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009-07-28尚秀旻常波
尚秀旻 常 波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员积极探索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只有学有兴趣,才能学有效果。本文通过对学员学习兴趣与教学和教员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了学员学习兴趣不足中的教员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兴趣 激发 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形成学员的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学员只有形成了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有获得知识、技能、技巧的要求,才能主动地配合教员授课,才会使学习由一种被动的活动变为主动的活动,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一、学员学习兴趣和教学的关系
学习兴趣是学员积极探索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倾向,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它可以促使学员热爱学习、主动求知,把学习作为自己的愿望和需求;它可以促使学员热爱自己的事业,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勇于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它可以促使学员积极配合教学,激发教员的讲授欲望。
二、学员学习兴趣和教员的关系
兴趣会随认识过程而变化。它可以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但也可以是上述过程的逆向发展,而教员就是决定这一发展导向的关键因素。这是因为,教员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又是学员产生学习需要的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不仅在通过讲述、分析、点拨,使学员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同时,也在通过对学习、对学员的态度,讲授技巧、表达能力,学识、气度、修养,权威地位等,影响、决定着学员的学习兴趣。
三、学员学习兴趣不足中的教员因素
1.缺乏给学员以持久的“动力源”
教员如果单纯关注专业教学,而忽视对学员思想觉悟和人生观的教育,就容易使学员缺乏责任感,完全由个人得失、个人喜好决定学习兴趣,而较少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这不仅难以有较高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还是超脱个人利益、服从大局的一大障碍。
2.缺乏给学员学习需求的满足感
一部分学员学习兴趣不高,是由于一些教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造成的。这些教员上课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要求学员死记硬背,所授知识与时代发展相脱节,学后不能致用,挫伤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3.缺乏对学员学习的管理
有些教员对学员要求不严,作业、考试标准降低,课后很少和学员接触,使一部分学员没有建立适当的心理压力,导致对学习放松。
4.缺乏对学员的人格吸引
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认为,学员的学习动力源于他的交往动机和威信动机。学员愿意为他们喜欢的、崇拜的教员努力学习,为获得教员的肯定、赞扬而努力学习。
四、教员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社会学习论,强调能积极地对外界刺激作出选择、组织和转换,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刺激学员提高学习兴趣。
1.使学员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于学习的目的性。因此,教员在教学中应使学员认清学习本科内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确认所学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明晰学习目的,从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2.选择适当教学方法,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
方法是成功的向导。教学方法得当,会使学员的思维活跃、学习效率高、教学效果好;反之,则听得昏昏欲睡、思想迟钝,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员必须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课程的难易程度,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3.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员的学习兴趣
“大学教育原理”指出,对学员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常发现一些学员由于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虽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提升不了学习成绩,削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有意识的根据军校的管理特点、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指导学员改进学习方法,树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4.努力提高授课艺术,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员在知识的讲授上除了要掌握好教学规律、教学方法外,还要有授课的艺术性。教育心理学家曾经做出如下测定:教员课堂的教学效果=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体态,从这个数字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体态”在教学中的突出地位,它属于教员应具备的一项授课技巧。
(1)缩小与学员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教员、学员之间的空间距离会影响教学员的心理距离和学习的参与意识,这一点已在教学中得到了验证。为此,课堂上教员应注意改变固守讲台的讲课习惯,多到学员中间去,与更多的学员保持近距离的感情交流,增强全体学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2)善于运用目光进行情感交流
常言说,眼能传神,课堂教学中,目光传递的信息最为丰富,使用也最多,为此教员应特别注意目光的使用技巧。
有的教员讲课目光的落点在教案上、在窗外、在墙壁上,或者只注视思维活跃或学习好的学员,这样很容易造成多数学员与教员交流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感到受到冷落,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意目光所流露的情感要因人因时而异,对有意违犯课堂纪律的学员应投以严肃的目光,对认真学习或取得好成绩的学员应投以赞扬的目光,对性格内向、羞于回答的学员应投以鼓励的目光,对性格腼腆的学员则应避免较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以防止使他产生局促不安的情绪,影响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教员首先要在课前吃透教材,对所讲所授烂熟于心,避免照本宣科,做到游刃有余,侃侃而谈,才能有时间和学员交流感情。其次,要做到在“目中有人”的基础上,合理分布目光的注视区域,控制目光的附带情感。
5.引入竞争机制,巩固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行为科学认为,发挥群体作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充满活力的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所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离不开群体作用。
首先,教员应该培养学员的竞争意识,例如,在学习中分阶段组织一些与讲课内容有关的小型竞赛活动;对作业进行评比等。
其次,教员应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员之间互帮互学,并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作用,使学员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和发展。
6.提升人格魅力,融洽师生关系
教学中,情感思维对支配学员的行为起重要作用。“亲其师,信其道”,教员的性格、气质、能力等所形成的吸引力和威望一旦为学员所认可,学员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更易促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产生学习的迁移,使学员由对教员的信任、崇敬、喜爱之情,转化为对该教员所教学科的浓厚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总之,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的兴趣能促使学员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阻隔,教员如果能在平时有意地激发、培养、巩固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将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