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课如何提高课堂参与品质

2009-07-21饶小峰

江西教育C 2009年4期
关键词:更新观念

饶小峰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教与学依附于学生积极有效的课堂参与,离开了学生积极有效的课堂参与,活动课程便名存实亡。针对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参与品质提出若干做法,开展探讨,力求通过提升课堂参与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 课堂参与品质 更新观念 收集信息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

新课标下的新版初中《思想品德》课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初中的学生,它使初中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使思品教学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就其本身内容及理念来说,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经带有了很强烈的活动课的特点。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做到积极而有效呢? 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下面仅以七年级教材为例谈谈我的观点:

一、更新观念,为提高课堂参与品质打下理论基础

新课程观要求思品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更新观念。不从根本上更新观念,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20%。这个实验结论提示我们:教学并不是给予,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程度并不成正比关系。所以,我们应当看到:新课程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不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的过程。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课堂小组讨论中,学生争相发言,而到了教师提问时,却只有寥寥几只手举起。这种差异,究其原因就在于小组讨论时,生生关系是平等的,发言的观点、措词都是自由的,学生参与就自然投入;而回答教师提问,师生平等关系有待教师主动去营造,否则学生就会拘谨。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参与品质,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教师能否营造一种师生平等关系,是否做好了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组织者和服务者。

以前思想政治的课本的知识点都是比较多,现在传授知识点的空间减少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究的空间多了,于是许多令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例如在一堂课里,我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自由组合在5~7分钟内准备一个“交友方面出现问题并能表现如何解决”的小品,本来我都没抱多大希望,但结果却真的让我舌头伸出三分长:学生们准备了四个小品,每个设计、表演都不错,其中一个居然表演了五分钟。真的是“不教不知道,一教被学生吓一跳”,此时我才真正明白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作为教师的我们确不可忽视和埋没学生们的这种能力,而应该去大胆地开发。借用佛山教育局思品教研员在听完我的一节公开课《文明交往》后的评价:“真没想到,一所农村中学的孩子在课堂的表现比我们佛山市区的孩子还好,而且这种表现还很真实。作为教师,可真得相信并好好发掘学生的潜能呀!”于是,后来我就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自由过位讨论、自由组合设计表演小品等等,取得了良好的课堂参与效果和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活动应当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思想,而自己的思想则应当通过词表达出来。尽可能经常地把学生自己的活动变成他思考和判断的对象。”相对于学生来说,我们教师在某些方面接受信息的广度、深度、速度还比不上学生。初中学生开始他们初中生活的时候,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压抑还是个性的张扬、智慧的闪光?这很多时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教师要注意用教师的平等亲和去吸引他们。在开放的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们来做主人,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甚至诚恳地向他们请教。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了教学的相长,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对学生刮目相看,为他们的学习潜能所惊讶。总之只要相信学生,从学生的感受出发,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剪除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运用于课堂,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为提高课堂参与品质提供丰富资料来源

七年级《思想品德》新教材较之旧教材,其显著变化是以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的游戏和生活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让你的学生讲故事、发表议论、汇报他亲手做过的事情,讲述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应当布置这样一些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一定要讲述、汇报和报告,要求他把现有的知识“投入周转”,也就是说,使词成为进行创作的手段。”因此作为初中生来说,只要学生肯认真观察、思考和发掘,与课文联系的生活资源是取之不尽的。老师如能发动学生积极联系观察、思考并积极收集信息,那么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也就不愁无话可说了。基于此,在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并结合比赛、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进行。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达到积极有效的课堂参与。

例如我在上《师生情谊》这一课的前几天就布置了这样两个作业:1.观察某个教师一天的工作生活;2.以课本59页的采访提纲为基础并进行丰富,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位教师进行采访。同学们兴致勃勃,结果那节课的学生课堂参与非常热烈。现在教师听课比较多,所以甚至有时候我们连听课教师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的一个有效的活资源,例如我在《文明交往》一课中设计了一个叫“文明礼貌大比拼”的师生互动环节,即用尽量多的文明礼貌用语及动作采访听课教师,问题随意,被采访者在回答的同时给“记者”记分。之后还请分数最高、最低的某一组的代表及被采访的老师谈体会。学生思维的角度、所求教的范围一下子变得广阔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这样就通过学生的全面实践参与采访活动,学生在实践中明白了文明礼貌的重要性,锻炼了文明礼貌的实际运用能力,并使该节课的课堂参与达到了高潮。

三、加强课堂引导及调控能力,保证、提高课堂参与效果、品质

在万花筒般的新课堂里,很多时候教师无法预料学生会在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因此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本学科知识外,还应多读书,对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有所涉猎,还应具有一定的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否则难以适应新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开放式的课堂犹如“放风筝”,教师既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知识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又要在学生将要失控时把学生“拉”回来,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才能形成。例如我在一节课中设计了一个辩论题:“我们要(不一定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生们思维活跃、唇枪舌剑,迸发激烈的争辩,我是欣喜称奇,但很快我发现正方被反方牵着鼻子走,正方本来观点占优势,明明辩论前都提醒过要扣紧课本知识点,但双方几乎都纠缠于一个无聊的问题。我甚至几次打断提醒正方,但收效甚微,我不禁开始怀疑起我的课堂引导能力来,确实在新课标的万花筒般的课堂里,我们的课堂引导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还有例如在上述设计小品的课堂里,虽然学生表演精彩万分,但你来我往表演一番,时间已经悄然而逝,看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却不忍心打断,于是可怜我本来准备的“让学生来谈谈小品中体现的交友的方法”在有些班就泡汤了,或剩下微不足道的一点点时间而“无力回天”了。虽然看起来学生好像课堂参与很积极,但实际上的参与效果、围绕中心等却是貌合神离。所以在积极互动充满变化的新课标的课堂里,只有提高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才能保证学生课堂参与的品质与质量,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挑战。

四、向虚假的繁华课堂说“不”,保证真实而有效的课堂参与

时下不少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甚或有矫揉造作的成分。而教师根据“剧本”中剧情的发展需要,设计几个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作为“点缀”则更成为学生课堂参与的普遍现象。这种所谓课堂参与,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嫌,是教师不自觉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异化。表面看学生是台上主角,其实只不过是教师(编剧、导演)操纵的提线“木偶人”。这种参与是与主体性原则背道而驰的。实际上也是一种课堂泡沫化现象。有一次我去某所中学听初一思想品德的公开课,怎么听怎么像表演课。因为是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全班才三十来人,原以为是挑了一个班的精英,最后下课一问学生我吓了一大跳,原来全班30来人还是从几个班里挑选出来的精英分子,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心中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借用温州市文成县教育局郑明义老师的一句话:“如果一个教学模式只能在10℅的所谓优秀学校可以推广,只能在10℅所谓优秀学生中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只能由10℅的所谓教学能手来实施,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即使有很高的方向性,但它的价值也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还有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参与还停留在“唱一唱、跳一跳”和“又活又动”等表面层次上,不少课堂里的表演项目“使学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就心理学而言,在层次上只是暂时性情绪体现而不是真正的情感体验,往往是“一笑而过”,笑过之后什么也没留下,表面上学生是积极参与了,但其实这也是一种虚假的繁华,需要我们在新课堂上认真地去解决。

课堂是教学互动的重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学生的参与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成效性。同时实施课堂参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而提高课堂参与品质也就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型武器,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桥梁。本文提到的几点则权作抛砖引玉吧。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樵北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教好语文
更新观念促进美术教学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对策与研究
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拂花拨雾踏青苔 数学课堂春风来
师德建设之我见
谈如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培养兴趣,激活语文课堂
谈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