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读江口

2009-07-18张昌祝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江口武陵吊脚楼

张 敏 张昌祝

在《中国地图》上,沅水和湘黔铁路交汇的地方,就是千年古镇江口,明时设江口驿,清乾隆时设江口乡。顾炎武《肇域志》称之为“据楚上游,当贵、梁、益之孔道,外扼永、保诸溪洞咽喉,内为武陵、荆襄障蔽……为西南要害固塞之地”。民国初,这里就成了“上赴洪江,下达辰、常,水陆交通,万货丛聚”的重要集市。就是山西人也到这里弄了个山西会馆,做起了桐油、木材、柑橘、蔗糖、丝绢的生意。

1961年起,设江口区,辖思蒙、小江口、江口、水湾“三乡一镇”。这里盛产黄金、煤炭、石灰石和茶油、辣椒、朱红桔。因思蒙石头之奇、鬼葬山石头之峻、石灰石之多,二十一世纪,江口人做起了石头梦想,先是将思蒙认定为新“潇湘八景”,再就是在江口建起了省级“化工建材工业园”。

湘维PVA的生态、犁头咀吊脚楼的多情、鬼葬山悬棺的神秘、飞水洞钟乳石的奇特、屈子峡离骚湾的清幽、烟雨丹霞山水相依的柔软、船工号子的粗犷、土家情歌的豪爽……写成了江口这一本深邃幽远的书。

考古发现:水湾、江口有大量的春秋战国墓葬。在战国墓中出土的一种叫“铜环权”的铜砝码,是用来称当时楚国的一种叫“郢爰”的钱的,这钱是纯金铸成的,扁平的方块,买东西时就用刀割开来,然后用一种叫“铜环权”的秤称,可见这个“权”是精密的。

屈原是从犁头咀到思蒙去的。这犁头咀东北是沅水,西南是溆水,二公里长,宽度从800米缩到80米,尖尖的。这尖尖上就有了屈原庙。东边是一条长长的滩,沅水湍急,再往上走,就更艰难了。西边的溆水可是平静贤淑的。那年王昌龄远谪龙标时,皇甫五到溆浦上任,两人在这里住了一宿。看到皇甫面对溆水,吟诵屈原的“入溆浦余值佃兮,迷不知吾所如”,王昌龄竟是一脸的迷惘,于是就写下了“溆浦潭阳隔楚山,离尊不用起愁颜。明祠灵响期昭应,天泽俱从此路还”。“七绝圣手”真是菩萨心肠啊,其实他自己又哪里知道什么时候“明祠灵响”?也只不过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罢了。

这是唐代的故事了,今天我们已不知道他们是在船上望月,还是在吊脚楼上看星。但王阳明先生的《泊溆浦江口》说这里已有了驿楼。“溆浦江边泊,云中见驿楼。滩声回树远,崖影落江流。柳发新年绿,人归隔岁舟。穷途时极日,天北暮云愁”。这首是他从贵州回来时写的。这位“知行合一”的“心学”大师“景愁”也是合一的。

犁头咀现存的吊脚楼是沅水流域最完整的了。每栋楼的下面都有一条青石板路伸向沅水的激动和溆水的温柔。当年那青楼女子晾在栏杆上的红兜兜兜进了排工和船工的多少情爱,沈从文先生的笔筒子里就装了多少凄婉。

逢到赶集的初一初六,48个大大小小的码头,停靠着500多条大大小小的商船,让洪江、常德的贩子拥挤了青石板的街市,那吱呀吱呀叫个不停的就是饮食店的门。只有山西人会做生意,在这里把桐油和丝绢弄到上海和广州,换了洋人的欧元。

如今,新建的市场已搬离了河边,在公路两边树起了高高大大的洋房子,摩肩接踵的车子鸣叫着城镇的繁华。被保护起来的犁头咀,只有那屈原庙和马援庙在祭奠着往日的故事。在犁头咀的荒草之间,传说着这里还有个白龙庙。说是那年乾隆访江南,在溆水口外恰遇狂风,樯倾楫摧,落人沅江,得白龙搭救,才得幸免。于是乾隆皇帝为了感谢这个白龙,专门拔银修建了这个庙,并御书了庙名。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龙舟。

龙舟就是纪念屈原的。《湖南通志》记载:“龙舟竞渡最早始于武陵”。溆浦在公元前202年就是武陵郡的郡治所在地,屈原在溆浦居住了八九年,写了《涉江》等的千古名篇。因此《湖南通志》说龙舟的发祥地就是溆浦,那是有依据的。

猜你喜欢

江口武陵吊脚楼
Stilted houses in harmony with nature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吊脚楼
山城吊脚楼
张献忠“江口沉银”考古又有新发现
茶山道上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
武陵酒
武陵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研究
武陵晨曦
吊脚楼“直木匠”
江口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