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而教学
2009-07-23王春明
王春明
一、提问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一切创新、一切发明创造都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提问能力不仅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提问能力可以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学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能力。
二、当前生物教学的现状
1.重教师提问,轻学生提问
生物课堂中经常出现教师问个不停,而很少有学生提问的现象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学生不敢问、不爱问、不会问
长期强化知识教学,忽略问题性教学,使得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教师的答案,即便有许多奇思妙想也不敢问,陈旧的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觉得生物学科索然无味,有问题也不爱问,而更多的学生则因没有科学方法的指导,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发现不了更多的问题,即使有,许多问题也比较肤浅,没有深度,而且很少有学生独立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几种教学策略
1.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于提问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直观教学,引导学生步入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又充满神奇奥妙的生物世界,充分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趣味感,通过好奇有趣引导观察思考,通过观察思考激发问题意识,其次,创造参与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究,或动手实验或查阅资料或交流讨论或请教求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随着兴趣的增强,许多问题也就容易被发现和提出,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把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启发学生多关注现实社会和科技发展中的生物学问题,深化学习兴趣,调动探索求知的高度热情,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如参观、调查、实验和讲座等,既拓展了课内知识,找到了平时一些问题的答案,又可能激发更深层次的探索兴趣。涌现出更多的新问题,只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欢迎提问,学生就始终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自然就乐于观察、思考和提问。
2.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创设“有所不知”、充满矛盾和疑问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无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向老师、向课本、向标准答案说不,大胆质疑,深入思疑,敢于创新,例如在进行“水分代谢”教学时,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质疑问难和思考讨论,从而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以及细胞渗透吸水和失水的条件,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的演示,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水分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全过程,还提出了植物体内水分为什么可以从低向高流、主要动力是什么、滴水观音的吐水现象怎么解释等问题,最后,补充出示关于蒸腾作用意义的有关资料,学生自然就要发问蒸腾拉力到底有多大?蒸腾速率能用实验测定出来吗?有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到蒸腾作用?无机盐怎么运输?……学生始终处于这样浓厚的问题氛围中,思维空前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
3.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善于提问
(1)深入思考找问题
例如在学习“基因突变”概念时,教师指导学生一问“谁在变”(基因中的碱基对),二问“怎么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改变),三问“变成啥”(原来基因的等位基因),四问“何意义”(变异的根本来源,为进化提供最初的原材料),五问“啥特点”,很自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基因突变的特点”,随着思维的层层深入,学生就能发现和饵决更多的问题。
(2)联系实际找问题
例如,在学习水、矿质代谢时,提出怎样合理施肥和灌溉等问题;在学习光合、呼吸作用时,提出怎样促进农作物增产等问题;在学习三大有机物代谢时,提出怎样合理膳食、平衡营养等问题……现实生活生产中蕴涵着丰富的生物学问题,只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理论联系实际,勤于观察和思考,就能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3)关注重大生物学问题而发问
例如,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资料,学生自然就要问什么是单倍体基因组?研究意义是什么?怎样进行基因诊断和治疗?等等,再如关于克隆技术,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各种资料,学生肯定就要问克隆羊“多莉”为什么早衰?为什么许多国家反对克隆人?克隆技术有什么重要意义?等等。
(4)多提能够实验探究的问题
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敏锐观察力的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具有较强的判断、概括和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提炼出问题;只有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学生,才能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小的简单的问题入手,从身边与生活相关的问题入手,多提一些自己有可能解决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智慧的火花进发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