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构建学生发展的平台
2009-07-23张从健
张从健
新课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应当注重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取终身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发展,下面谈谈笔者在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的一些做法。
1.创设问题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辞海》把“情境”分为三类:“真实的情境,指人们周围存在的他人或群体;想象的情境,指在意识中的他人或群体,双方通过各种媒介物载体相互影响;暗含的情境,指他人或群体行为中包含的一种象征性的意义,”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应当满足两条:一个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创新、发现的载体,依照这个原则可把问题情境分成:现实的、超现实的(虚拟的)、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中已有的三类,由此可见,问题情境不一定就非得是生活里面有的真情实景,有时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的,夏小刚博士指出: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及学校数学内容的抽象性的不断增加,教师所创设的数学情境可能应更多地立足于数学内部本身,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见,数学问题情境并不只是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数学等知识的。
2.充分展示清晰的学习过程,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有些教师在上课解决问题时顺利流畅,讲解定理、概念、例题、习题似乎滴水不漏,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一种单向的活动,同时也掩盖了教师备课中的深入思考,掩盖了教师解决问题时自己经历的曲折或失误,教师应当向学生展示清晰的数学学习过程,当学生问到某些较困难的问题时,乐意和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学生不但有机会学习教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还有机会了解,原来教师在解决问题时也会遇到挑战。也会经历曲折与失误,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在不断引导、解释、归纳、规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揭开事物的真相,例如,在研究“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这个结论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①画∠AOB并作角平分线OP,OP在∠AOB中起什么作用?②OP上任取一点作两边的垂线段,你发现此垂线段有什么特征?③在OP上再取一点有什么结论?④你能发现角平分线上的点特征吗?你能证明吗?⑤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如果过OP上任作一点M,做两边的垂线,你能否得到什么结论?⑥关于OP的特殊位置和性质,你现在是否有更好的理解?
3.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合作交流,培养协作能力
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交流是一种能使学生主体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的方式,是学生个性化的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通过相互交谈、倾听、讲述,使发现得以分享,零乱的知识得以组织,模糊的认识得以澄清,猜测得以验证或否定,观点得到辨析或认同,就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既是受到充分尊重的独立学习者,又是他人的伙伴与协作者,因此交流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精神和群体意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有利于合作交流的气氛与环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获得数学知识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4.充分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在课堂上要相信学生,要开放课堂就必须充分相信学生,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应该是学生的天地,任何教育活动只有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发生作用,充分相信学生,其实就是对教育主体——学生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教师的“教”应放在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地位,过去在应试教育的支配和影响下,我们总以为自己比学生高明,总以先知先觉者的身份出现,对学生指手画脚,把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规定得死死的,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学生没了个性,没了主见,没了兴趣,学生像“储存器”,被教师不停地输入“死知识”,这样的教学何谈尊重和信任,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他们的智慧之光。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为唯一目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聚焦点”。
(责任编辑:金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