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学习贵在合作

2009-07-23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交流内容教师

伏 平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活动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与别人合作的方法。

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国中学课堂上仍属新生事物,能否有效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施合作学习,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鉴于此,笔者认为合作学习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内容和问题

内容的选定是合作学习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习方式与所学内容应互相适应,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适合合作学习呢?关键是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或学生不感兴趣,小组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开放性的内容,或者是对多数学生有困难,个人难以完成的,本身就要多人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的内容,同时还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如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或方法多样、意见不统一时,或者当问题处于模糊、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时,则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以苏教版为例,如“100万有多大”“一定摸到红球吗”“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比较适合合作学习。

二、要防止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实施合作学习,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和“水分”,在合作学习中,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而独立思考是合作学习适量的“水分”,在当前开展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一些倾向:①讲究形式主义,以为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的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就是合作学习;②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

实践证明,若仅为了师生、生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了完成多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就开展许多活动,占用有限的学习时间,这样,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仅为追求表面形式,则反而更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三、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一种具有实际意义的学习方式,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围坐在一起,进行简单的讨论,就会产生合作的效应,小组合作学习因由以下要素构成: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所有学生能进行沟通,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以及对活动成效进行评估等。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规模要小一些,以4至6人为宜,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小组里能有足够的表现空间,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组内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分工一定要明确,只有分工细致明确,成员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学习任务也才能顺利完成,为使全体成员都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同时建立组内成员的平等关系,组内各角色最好实行轮换制,但要注意各角色的培训工作,通过合作交流,增强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通过解释、推断和对自己思维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以加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四、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不仅学生之间要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合作,教师是学生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信任学生,也要让学生相信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内容的呈现,适时组织学习方法及知识的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形成激励机制,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方式,拓宽和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从“至高无上”的讲台走到学生的中间,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学生的讨论,在参与中获得有关学生的信息,为有效调控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并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当讨论中出现“争执不下”的现象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多查找相关资料,多做思考和交流,尽量做到专心倾听别人发表意见、不随便打断别人发言、能够整合不同的观点、汲取彼此的智慧等。

(责任编辑:金铃)

猜你喜欢

交流内容教师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如此交流,太暖!
最美教师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主要内容
圆我教师梦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