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009-07-23胥华
胥 华
前不久,在培训课上,听授课老师讲了两个故事:
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母亲状告幼儿园,说的是幼儿园过早教她四岁的孩子认二十六个字母,束缚了她女儿的想象力,因为如果幼儿园不把0写成0,她女儿完全可以想象0是一只苹果?
一天夜里,一位父亲带着3岁的儿子到外边散步,儿子忽然指着天空中的明月问:“那是灯吗?”父亲机械地回答说:“那不是灯,是月亮,”但儿子还是坚称月亮就是灯,父亲开始觉得儿子很愚蠢,这位父亲就是哈佛大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岳晓东。
这两个故事看似没有联系,再一想,它们不都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吗?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也时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吗?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立了“创新教育”的全新学生观,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它明确指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建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极为关注,尤其是个性化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它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做到以生为本,关注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求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但目前教学改革往往由于种种原因,教学中仍存在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下面是我身边发生的一件事:
七年级的一位教师在关于概率的数学讲评中,对“从1到9这九个数字中连续抽出三个数,这三个数都是奇数的可能性是多少?”这个问题进行了讲评,甲学生先提出了自己的解法:用列举法先举出连续抽出三个数一共有多少种结果,再从中找出三个数都是奇数的有多少种类型,最后再确定“可能性是多少”,最后的答案为5/42,当询问其他学生时,绝大多数学生都用这种解法,只有乙学生提出了又一种解法,那就是分别计算抽出第一个数为奇数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再计算抽出第二个数为奇数的可能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计算抽出第三个数为奇数的可能性,最后把这三个可能性的乘积算出也是5/42,这时,不少学生都说,这个答案是碰巧而已,这位老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让这道题过去了,乙学生想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是正确的,可又说不出理由,心中一直很郁闷,此后,每逢数学课就闷闷不乐。
课后,我偶然遇见乙学生,见其情绪不高,就跟他谈心,他向我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先肯定了他的求异精神,然后从小学接触过的摸球问题人手,让他体会这两类情况的异同,使他从感性上明白了这两类情况实际上是同一类问题,只是“可能性”的大小表达形式发生了变化,是“可能性”的叠加运用,之后,我同那位数学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不久,数学任课老师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坚持、大胆创新的精神,并让他在数学课上进行讲解,从此,这位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整个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对于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如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与他人交流,吸取他人的经验,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如何抓住新课改的契机,立足数学课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现实意义巨大。
总之,在新课改中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改中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一定要在新课改中切实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在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扎实实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培养出多样化的高素质新人。
(责任编辑:廖银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