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教学初谈

2009-07-24

考试周刊 2009年23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语言风格古诗教学

李 昱

摘 要: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要使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注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空间,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注意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注意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关键词: 古诗教学 学习空间 兴趣 语言风格 习惯

古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诗凝聚着诗人的灵感和激情,短小精悍,字字珠玑,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习古诗,既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又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利于他们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但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对此语文教师不能不深思:如何站在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地探索出一条古诗教学的新路,为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呢?

一、注意为学生构造开放的学习空间

我们都知道,古诗意蕴悠远。如果只让学生利用短短的课堂时间感悟深远悠长的古诗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认为,古诗教学的内容应该突破文本时间的限制,注重课内向课外的延续,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古诗的空间。因为古诗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的诗都是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古诗前,可以布置学生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如古诗作者及写作背景等,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古诗。在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底蕴渐渐地厚重,领悟理解力逐步地提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日渐增强。如在学习一首诗前,可以让学生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到图书馆查看,……这样能使学生了解作者及其写这首诗的背景,为下一步理解感悟诗句打下基础,又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古诗教学在一堂课中只是教一首或两首诗,这会使学生的视野受到局限,也不利于学生诗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我们不应把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教材等同于古诗教学,课本中的古诗仅仅是核心教材。在教学古诗时,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更是许多相关资料的总和,是涵盖一切有助于提高学生古文知识素养的文本和非文本的、学校和社会的语言材料。在学完一首古诗后,我们可以以一带多地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张继的《枫桥夜泊》和杜牧的《山行》,可引导学生自学刘禹锡的《秋词》;学完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可引导学生学记其他写冬天的诗;学完《静夜思》,可引导学生读李白其他的诗作,找与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的作品。这样,一方面可巩固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学习迁移,培养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就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使得学生的品位一步步地提高,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主动质疑,主动探究,不再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年来,我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以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1.借助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古诗文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使用课件,课堂教学效果肯定就很好。首先是画面。古诗文描写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生活太远,如果只读文字,让学生感悟,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而且会很难进入意境。但如果能适时地展现与诗中意境相符的画面,就可以缩短时空距离,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同山东兄弟》等诗时,可用《思乡曲》,如泣如诉的箫声,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对家乡、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而教学《从军行》、《出塞》这些诗时,则应使用《十面埋伏》的慷慨激越激发学生的激情。又如在教朋友之间的诗时,就应选《高山流水》。这些音乐的使用,能使学生很自然地沉浸到古诗文描述的意境中。有了这样的氛围,学生自然就想读、能悟、愿说。

三、注意课堂教学的语言风格

古诗教学跟其它教学相比,语言风格应该有所不同。古诗教学应当用更诗意抒情的语言或华丽壮美的词汇描绘美景或阐述诗意,这可以给整堂课的教学垫定一个基调。比如讲日落美景时,可以说:同学们,你们看,黄昏时分,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小船、凉亭,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再如讲边塞时,伴着凄凉的音乐说:远古的边塞,人烟稀少,这里有荒凉的大漠,冷峻的雪山,残破的孤城,更有四起的硝烟和血腥的屠杀……如今,我们还能看到远古边塞留下来的残垣断壁,土墙碎瓦。这样学生会很容易就进入意境。

四、注意培养学生“读”的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实际上,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听到的多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少有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教师大都放弃了读这个古诗文教学最有利的法宝,而是以讲代读、以议代读,使得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分析轻朗读、重翻译轻感悟的本末倒置现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入门之径。通过读准字音、节奏、停顿,才能整体感知文本的大意,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通过读,学生和文本才能进行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才能感受古诗文特有的韵味和情趣,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和与文本对话。离开了读,学生和作者心灵的碰撞,对文本的“感受、品味、领悟、体验、思考”都将无从谈起。古诗教学确实需要百花齐放的多种策略和模式。但“读”永远不应该遭受到课堂的冷落。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的读如果仅仅放在课堂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一来古诗文的量很大,二来古诗文的阅读能力需要不断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延伸到课外。只有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诗文教学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正如古语所言:“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总之,古诗是美的海洋,蕴藏着千姿百态的美。在古诗教学中,通过以上几步的实践与学习,应该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从而使我们的古诗课堂教学成为一潭真正有活力的泉水。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语言风格古诗教学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拓展延伸:给学生更广的学习空间
论姜夔词语言的风格及特征
浅谈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