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
2009-07-28钟波钟春
钟 波 钟 春
[摘要]个性是一个人特有的能力、气质、兴趣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体育教学能够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和运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这将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体育教学 学生个性 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提到“个性”一词。而在现代教育理论当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轨,这就要求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培养适应社会、把握时代、突出特长的人才,必须把发展个性做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那么,为什么要强调个性的发展呢?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又有哪些影响呢?学生个性对体育教学效果又有哪些反作用呢?
一、为什么要强调个性发展
1.从个性形成看。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美、最高级形成就是健康的个体。所谓健康个性,是一种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如个性发展不和谐,必是一个不健康的个性。
2.从历史的纵向观点看。一个不尊重个性的时代,决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也就不具备开拓的精神,缺少发展的动力,因为个性发展与人类创造力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是创造性的发展。
3.从当今社会横向观点来看。社会结构趋复杂,人的个性在社会发展中愈显重要。由此可见,人的个性需要得到充分发展。
二、体育教学对学生个性的影响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各种身体活动,给学生身体施加一定量的生理负荷,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的感受,即心理感受。如在体育教学中,一个经常担当小组长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同样能表现出他的组织才能的个性特征。但是,在心理过程中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两种不同刺激的迁移,并不是一个同等的转换,而是经过学生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能力的筛选,提炼加工后产生的。转换率的高低是和学生认识水平相一致的。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坚持长跑,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就会在今后的学习中和工作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个性品质,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引导和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社会和各种刺激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
三、个性特征同时会对体育教学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作用很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得非常认真,而有的学生不爱练习,其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兴趣不同,其结果只会是部分人得到了提高和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停留在原来水平上。如果教师强迫那些没有兴趣的学生进行练习,由于没兴趣的情绪导致心理活动水平降低,身体运动机能和未能激活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就很可能出现伤害事故,这样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型也同样影响教学效果。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前者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身体素质差些,运动能力较弱,而后者性格开朗活泼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在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因而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不合理,结果出现“吃不饱”“吃不消”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也会产生不良的教育效果。
四、在体育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应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用良好的社会因素影响和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体育社会环境。同时,在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独立进行活动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由被动驱使变为主动追求。
要有一个健康个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原本就是个性化的东西,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原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运动技能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我们以往的体育教学,由于教学的内容过于竞技化,教学的方法过于刻板等因素,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能够坚持的就更少,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对体育课没有兴趣。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就要求把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要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应努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要建立合作互动的关系,要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精讲多练;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少竞技多趣味的运动项目;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实践证明,提高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第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教学动力的巨大源泉。只有当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自己在体育课中主人翁地位时,学生个性才能相应的产生和形成。长期以来,由于人们习惯于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权威、是教学的中心这种观念的影响,而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抹煞学生的个性。教师怎么教,学生就得怎么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个性也就无法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青年长拳时,通常教师讲解示范讲解名称、学习意义和要求等,然后,做一套完整青年长拳示范。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的办法来学会青年长拳。新课程把教师和学生都做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不同需求等情况,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目标,并用主动的、积极的手段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得每一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安排上肢力量练习,如果要求学生都做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统一的口令,整齐的动作,看似组织严密,其实有的同学量不够,有的完不成。同样的练习,如果把统一做引体向上改成,根据学生能力不同,有的做引体向上,有的做斜身引体向上,有的做水平悬垂臂屈伸;同样,练俯卧撑也考虑抬高手的位置或抬高脚的位置的俯卧撑,全体学生都能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切合自己实际的练习,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身心健康得到发展,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总之,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学校体育教学这种特殊形式,发挥它的教育功能,注重把发展学生个性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教学材料个性化,教学方法个性化,锻炼练习个性化,才能实现体育教育创新个性化,这是体育教育发展面向未来的真正出路。
参考文献:
[1]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J].读与写,2007,(05).
[2]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