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水之变

2009-07-18

中华民居·学术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摩梭摩梭人女儿国

李 伟

1997年,泸沽湖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精品旅游线”之一,蜂拥而至的人们在这里寻找他们的梦想;21世纪初,杨二车娜姆出版了《走出女儿国——一个摩梭女孩的闯荡经历和情爱故事》自传体小说,更使世界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泸沽湖旅游就这样风风火火地开始了。落水村是一个有73个家屋的摩梭村落,也是云南省沪沽湖景区的核心开发区。那么,多年来,旅游给落水村带来了什么?

富裕了的摩梭人力撑传统

落水村是一个有73个家屋的摩梭村落,是云南省沪沽湖景区的核心开发区,分上下两个部分,上村靠山而建,下村傍湖而居。1992年,国务院批准泸沽湖为对外开放的旅游区之后,落水下村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专业村。这里几乎家家都有自己的湖滨家庭旅馆,还开办了摩梭博物馆。

阿瓦·达史拉姆是落水下村“摩梭饭店”的主人。全家三代12口,居住在改造过的摩梭庭院里。旅游产业使这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其一,生活的外观发生了明显变化。饮食的卫生与标准化是为了满足游客及旅行社的要求,民族服装作为一个旅游亮点必须符合村里的明确规定,家庭旅馆则有了建筑风格与布局的适应性变化,如美观、整洁等,所用器具及一些设施都是为了接待游客而采用了大众化物品。其二,不再是松散的行为节奏。为了配合旅游服务,整个家屋的作息也随之做出调整,并最终脱离原来的生活轨迹,而与来自现代都市的游客保持一致。其三,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开始时游客较少,主人热情而不愿收钱:采苹果、杀鸡,打酥油茶、端猪膘肉送给游客,但大规模游客来临后,他们很快发现,不可能老送苹果,也不可能每天杀鸡,遂按外面的规矩开始收钱。

短短几年,阿瓦·达史拉姆家不仅投资成本大体收回,还添置了两辆面包车和电视、VCD、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思想观念也在旅游经营中呈现出“现代”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在落水村几乎都立即转化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投资,如家屋的翻新建造、经堂的豪华装饰等。在当地摩梭人的观念里,家屋的声誉和宗教信仰的力量远远重于经济利益和生活享受。因此,经济状况一旦改善,摩梭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精力和金钱投在家屋上。近几年,落水村的房屋早已突破二层楼的传统样式,三层、四层的建筑拔地而起,高大而结构复杂的楼房成为各家屋相互竞争和炫耀的资本。同时,摩梭人信仰藏传佛教,有条件的家屋都会设置正式的经堂,有无经堂以及经堂的豪华程度是摩梭家屋实力的另一象征。精美的彩绘、细致的木雕、贴金的佛像以及盛净水的铜碗数量都传达出这样的信息。

由此可见,产业的替代使落水村物质生活改善,思想状态转变,并逐渐有了现代化色彩;而富裕了的摩梭人又有力地支撑着传统,恪守着传统的信念,回望着传统的习惯。变化是明显的,但变化之外呢?旅游给传统文化带来了什么

“神秘女儿国”作为泸沽湖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在商业运作层面是成功的,它极大地诱导了人们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时的决策。然而,正因为如此,人们在现实的旅游过程中就有了莫名的失望。人们满怀激情奔着“女儿国”和“走婚”而来,而现实的划船、骑马、锅庄舞等一般化的旅游项目与其品牌形象关联不大,游客既看不到女儿国的内容,更不可能有走婚的体验,所以多少有些扫兴而归。

在湖畔某茶室的留言簿上,便有许多游客写下走进泸沽湖的感受:

“一路车行到达女儿国,见到非常商业化的摩梭,非常痛心,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里,难道就容纳不了这小小的一方乐土,文明人真是破坏环境的高手。”(广东老陈)

“踏进泸沽湖,走进女儿国,但是却感受不到那份神秘。湖水依旧,青山依然,古老纯朴的摩梭人却不知在何方?在我眼前的是精明中略带狡诈的商人,现代的气息已经融进这片净土,于是,失落之感油然而生。”(马非如)

“我们4个是来自滇池湖畔的女孩,抱着无限的憧憬,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地方——泸沽湖。这是十分美丽的地方,美中不足是原始味太淡,商业味太浓,××饭店的待人接客方式让我们无法感受摩梭人民热情、好客的民风。这次泸沽湖之行让我们感到失望,也很伤心。”(4个带着遗憾离开的女孩)

表面上看这是对旅游商业化的抱怨,但实际反映了旅游地品牌形象与旅游产品不相匹配的矛盾。

仔细分析起来,游客的抱怨有些偏颇,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应更多检视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但更多问题出现在媒体的不负责任和旅游地管理部门决策的失误上。事实上,摩梭的家庭与婚姻形态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出现了多种形态的变化。这种变化本身与旅游或许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作为一种旅游应用,则需要考虑其变化的可能表现及载体形式,因为这关系到旅游地的声誉及可持续发展。旅游所造成的伤害不在于传统文化本身,而在于对传统文化的再利用方式。

保护对开发,一个哭笑不得的现实

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新的需要又会产生,就会有新的文化出现。少数民族文化都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对其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沉淀,是适应其特殊生存环境的知识总结。在现代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它们在悄然退出现实的舞台。然而,旅游的出现使一些传统的聚落彰显出特有的文化价值,传统有了新的生存意义。

泸沽湖落水村的旅游发展历程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传统的摩梭群落在努力与现代社会接轨,适应新的社会需要。他们自发地利用传统文化,推销自我的同时,又自觉地以传统文化为荣,保持并张扬着自身文化。当我们看到景区内商铺林立,商业气息浓重的时候,哀其传统的衰落;当我们看到摩梭家屋的和谐,经堂装修的精美,走婚习俗依旧时,又会叹其传统的顽强。旅游所催生的文化变迁,真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

然而作为变迁的主体,摩梭人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变迁,而是在变迁中不断创造着自身的文化:在传统体系中接受现代文化的元素,在现代文化中保持着传统的风格,使现实文化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新的文化传统也由此产生。落水村对旅游的参与方式与分配形式就说明了这一点。

上世纪90年代旅游开发之初,旅游接待以家屋为单位自由产生。由于没有相应制度,家屋间为争夺游客而出现剧烈的矛盾冲突,急需一套管理体制以避免无序的竞争和恢复本民族家屋间的和谐。于是,他们创造了一整套规章制度,使现代产业公共资源的划分与传统家屋利益巧妙结合,出现了极具摩梭特色的旅游村落管理体制。首先,将牵马、划船、歌舞晚会这些从前的家屋行为上升为落水村的集体行为:全村以家屋为单位参与旅游接待,将全村73个家屋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负责划船和歌舞篝火晚会,另一组则负责牵马,这两组的活动每星期调换一次;每天活动的收入将于第二天在该组各家屋之间平分。其次,用家屋的力量推行这套体制。因家屋间竞争能力各有差异,会有个别家屋因为不理解而产生对抗行为。而这种旅游体制的建立实际是为了保持家屋的和谐,也极大地保障了各个家屋的利益,所以受到大多家屋的拥护。因此,大部分家屋联合起来,强制执行这套村规民约。随着这种管理体制的推行,家屋间的纠纷大大减少,不仅旅游接待井然有序,落水村也恢复了往日的和谐。

商业化或者简称为旅游效应带给这个摩梭村落的变化显而易见,生活更好了,条件更优越了。那么这些变化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商业化带动下的那些传统与文明的魅力还能保留多久?答案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因为,这是个两难的话题。

猜你喜欢

摩梭摩梭人女儿国
Mosuo on the move
俄罗斯是“女儿国”吗?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浅论摩梭族群姻观的演变
情歌对唱
摩梭人的婚俗制度中的伦理思想
『女儿国』之旅
谁在异化摩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