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09-07-28吴菊珍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职高专培养模式

吴菊珍

[摘要]本文剖析了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基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需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强,以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规格 培养模式

21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步入市场经济,高等职业教育步入大众化;毕业生由计划分配变成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衡量也变得简单、功利——以就业率为唯一标准。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高职高专院校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与时具进不断适应新形式的变化。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成都电子高专)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高校,要注重培养工业化后期、现代化前期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实践型”人才,使学生敬业爱岗并能适应产业迅速升级的现状,具备较强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

目前,成都电子高专在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还存在许多不如意的地方,不能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需要,专业设置的口径太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等问题。

一、人才培养规格和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规格与社会脱节

高职高专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在人才方面,学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的评价标准有脱节,内涵不完全一样。学校青睐优秀学生,企业欢迎优秀员工,但二者“优秀”的内涵不同。衡量优秀学生的尺度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衡量优秀员工的标准是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这两个“优秀”往往并不重合。这就要求学校不断调整工程类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以应对变化的就业市场和企业需求。

2.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需求脱节

怎样才能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毕业生?学校一直以来认为,专业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技能,具有高超的知识、技能的毕业生就是能适应企业需求、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好学生。但学生进入工程类工作岗位后的表现,却不是这样。出类拔萃的,社会需求的往往是那些职业道德高、心理素质好、心态积极向上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技能可能并不突出,却能在毕业后迅速融入企业,建功立业。

3.提高学生技术、技能的问题ツ壳埃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观上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观点,就是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应该达到“无缝连接”。事实上,不同专业要求差别很大,不能同日而语。如化工类专业覆盖的工种繁多、新技术新工艺日新月异,这要求广大教育者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无法对准具体工种或技能点,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与现场工作岗位也不可能无缝连接。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再多的先进设备,引进再多的现场技师都是杯水车薪,无法覆盖所需的技能点。所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具体的技术技能更重要。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基准”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由市场决定、由就业决定、由企业来决定。以“素质为本位”,在校期间培养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究竟是以素质为本位还是以知识、技能为本位?职业技术教育当然要教给学生技能,但要培养出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才,是要把职业素质的培养抓好。以“能力为基准”,通过提高专业技术能力来使学生获得高超的技能。要让学生掌握生产现场的各种复杂的专业技术技能,就必须先要获得好的专业技术能力。

1.就业为导向是人才培养的规格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企业需求为目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如果市场不认可、企业不需要,学生无法就业,就业不好,生源从何而来?就业率不高,上级不认同,限制招生,减少招生指标。学校如何办学?可以说,企业需求、就业市场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行为,使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学校跟着市场走,表面看来是很功利的做法,但是这是生存法则决定的,学校不能改变环境,就只有改变自己。

但是,市场的需求很复杂,每个企业对毕业生提的要求都各不相同。有的企业非常看重学生成绩,而有的企业更看重学生的身高、相貌。学校面临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市场,诸如招聘者自己水平的高低、经历的不同,其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不能以个别企业的要求作为学校的行为准则,那样就会疲于应付,无所适从。怎样判断就业市场的特点?关键还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同企业来要人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点——企业效益。

企业是为了谋求效益而存在的一级组织,企业所需要的必定是有能力为企业创造效益的人。

学校应该根据能为企业创造效益这一标准来确定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从这点来看,学校现行的学生培养思路和企业需求是长期错位的。学校对优秀毕业生有一个衡量标准:学校级的、班一级的优秀生都是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标准,这些毕业生出去以后又怎么样呢?学校有个统计,当处级以上干部的、取得全国劳模的、技术上有创新的,并没有多少是当年的优秀毕业生,从统计当中发现,学校培养学生的规格和企业需要是大大错位了。学校的培养规格应该是: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毕业生,就是合格的毕业生。

2.素质为本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直被大家沿袭多年的一个观点:学生的素质是多年逐步养成的,跨进学校时已基本定型,作为专业学校其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多年办学实践证明,专业学校的培养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素质的同时,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

提高专业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本分工作,提高学生技术、技能也必须依靠提高素质来达到。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甚至员工的气质类型等专业素质决定了学生的发展,这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

3.能力为基准是办学基准

“工程技术能力”有别于“专业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是指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所需的技术技能;“工程技术能力”是指完成某类别技术技能任务所需的能力,包括学习新工艺、新技术的能力。

培养学生要“授之以渔”,不要“授之以鱼”。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不能一味追求技能,坚持以能力为办学基准。要把握好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上岗后,经过短期培训、学习和适应,就能较快掌握岗位技能,为企业创造效益。

工程类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断翻新,层出不穷,学生就业目标工种多,技能点就更多,无法让学生一一涉猎。无法以具体技能为目标来培养学生。而是力求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项目,有针对性地搭配组合练习,让学生通过总结提高工程技术能力。同时,学校要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自学能力,使其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经过针对性的培训和自学,就能发展成为技术技能高手。

“无缝连接”对诸如化工、环保、电力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不合适的,因为它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岗位来培养学生。比如,学数控机床的,在学校把它弄清楚了,到现场还是这种设备,可以无缝连接。但化工、环保、电力等专业不行,它涉及技能点多、技术复杂、设备更新快,学校无法进行针对性培养。

以“能力为办学基准”的技能培养思路,是使学生和具体的岗位有一定的距离,学校的培养瞄准岗位群的需求,着眼于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给企业留出一定的再塑空间,留出一段合理对接的距离。因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是个“半成品”,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仍然要经过“传帮带”这样一个环节。但是,学生能力提高了,上岗后经短期适应就可胜任岗位要求,也可根据企业需要灵活转岗,使学生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加强。

三、结语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家高职院校建设的中心任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质量工程。由于高职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适合我国情况的成功模式尚不成熟,需要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结合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运作模式和体系;坚持以素质为本位、以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振湘.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认识.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

[2]曾凡平,文春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高教论坛.

[3]李光明,赵均铎.试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高教论坛,2006,(05).

[4]朱斌.试论高技能型人才素质培养的三个层次[J].教育与职业.

[5]刘继平.探索高职高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2).

[6]张舵.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育探索,2007,(09).

猜你喜欢

高职高专培养模式
ERP沙盘对抗在高职高专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