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吊脚楼“直木匠”

2015-06-15陈丽萍付光禄

中华手工 2015年6期
关键词:砖混吊脚楼石柱

陈丽萍 付光禄

俗话说:“弯木头”害怕“直木匠”。说的是再弯曲难看的木头也害怕手艺高超的木匠,冉隆海,就这样一个“直木匠”,他建造吊脚楼是一绝。

2013年年底,对于这个54岁的土家汉子来说十分难忘。他造了一幢土家吊脚楼模型,参加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举办的“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这在重庆,还是头一回。

在冉隆海家,我们得以见到这栋吊脚楼,三层全木质结构,分正房和左右厢房,当地人称“撮箕口”。走廊、护梯、门窗一应俱全,木窗上还做了雕花,是万字格。“这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做的,主体建构没有用一根钢筋、一颗铁钉或水泥,全是穿斗式建筑,木料均以榫卯相连。”这一米多高、两米多长的模型,冉隆海带着3个木工,整整做了3个月才完成。

仔细看,吊脚楼顶瓦片只有拇指大,全是木头做的。“差不多有6000片。”他说,“以前土家吊脚楼,穷苦人家的屋顶大多用杉皮、茅草,有钱人家才盖瓦。”

冉隆海的木匠“工龄”已有41年,从他的那双手能看出大概——满是老茧和伤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木匠都会修吊脚楼,那时家家户户都住,加上维护,我们完全不愁‘活路’(活计)。”说起昔日风光,他双眼发亮。后来居住方式慢慢变成砖混楼房。

“我也知道砖混房比吊脚楼成本低,还便利,可就是放不下。”如今在石柱民间能见到的吊脚楼,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垮塌。从前1000多位做吊脚楼的木匠,如今只剩22人。“很多工序都是靠机器做,手工部分极少,也不像过去那样注重地理位置和‘院落’的土家文化了。”冉隆海无不担忧,“土家吊脚楼是我们土家人智慧的结晶,失传就太可惜了!”

让人欣慰的是,石柱已建立了艺人档案和传承基地,详细记载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流程,并组织观摩培训和举办技艺比赛来传承。也许,再过几年,吊脚楼的风气又吹回来了,谁知道呢。

猜你喜欢

砖混吊脚楼石柱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蘑菇石柱
砖混结构墙体质量初谈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基于建筑物中砖扶壁柱法加固及砖混结构房屋裂缝应用研究
砖混改框架的托换方案及变形研究
欢迎抢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