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学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2009-07-23李家鹤
李家鹤
学习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由问题诱发,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思维由问题开始,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从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活动,为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数学问题设计的方法。
方法一:创设争论式问题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谐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大纲的要求,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妙设计思考题,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导课时我就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一个长方形桌子,砍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很多学生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三个角,也有的学生认为是四个角或五个角,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我再告诉他们:“你们的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剩几个角,要看是怎么砍的,是过一个顶点,还是两个或是不过顶点,”然后再让学生看一下不同情况的动画,一目了然,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瞬间得到提升。
方法二:设计应用性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生活化,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如教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我就创设了一个思考性的现实情境:如右图,某同学把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拿到玻璃店去配置一块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玻璃,最省劲的办法是带哪块碎玻璃去?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作出回答并说明理由,学生顿时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不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自身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法三:设计故事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并能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
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是百听不厌,因此把教材中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编拟成简短的故事,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百岁父子”的故事:有一户人家,父亲与儿子同一天过生日,每逢父子俩过生日,家里总要热闹一番,有一次庆祝生日时,父亲对儿子说:“当我们俩的年龄加起来刚好是一百岁时,就能称为是‘百岁父子,到时候应该好好庆祝一下,”舅舅在旁边说:“什么时候庆祝?我一定来凑热闹!”儿子说:“还有几年,快了,”舅舅说:“我记不清你们现在是几岁了?快说说还有几年?”父亲说:“我38岁那年,儿子10岁,现在年龄是儿子年龄的2倍,你想,现在我们父子各是几岁?再过几年两人年龄加起来等于100岁?谁让你记不清,只有请你动脑筋!”你能帮舅舅解决吗?从学生兴奋的表情中不难看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进而主动的、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方法四:设计悬疑式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高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引发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从而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产生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更新知识的冲动,如学习负数时我这样设计:某班举行知识竞赛,评分标准是: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每个队的基本分为0分,给出四个队答5道题的情况,红队答错4道题,然后让学生与同伴进行交流,每个队的最后得分是多少?你是怎么表示的?学生这时就会发现,小学学的数不够用了,从而自然地引入负数的概念,通过设置这样的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努力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课堂问题情境的设置方式、方法很多,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探讨、运用,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邀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只有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学生才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责任编辑: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