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主导的四川民居重建模式
2009-07-18安领弟
安领弟
房屋造价总额不超过每平方米600元人民币,村民自己出工不超过每平米500元人民币……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度,公益组织与村民、村委会、专家共同探索出来的乐和家园模式,为灾后民居重建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工程外包、也有别于非专业单干的可行之路。而这个模式的发起人就是廖晓义。
2009年2月初,在“5·12”四川汶川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彭州通济镇大坪山,民间自建的70户民居住宅进入墙体维护结构,同时,手工作坊及农人会馆、博爱诊所两座公共建筑项目也全面开工……这意味着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的建设已经进入第二个阶段。
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是在中国红十字会的资助下,由公益组织北京地球村、当地村民、村委会以及相关专家共同努力探索的有示范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乐和家同模式。这个模式的规划、实施为灾后民居重建提供了一条有别于工程外包、也有别于非专业单干的可行之路。
2008年12月5日,本项目荣获由民政部颁发的2008年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项目负责人廖晓义作为获奖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
廖晓义的重建家园计划
大坪村村民世代居住在一座海拔1600米的大山中。“5·12”四川汶川地震使大坪村遭受重大创伤,大量的公路、桥梁被破坏,通讯中断,房屋倒塌,村民生活、生产资料被毁。2008年7月8日,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和她的团队首次来到大坪村进行灾后考察。廖晓义认为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应该为灾区做一件实事。一个念头在脑子里闪现出来——把民间力量集中起来,自建住宅,探索一条灾区民居的新建设模式。
廖晓义开始行动了。
7月17日,她请来了我国著名生态民居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和他的建筑师志愿者团队考察大坪山;7月19日,在廖晓义建议下,生产自救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民间组织——大坪山生态协会成立;8月4日,四川地质勘查队专家对大坪山地质结构进行评估;8月6日,廖晓义、专家组与当地村民一起设计的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被批准。项目涵盖了大坪村10组和11组两个自然村共43户124人。这一天,在彭州市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大坪山生态协会也得到批准。村委会,生态协会和北京地球村组成了一个富于理想精神和办事效率的联席会和联合办公室,来推进红十字乐和家园的实施。
廖晓义说,她希望乐和家园的民居建设能够形成一个生态文明系统,她和专家、村民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勾勒出这个系统的六个具体方面:乐和人居一建造乡村生态民居;乐和生计一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乐和伦理一修复乡村精神家园;乐和治理一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乐和养生一建立乡村保健诊所;乐和环保一实施乡村环境管理。
9月3日这一天,对于廖晓义和村民来说,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这一天万里无云,阳光明媚,参与乐和家园项目建设的人们开始实地为第一间样板房选址……9月9日,又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重建家园计划——红十字乐和家园项目正式开工。
深夜中,那鲜红手印的意义
很多人问廖晓义,为什么选择大坪山的两个最边缘的、道路都成问题的自然村做试点?廖晓义回答,因为大坪村不是一个“空巢乡村”,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她相信只要乡村建设的有生力量还在,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她更愿意看到村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自己的家。
乐和家园项目的第一件事当然是盖房子。
回忆起盖房了的过程,廖晓义感动万分。首先,中国生态民居首席专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加平教授、昆明冶金设计院周伟老师和西南交通大学的董靓先生以及他们的建筑师队伍,自带干粮做义工,一次次徒步爬山实地考察征询村民意见,设计民居图纸。有了图纸之后,廖晓义被难住了:怎么把建筑师的图纸变成房了,怎么备料,怎么运输,怎么搭建?
8月7日下午,在抗震棚的小木屋里,廖晓义和大坪山生态协会的理事们讨论如何建房。廖晓义想,有没有一种可能,依靠集体的力量,把政府补助的钱与红基会补助的钱合到一起,把钱和人力凑到一起集中建房?她试着把这个想法提了出来,没想到在场所有的人都说:好哇!令廖晓义没有想到的是,接着,又解决了这样两个问题:多出来的宅基地按入股的方式建立旅游合作社;为解决人畜分居的问题建立集体养殖场。
当晚生态协会做主给两个自然村43户的代表讨论了这种集体建房和集体经济的方案,没想到大家~致认同,并用村民最原始的方式进行了承诺:按手印。
廖晓义说,她永远忘不了深夜中的那些鲜红手印。
“集体”的力量决定怎么建房
2008年1只27日,落成的爆竹声中,红十字乐和家园的牌子被挂在了第一间样板房的木柱上面,村民自建房终于看见了令人激动的果实。
面对样板房,廖晓义更为深切地感到了集体这两个字的分量。在建设房子的过程中,没有一项程序不是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完成的。
建多大的房子?这是村民个人自主协商确定的:人均35平方米,多的宅基地留下来,以股份的方式,搞旅游合作社,这就有了产业。还有的宅基地可以做养殖场,解决人畜分居的问题,这样,在保证自己的个体情况下,还有集体份额的共同体。接下来就要选户型,政府补贴一点,红基会补贴一点,不足的部分农户自己贴。有的人想做楼层,就多出钱。还有一户农家是村里最穷的,6个人选一个4个人的户型,觉得够住了,多的宅基地留下来做院子,算下来基本不再自己贴钱。
以什么空间形式住在一起?村民们接受了这样的建议:在原址重建的基本定位基础上,选择聚落式。由原来的完全分散的零星的居住变成五个“堆”,分别用木火土金水的五行来命名。每一个堆原来有宅基地的地方不动,其他的户的就插到里面来,原来有地基的要和新做地基的在成本上拉平,这就是互助。一位让出那栋没有倒塌的老房子的村民的新居,就建在他的老房子旁边,他的老房子将作为村里的生态民居展览馆,一个画家画了三十年的老房子,这些画将在生态民居的展览馆里面挂起来,展览馆和后面的乡村地震博物馆紧紧相连。“留下老房子,守住心房子”,这位村民可以现身说法当导游。
怎么让43户人家每一户都成为建房的主体?廖晓义通过激励村民建好自己的房子,荣获“乡土工程师”称号的方法,增强村民的自信心。并组织资深的专业设计师给未来的乡土工程师们上建筑课,讲解生态民居的设计和施工。并确定了评估体系,把建筑质量、户型选择、自主程度、公益参与等作为评估指标,通过自我评估、专家评估和无记名的村民评估相结合,选出优秀的乡土工程师,给予一定的嘉奖,让他们成为乐和家园生态民居的骨干力量,并成为未来可持续的乡建学堂的老师。
什么东西更值钱?
通过这次民间自建房,使村民意识到了环保和生态的概念。
样板房整个的建材、通风、照度等等都是环保的,并且属于节约型房子。首先,穿透式的结构是传统的,但是增加了铁架加固以抗震,同时克服了以前的老房子光线不好以及空气对流不畅的问题。墙体用竹胶板和胶合板中间夹上五厘米厚的泡沫板做了保温层,好像给房子穿上一件保暖的棉衣,让每年烤火期能够减少至少20天。此外,乐和家园项目对于节材、节地、节约型的户型给与优先和鼓励。
通过这次村民自建住宅,村民们还建立了“乡村自豪”的理念:村民意识到自己的富有不只是钱,这里的自然环境、人文心灵、邻里和睦也是值钱的,自己的住宅是让城里人羡慕的民居。
以前村民们意识不到传统川西民居的意义,许多人拆掉老房子,建了许多被刻薄的建筑师们称为“大厕所”的瓷砖楼。这次倒塌和危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这样的瓷砖房。而传统老房子基本上经过维修加固就可以居住。这次灾后重建,大多数村民重新认识祖祖辈辈的建筑遗产的意义,再加上一些现代环保科技的结合,建起传统和现代相融合的生态民居。在这个基础上,村民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开始强化,进而对于未来的城乡统筹具有很大的意义。
后续报道
截至发稿时记者得知,乐和家园项目推进半年,模式基本成形。该模式得到彭州市政府的特别重视和大力度的具体支持。也得到红十字基金会有关领导的赞扬,认为该项目“不仅仅对四川灾区重建具有标杆意义,而且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前瞻意义”,因此在认可乐和家园项目一期的基础上又特批了二期,由此也说明项目本身具备了可复制和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