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采薇的诗歌特点及情感分析

2009-07-24石珍叶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6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

摘 要:文章由王采薇之《长离阁诗集》入手,从文献原稿出发,对其具体诗歌结合女性心理及其人笔下关于生命的思考加以分析,并浅析其艺术手法,剖析王采薇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情感分析。

关键词:王采薇 《长离阁诗集》 艺术手法

王采薇,字玉瑛,江苏武进人,王光燮第四女,清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孙星衍妻。“貌端丽,性柔婉。躭文史,手不释卷,尤工小楷。好吟咏……雅爱洁静,每明窗净几,读书临帖,煮茗供花,翛然物外”[1](P15)。然年二十四岁即逝,不由得让人心生叹惋。

王采薇著有《长离阁诗集》一卷(词七十一首词一首),诗词自然清新,细腻婉丽,意境清幽,色调冷艳。袁枚曾在《随园诗话》中对王采薇诗中“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尤为激赏,称之“皆绝妙也”[2],这一名句还为《北江诗话》卷二及《然脂余韵》卷一摘引,且祖袭者众多,产生了一定的文学影响。她善于用女性特有的细腻将无形之思写得生动传神,现将其诗歌特点分列如下:

一、意象悲凉

(一)独燕、离鸿

诗集中十一处提及“燕”。燕子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成双成对,出入在屋内或屋檐下,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如“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王采薇笔下的飞燕也承载了特有的情怀,于是有了“独燕衔愁来,悬飞镜池渌”(《燕燕于飞》)[1](P1)的空闺寂寞,有了“断桥围水水压墙,双燕争魂堕空砌”(《梦游》)[1](P2)的惆怅嫉妒,有了“泪里镜开花四照,梦余帘动燕孤还”(《二月十七日柬薇隐》)[1](P11)的孤苦凄冷,有了“烟中紫燕相思语,霜里红蕖独自花”(《晩立》)[1](P11)的怀念期盼。

(二)疏竹、孤梅、幽兰、玄松

梅、兰、竹、松是君子的化身,多与孤冷清高相关,也常被作者自况。

诗集中七处提及“梅”,有“破冢孤梅掩骨深,败墙小蜨寻魂远”(《寒食吟》)[1](P4)的清傲,“夜夜梅枝下,迎寒减病躯”(《不眠》)[1](P10)的坚韧,有“微茫天水阔,我梦正寻梅”(《幻梦》)[1](P11)的温情,有“幽梅一树还窥户,似约幽人到绿岑”(《空室》)[1](P12)的幽静。

五处提及“兰”,有“已罢怀人更忆亲,冰红泪落兰膏碧”(《冬坐曲》)[1](P5)的清冷,有“网露迷兰径,茶烟惹竹竿”(《山夕》)[1](P8)的悠然,有“兰香流一涧,桑烟染半岑”(《梦起步后园》)[1](P8)的清新,有“草长兰弄影,莺语蜨飘魂”(《梦中作》)[1](P13)的意趣。

有十三处提及“竹”,从中可以看出“相思寄长风,动汝窗外竹”(《池上书寄薇隐》)[1](P1)的幽静,“幽窗无人竹枝重,晴色风林散雅梦”(《霁行曲》)[1](P6)的闲散,“心孤闻动竹,衣冷近流泉”(《山夕》)[1](P8)的孤单,“萧萧庭竹短,都作泪花痕”(《曲渚》)[1](P7)的凄冷,“已罢雠书怨夕遥,更闻疎竹度邻箫”(《春夕》)[1](P12)的萧条。

五处提及“松”,有“夜松何蒙蒙,月小飞不起”(《山中作》)[1](P1)的迷离,有“连松犹合夜泉响,残月不避晨光明”(《句容斋舍》)[1](P3)的生气,有“将暝室生白,松花满石阑”(《山夕》)[1](P8)的欢欣,有“竹院弹碁断,松房沸药闻”(《山斋病起忆亡姊》)[1](P9)的苦涩。

(三)愁山、瘦石

山、石给人的感觉大都是坚硬、顽强,是不移的志向,也是不变的承诺,然而时间的流逝,总叫人把山也看愁了,石也瞧瘦了。

诗集中十三处提及“山”,有“山头无人寄君信”(《望夫石》)[1](P2)的落寞,有“南溪别处渚连空,瘦绿愁山照波湿”(《秋望曲》)[1](P4)的惆怅,有“南山点苔愁向晓,独客朣朣涉长道”(《离居曲》)[1](P6)的忧郁,有“靑山独归处,花暗一层楼”(《梦中作》)[1](P13)的孤独,有“靑山到处应相忆,除是征人醉里游”(《得薇隐从金陵寄一书》)[1](P11)的执著。

九处提及“石”,有“雨零石磴荒夫草,网暗宫门缢女虫”(《华淸曲》)[1](P3)的荒凉,有“园扉斜开石泉冷,笛韵吹愁出苔井”(《春暝曲》)[1](P5)的孤清,有“将暝室生白,松花满石阑”(《山夕》)[1](P8)的清越,有“石床苔掩鬓,黄蜨欲栖门”(《有感》)[1](P9)的枯瘦。

现举全诗做一说明:

梦醒思家望翠微,幽苔染影上罗衣。寒天细竹人孤倚,斜日空檐燕对飞。碧岭叠来乡路断,玉梅枯尽旧魂非。夜堂疎磬疑禅寂,冷水闲云照合扉。(《梦起》)[1](P11)

梦中醒来,苔藓染上了思家的颜色。细密的竹子倚着清寒的天空,梁前的燕子在黄昏的夕照中飞翔,而庭间梅花似也诉说着往事点点。淡然的流水,洗不薄冥冥中的坚心。眼前繁华错落,往事不胜遐思。“檐燕”的失意,“玉梅”的哀凉,“细竹”的幽怨。这些意象的聚集,营造出全诗残凉的氛围。

淡逸残余的意象,借助愁苦情绪的投射,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清辉,突显出作者特有的清冷纤巧的个性。王采薇的生命在最灿烂的时候陨落,这满纸的凋零成了谶语。

二、善于作比

整个诗集中,“离愁”是王采薇所表达主题中很重要的一项,一个“愁”字在全篇中出现二十三次。但是“愁”又是一种很抽象的情感,描摹得生动具体是比较难得的。

“独燕衔愁来,悬飞镜池渌”(《燕燕于飞》)[1](P1)中,一个“衔”字,仿佛“愁”是飞燕口中的枝叶,拾取而来。“楼空贮愁愁不升,飞露着镜如吹镫”(《前楼》)[1](P3)中,愁绪就成了楼中储藏的物品,不断累积。“园扉斜开石泉冷,笛韵吹愁出苔井”(《春暝曲》)[1](P5)中,愁就成了笛子吹奏出来的音符,袅袅于空气之中。“离愁作雾疑沉水,晓病如烟尽著山”(《二月十七日柬薇隐》)[1](P11),雾的迷梦和愁的幽远有了很好的契合点,于是愁也就显得灵动。“愁如天远还窥帐,病与云亲不下楼”(《得薇隐从金陵寄一书》)[1](P11),这一“如天远”的描绘将愁绪的哀怨深邃表现得淋漓。“吹梦夜风先到树,弄愁寒雨不妨花”(《三月三日》)[1](P11)中,“愁”成了可以把玩的物件,如细雨落花般伸手可及。

三、所绘景物多人未语

王采薇描摹景物,多人所未道之语。袁枚《随园诗话》曾摘其“户低交叶暗,径小受花深”(《寄薇隐次韵》),“研墨污罗袖,看鱼落翠钿”(《晓起效徐陵体》),“虫依香影垂帘网,蛾怯晨光堕帐纱”(《三月三日》),“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春夕》)以及整首《舟过丹徒》作为佳句,认为“皆妙绝也”。后世诗人也从采薇的佳句中受到启发,钱钟书先生之《谈艺录》曾指出:“定庵《梦中作四截句》第二首:‘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陈云伯《碧城仙馆诗钞》卷二《月夜海上观潮》:‘归来小卧剧清旷,花影如潮满秋帐;孙子潇《天真阁集》卷十四《落花和仲瞿》第二首:‘满天红影下如潮,香骨虽销恨未销;黄公度《人境庐 诗草》卷三《樱花歌》:‘千金万金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 皆本于“孙渊如妻王采薇《长离阁集·春夕》:‘一院露光团作雨,四山花影下如潮。” [3](P462)。

以上几点可以略窥王采薇在诗文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或者说她为女性文学所做出的特有的贡献。或寄托其幽思,或言说其忧愁,她的情感特质也在诗文的字里行间一一呈现,将其归纳为“忧、恋、惧、念”四点。

(一)忧

常年与夫君分离的生活使得王采薇沉浸在对感情生活的回忆之中,郁郁而忧,幽居独处,作诗曰:

碧帘不卷映风萝,十日清愁独抱疴。寒浦带星垂似露,夜风吹月动如波。入楼叶趁人踪断,隔户梅疑梦影过。莫更砧声近空院,女须宿草徧坟科。(《山夕》)[1](P10)

将暝室生白,松花满石阑。碧潭琴影瘦,黄叶客衣单。网露迷兰径,茶烟惹竹竿。琼枝空忆梦,挑饭不能餐。(《山夕》)[1](P8)

草虫门径远,一路入溪烟。月满无人地,钟残有雁天。心孤闻动竹,衣冷近流泉。欲觅乡关梦,楼空独上眠。(《山夕》)[1](P8)

这三首《山夕》题名相同,所抒感情基调相似。第一首忧病,“独抱疴”、“徧坟科”,字里行间渗透着悲凉,是采薇对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哀戚。第二首忧乡,月照小径,雁子回巢,惟己人独在异乡,那无关家乡的梦境也成了空洞虚无。第三首忧人,独处的时光连琴音也变得消瘦,黄叶飘落,君在他乡的衣裳却仍旧单薄。茶饭不思,也只能在梦中忆起往昔,倾诉思念。

(二)恋

因为浅浅的忧虑,引得了对所有美好时光的依恋,在绮丽的阳光、旖旎的风景中,满怀微风,满心感念,四季流连。

“晓镜慵梳饰,幽窗梦破迟。梅梁波反影,芸帙曙通曦。花逐调琴指,莺随入镜枝。十分春欲去,惆怅未成诗”(《初春》)[1](P8),春意缱绻,晓梦难醒,弹琴一曲,有花香萦指,对镜梳妆,有黄莺映衬。那倦懒的春光慢些逝去,我还没有来得及将你书于纸上,细细流连。

“如何送春处,不见有春归。落雨丝阑住,残花蜨斗飞。黄骊正漂荡,碧叶空参差。徒伤持桂酌,况复易裘衣”(《送春》)[1](P8),除对春日洋洋的淡淡依恋外,更多的也是对美好感情生活的眷恋吧。

“疏桐垂阴下苔井,雨去新蝉一声警。兰堂夜静还独开,小玉眠凉抱枝影”(《夏行曲》)[1](P4),像是炎炎夏日里迎面递来的一杯清茶,入口之后,慢慢流淌。

“风棂胧胧通月泽,屏外鸟啼瘦林直。已罢怀人更忆亲,冰红泪落兰膏碧”(《冬坐曲》)[1](P5),风吹过映着月亮的湖面,揉碎了倒影,那夏日里欢唱的蝉虫也消散在空气里,只留下了惨淡的躯壳。寒风也引得我的牵念,热泪化开了胭脂膏粉,殷殷点点。

(三)惧

对于生活的哀伤在她悼念其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这似乎是她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关于死亡,人人需要面对,听说过这样的话,睡觉与死亡有什么不同,都是对这世界失去了感觉。睡觉有醒来的时候,死亡却没有。面对亲近的人离去,王采薇感慨着天时无常,当年的欢欣中却分明感觉着现今的孤独。生活中有些东西常常突然变得没有依靠,像海市蜃楼一样,刚才还在眼前,转瞬却又逝去;而面对失去的人儿心中那份情寄往何方?生命总会逝去,不会消逝的是某种本真的东西。亲人的亡故带给本就体弱的王采薇一种既定结局的感觉,“此地独来空绕树,几时别去更牵衣。风停虚幌神灵在,雨坏幽苔泪迹稀”(《空楼,哭亡姊》)[1](P12),人已去,楼已空,故人已矣,生者不堪其情。空的是此时的小楼,更是凄冷的心情。

“断甲遗琴委故床,思君独旦不成装。花边风起肩谁拥,月里烟销影更凉。残墨尙明笺上泪,余膏空落枕前香。翠屏一角栖歌哭,秖恐猿闻也断肠”(《哭姊》)[1](P12),你的房间还是原来的样子,拂去积下的尘,还记得我们曾经一起观赏风起花开,却在今夜的月光里更觉寒冷,泪水止不住地流泻下来,是我对你的思念与叹息。

“涧响当宵定,岚光入户深。余云泛幽石,碎露满疎林。竹院弹碁断,松房沸药闻。重泉埋玉客,谁识正思君”(《山斋病起忆亡姊》)[1](P9),药味犹在,琴音却断,那身在黄泉的人儿,可知我此时的思念之情?

她对亲人亡故的沉痛哀悼,更流露了她惟恐自己生年不久的莫名担忧。采薇自年少之时就身体孱弱,后又产后致疾,所以特别希望有生之年能与亲人朝夕相处、永不分离,但这个小小愿望却终难实现,因此离愁更加深远。

(四)念

经历了死别之后,牵念的感觉也更加强烈,死者已逝,却终于看出离愁的美丽,《七夕悼姊》云:“愁年不共生年短,死日方知别日佳。”而这种认识上的飞跃,也使她对于现实生活更加珍爱和牵念,并在梦境中得到延续:“波离扉薄不上关,对语月姊琼楼闲。银河珊珊泻声小,手弄白云天下晓”(《梦天》)[1](P4)、“欲暝疑将曙,凉春似早秋”(《梦中作》)[1](P13)、“幽梦随云细细生,阑干经雨入流萤”(《幽梦》)[1](P13)、“微茫天水阔,我梦正寻梅”(《幻梦》)[1](P8)、“琼楼贝阙揺灵珑,衣翠霞红各漂眇。流云为车鹤衔辔,心着游丝不堪系”(《梦游》)[1](P2)。被现实吞噬的相聚的奢望,只能在梦中成全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梦中寻梅,梦入仙境,梦中归家,只是这种梦中的美好又能给她带来多少慰藉,惟剩梦醒后的一声轻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王采薇诗中流露出来的女性自觉意识,如《木兰词》[1](P5)中“生男勿喜欢,生女勿悲酸”、“开帘觅我故时镜,手脱长剑分双鬟”、“君不见东家女儿好颜色,朝贫穿针莫贫织。西家女儿衣盈箱,自矜嫁得金龟郞。男儿封侯妾何有,要取黄金自悬肘”,以针黹女红为基本修养的年代里,这是必须恪守妇训,而她表现出来的,却不甘于受羁缚于裙钗洒扫。透出欲与须眉一争高下的心声,实在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抗争。

总之,王采薇是清代女诗人的典型代表,作为孙星衍的夫人,她在其一生中的影响不可忽视。她年寿不终,可以说她是不幸的;但她出生在一个相对进步开明的家庭,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嫁了一位深爱自己的夫君;她生前所作诗文被刊印成册,得以流传,与那些终究湮没在岁月风尘中的女诗人相比,她又是幸运的。

注释:

[1]王采薇:《长离阁集(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第六十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3]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石珍叶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
以艺术手法提高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音乐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音乐:语文教学的艺术手法
颠覆传统感官、开辟新诗境界
浅析杨·史云梅耶动画短片
浅析李商隐《锦瑟》的艺术手法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解题指要
牛汉文革诗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