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思考
2009-07-23陈静
陈 静
不断创新、提高提问技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丰富的心理世界,教师应该在课堂组织中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教师才能真正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提问活动中要想真正实现这些转化,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清晰连贯
要使问题表述清晰,意义连贯,必须事前精心设计,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所提问题要进行仔细推敲,不但要考虑问题与教学内容的关系,还要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和接受,如在教学“同底数幂的乘法”时,可提出问题: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启发、点拨学生列出算式:1012×103,如何计算1012×103呢?引导学生在讨论与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果1015,指导学生观察上面算式中幂的底数,指数特点,初步总结规律:aman=am+n。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提问要有使学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不仅提问的语言要带有启发性,问题内容本身也要有启发性,一是课堂上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学会寻找、整理;二是能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便于唤起各种知识的联系;三要有两个以上的思维层次;最后,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环节,启发学生说明理解、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矩形的性质时:
师: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来总结)
师:你能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吗?(学生动手操作,发现只要将一个角变成直角即可)
师:你能说出矩形比平行四边形特殊在什么地方吗?(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使得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顺理成章地归纳出矩形的性质。)
(三)提问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进行提问时应有必要的停顿,使学生做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准备,停顿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后可停顿一下,观察学生对提问的反应,这些反应一般都是非语言的身体动作或情绪反应,如果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用较快的速度叙述,而较复杂的问题,还应仔细缓慢地叙述,以使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印象。
(四)提问要面向全体
在任何一个班集体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及性格特点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有些学生理解能力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不积极回答问题,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对提问进行适当的分配,对于不善于表达、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给予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回答比较简单的问题,不断给予鼓励和帮助,使他们逐步地赶上去。
(五)提问要有所迁移
新的知识点形成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本和考纲的基础上选定一两个迁移和发展点,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促进发散思维,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教师可设计下列问题: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如果两个三角形能够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3.五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吗?
4.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5.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求解的关键,寻找到解题的方法,同时也明确了“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奠定了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六)提问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向学生提问,而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纯粹是知识的容器,在新的课堂改革的目标下,课堂提问应该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课堂教学的一大目标,为使提问真正达到实效,教师应该摆脱课堂45分钟的约束,延伸课堂教学环节,将课堂分为三段式进行:课前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课中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课后鼓励学生将问题深入。
(七)提问要形成新的提问技能评价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明确的问题答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迁移,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提问是一种策略、一种手段,也是一门值得广大教师认真研读与实践的艺术,要想提升自身对这门艺术的表现能力,还需要我们更多地从实践中去总结、去反思,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新课程改革会在我们富有活力的课堂上顺利推进。
(责任编辑: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