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下工业增加值的计算
2009-07-23史晓霞
史晓霞
【摘要】新会计准则从薪酬的本质出发,多方位、多角度地规范了职工薪酬的内容,要求企业全面核算职工薪酬费用,按照受益对象摊八成本。本文从工业增加值的定义、计算原则、新准则下的具体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等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新制度;工业增加值;计算
一、工业增加值的定义及 计算工业增加值的意义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指标。各部门增加值之和即是国内生产总值,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同时也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因此,正确地计算工业增加值,将为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也是建立资金流量的基础。工业企业建立增加值统计,可以反映工业企业的投入、产出和经济效益情况,为改善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依据,并促进工业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的协调,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准确的数据。
二、工业增加值的计算原则
从工业增加值的概念出发,计算工业增加值应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一)本期生产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必须是工业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生产成果。因为增加值是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剩余价值,而总产出是工业企业当期生产产品的价值、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以及对外加工费收入三部分,因此只有在报告期内通过工业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和劳务才能进行工业增加值的核算,非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即使在报告期内出售.也不能作为本期的生产成果;反之,只要是报告期内生产的产品,不论是否出售,均应计入报告期的生产成果。
(二)最终产品的原则
工业增加值是生产单位运用资本、劳动和管理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而新增加的价值,是生产单位自身生产活动的成果,体现为对中间产品进行加工后所追加的价值。同时,产品生产的过程也是价值转移的过程,生产过程中所耗用的产品(即中间投入)价值随同生产过程转移到新产品的价值之中。因此,增加值应将生产过程中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从总产值中扣除,以避免价值的重复计算。但如果企业有中间产品(半成品)对外销售,那对外销售的中间产品则应视为企业的最终产品。
(三)市场价格的原则
目前。我国计算工业增加值所使用的计算价格是生产者的价格,即按生产者价格估算出的产出额减去按购买者价格估算的中间消耗额。
生产者价格对工业品来说,就是产品的销售价格,其中包括产品销售或使用时所支付的各种税费或应得到的补贴,如资源税、营业税、消费税等,但不包括发票单列的增值税销售税额.单独开发票的运输费用。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在购买单位货物或劳务时所支付的价格,其中包括指定时间和地点提取货物所发生的途中合理损耗、运输费、装卸费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但不包括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
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都是市场上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或公允价值。为了保持工业增加值计算口径的一致性。工业总产值和工业中间投入一律按市场价格计算。工业总产值按生产者价格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按购买者价格计算。
三、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计算工业增加值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生产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间投入的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二是“收入法”,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初形成的收入流量初次分配的角度。对工业生产活动最终成果进行核算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工业增加值=工资、奖金+福利费+补助、补贴+折旧费+社会保险费+销售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营业盈余,或:工业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最常采用的是“生产法”。
由于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数据来源是会计数据.会计核算制度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工业增加值的计算。2006年《新会计准则》的实行,从人工成本的概念出发,将职工薪酬界定为“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从而劳动者的报酬比原来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产品的制造成本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而增加,而旧制度下全部在管理费用科目下列支的劳动保险费用及各种工资附加费,包括养老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教育经费等则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分别计到了不同的成本费用科目。因此.要从工业总产值中扣除的中间投入的计算与过去相比有了大的改变,工业增加的计算也应有所变化。
从前面的公式反映出,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所涉及到的要素有三个:一是现价工业总产值,二是工业中间投入,三是本期应交增值税。现就新制度下如何用“生产法”计算工业增加值做具体的分析。
(一)现价工业总产值如何计算
1概念:现价工业总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
2计算方法:工业总产值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与期初差额价值三部分的总和。
(1)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是指企业本期生产。并在报告期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包装入库的全部工业成品(半成品)价值的合计。包括企业生产的产品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主要是指用于房屋及建筑物等不动产)、其他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及发放给职工作为福利等的产成品价值,这部分的价值因在会计核算中视同销售,应按本期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计算;企业生产领用的自制半成品和自产自用的产成品,这部分的价值由于在企业内部转移,则按成本价计算。生产成品价值中不包括受托加工物资的加工费。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作这样的处理:首先由各个产成品的生产部门或车间的统计人员按照各种产品的规格明细分别报告本期(报告期,一般按一个月结算一次)产成品合格入库量,然后由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报告产品各品种规格的销售单价,再将产品产量和产品销售单价按品种规格对应相乘得出本期生产的产成品价值。
(2)对外加工费收入: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完成的对外承接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定货者来料加工的产品)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修理、修配作业所取得的加工费收入,这些均按不合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八”或“其他业
务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
(3)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是企业会计报告期自制半成品、在产品期末余额减去期初余额的差额价值。
(二)工业中间投入如何计算
1概念:工业中间投入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作为投八所消耗的非耐用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其内容具体包括生产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次性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劳务费用。
2计算原则:计算工业中间投入有三个原则。
(1)必须是从企业外部购入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2)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因为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中连续或反复使用,其价值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年以上)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3)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必须已经计八工业总产值中。
3计算方法: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项。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利用“生产成本明细表”可计算出直接材料,即将属于直接材料的原材料、燃料、动力项目相加而得。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企业有在产品的,还应加上期初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及动力,减去期末在产品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费用。
(2)利用会计报表中的“制造费用明细表”的台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3)利用“管理费用明细表”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4)利用“销售费用明细表”的合计数减去应付职工薪酬、折旧和税金。
(5)利用“财务费用表”中的利息支出减去利息收入,计算出利息收支净额。
中间投入=(1)+(2)+(3)+(4)+(5)
(三)本期应交增值税的计算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企业在会计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本期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一进项税额,式中“本期应交增值税”若为“负数”,在计算中应视作“0”处理。这些资料可从会计报表的“应交税金及附加费明细表”中获取。
最后再根据“生产法”的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总产值一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就能够得出某单位的工业增加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