会的结果。”
10月30日,晏鑫收到邮件,通知她11月不用来上班,部分人员留下善后。晏鑫这才发现“机会其实就这么点”。11月末,结果陆续公布,国家开发银行招了170人,400余人通过公务员考试、国企招聘会或其他途径找到工作。而其中某家参加招聘会的大型国企,则通知求职者说:政策有变,现在不招人了。
失业进行时
那些喜忧,最终和吴敏华无关。投了十几个职位,仍无一回复。作为已经30岁的未婚女士,她在求职中的优势,仅胜于已婚未育女者,排在她前面的是28岁以下的青年,甚至是那些虽然已婚已育但是年轻的人士失败感排山倒海而来,连着两周,她都躲在家里,不敢见同事,更不敢聊工作。
家门外,近年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将奥运残留的盛景一扫而空。政府部门估计2009年失业人口将达到2400万,大学生的就业率不超过70%,受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所累提早回家的农民工,也会成为2009年可预见范围内的失业高危人群。
一些找到工作的Bocoger,也不免感受寒冬之气。一位30岁出头的女博士,以月薪3000元、无事业编制的条件,在北京一所著名大学上班后,仅过了两周,正常的入职程序就突然停顿了,学校的理由是“这个岗位对你而言没有发展前途,不如请你现在离开”。
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这位女博士在奥组委的招聘会上没有什么优势,再次求职时,她强调自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继续找工作。
众多拥有高学历,丰富经验的原奥组委人员加入了失业大军的行列。
“不然,别人很可能以为她是被挑剩下的,”晏鑫说,“奥组委的宣传让社会大众以为,有充足的工作机会可供我们挑选,这样还找不到工作,肯定有特殊原因,”晏鑫就遇到过一位老总,看到她的简历后反问:“奥组委的人不都是被国企瓜分了吗?”
“现在,就算是骗自己,我也得说,合适你的工作还没有来,”吴敏华说,“大学生就业是目前国家最关心的问题,我这样的人,不是就业难的主要人群,所以我得有耐心”
每周一到周五,吴敏华还是坚持每日去一趟奥运大厦。活没多少了,无需每天上班,但她还是愿意去办公室坐坐,和同事闲聊两句,然后打开电脑上网,看看招聘信息,投几封简历,然后再登录“2008战友录”,看着一群和她一样恋旧的Bocoger们,在网上谈工作、谈生活、谈往事、谈未来。“再等等吧,等找到合适的职位再上班,反正现在还没到是口饭都得吃的地步。”吴敏华说。
一位40岁左右的Bocoger也说要“再等等”,不过让他等下去的动力是:“领导也没说不帮我找工作了,我都在奥组委待了这么些年了”。(吴敏华、晏鑫为化名)
编辑 陈磊 美编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