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等对话”焕发课堂生命

2009-07-17黄冰瑾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教案笔者

纵观目前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地方:第一,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初中的“差生部落”,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态度不端正,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目前学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句、段、篇章知识、语法、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掌握得不够好,不善于谋篇布局,不善于运用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 、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提高。第二,面对这样的学生,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经历了长期“启而不发”的尬尴后,甘脆唱起了独角戏,一厢情愿地把自己摆在了“传业、授道、解惑”的权威位置上,对学生滔滔不绝讲个不停,把篇、章、句、语、修、逻等知识嚼碎,详尽而系统地“喂”给学生。这种恶性循环使语文教学在有意无意之中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阻滞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发展。久而久之,语文课失去了吸引力,也不合学生的胃口。

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提醒我们,该改变一下教学策略了,但从何做起呢?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给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丰富而鲜活的内涵。

所谓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全身心投入的相互交谈。语文课堂中的“对话”,则是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师生凭借教材,均以主体的身份参与交谈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还是学生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灵、情感的对话交流。而“平等对话”则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交融,相互信赖氛围下的启迪。因此,如果我们能构建这种“平等对话”的中职语文新课堂,必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从心底里悦纳语文。

既然如此,怎样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构建“平等对话”课堂的探索是:

一、教师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威严的面容出现在学生面前,不苟言笑,站在讲台前,其身份是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学生呢,来到学校坐在教室里,要么缺乏自信,不敢随便发言;要么浑浑噩噩,把课堂当作梦乡,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后现代主义教育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并提出一个新概念“作为学生的教师”。美国后现代主义教育代表人物多尔认为,“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这就要求教师应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教师要以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争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开展争论。

比如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时,并没有按常规一开始就介绍孔子其人及其思想特征,而是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之后,问学生:“你喜欢怎样的老师?”“你喜欢孔子当你的老师吗?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迅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学生又能带着第二个问题主动地走进文本去解读文本,他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文本中读出孔子是个怎样的老师,这样,可以说,就把文本交给学生自己去品味了,而笔者只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几个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以及整合学生的意见作一个总结发言。

所以,笔者认为,课堂的主体和重心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应是睿智的导航人和平等的合作者。不然,任凭教师对文本理解得如何精辟深刻,学生如果作壁上观,那也是徒劳。

二、营造和谐的“平等对话”的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对话的首要条件。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特别是教师要有足够耐心善待和宽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形成健康的人格。

而在平等对话的课堂中,教师在教《雨霖铃·寒蝉凄切》一词,讲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时,下面一位学生大声插了一句:

“眼泪哗啦啦地流下来。”

其他学生哄堂大笑,笔者也笑着问:“你们笑什么?”

学生们都愣了一下,马上有学生回应:“怎么会是哗啦啦地流呀?”

其他学生又笑。

笔者立刻又问:“那怎么流呢?”

生:“泪珠一滴滴滚下来。”

师:“你怎么知道?”

生:(多个齐喊)“相看泪眼——”

生:“不对不对,应该没有眼泪,他只写到‘泪眼,没有说‘眼泪,后面又写‘无语凝噎,说是他拼命地忍住哭,以致于说不出话来。”

师:“为什么你认为两人是‘拼命忍住哭?”

生:“不想使对方难过。”

生:“这样更能体现出两个人分别时的深情蜜意。”

生:“还有痛苦。”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笔者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一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又适时地把学生话题拉回到教学内容上,学生的讨论踊跃而热烈,课堂气氛和谐而轻松,并水到渠成地使学生理解了词所蕴含的情感。笔者从学生跃跃欲试的表情中看到了生机,感受到了他们作为课堂主人的快乐。著名作家王蒙说:“读书是一种训练,也是一种发现。”“平等对话”给学生的“发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况且,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三、把教案变成真实生动的课堂

刘吉英老师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并不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实践中教师如何面对学生去灵活运用。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对着预设的教案按图索骥,刻板僵化地实施教学”,否则,课堂还是教师的课堂,“平等对话”就成了一句空话。

“教案是预设,不是生成,是思路,不是课堂。”把教案变成课堂,就是指教师要根据学情操作教案,教师不能垄断文本解读,用自己的理解剥夺学生的解读,应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去考虑教学方案,而不是只考虑教师如何展示自己的理解。而现实中,有的语文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对文本理解透彻,教案内容预设非常充实,这固然是好事,但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注重展示自我而陷入了独白的窘境;也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显示课堂教学内容的厚度、深度,喜欢在课堂上送给学生“几句话”,几句意味深长的话,这些话也确实蕴含深刻,但学生没有感悟,就成了脱离了文本的展览品。

再简单的教案,优秀的教师也能上得丰富;再丰富的教案,我们也不一定就能上得精彩,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愿意主动地把教案变成真实生动的课堂。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让教学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不是带着事先设计好的圈套让学生表演,而真正把自己当做学生,和他们一起平等地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例如笔者教《林黛玉进贾府》时,关于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请学生围绕她出场时的这段肖像、语言和行动描写展开讨论:在这段描写中,你觉得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围绕问题相互质疑,共同解答,笔者欣赏着他们的对话活动,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有时也给予必要的启发、指点。下面是一小段关于王熙凤的对话实录:

生1:为什么把王熙凤中做凤辣子?

生2:因为她泼辣。

师:还有吗?

生3:漂亮。

师:从哪里看出来?

生4: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学生笑)

师:“风骚”是什么意思?

生5:体态风流。

师:哦,看来是褒义词,同学们刚才笑得不对吧。

(学生领会地笑)

生6:“三角眼”还漂亮?

生7:也叫丹凤眼。

生8:她很富有,从服饰上体现出来。

生9: “粉面含春威不露” ,说明她很厉害。

师:有人说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学生有的笑,有的惊叹)

生10:她对林黛玉还比较好,比较关心,“携黛玉的手”,问这问那。

师:会不会别有用心?

生11:因为贾母喜欢林黛玉,所以她也要表现出喜欢的样子。

生12:可是她喜欢林黛玉也是有可能的,黛玉身世凄凉,她同情流泪也是人之常情吗。

师:嗯,有道理,人的性格大多是多面的,复杂的。

生13:对对对,我还觉得她很能干。你看贾府里不管什么事都可以找她解决。

师:如果王熙凤生在现代,绝对是个女强人。

(学生笑)

……

学生的感受可能是肤浅的,但却是他们自己对文本的真正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充分地展开对话交流,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不再以一个“标准答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可见,上好一节课很不容易,其中一定要重视学情,以教案为纲,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学习,把教案变成真实生动的课堂,实现“教”与“学”的平等对话才能真正水到渠成。

新标准、新教材要求我们用新的理念去诠释语文教学。在新的背景下,我们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伙伴,成为学生的沟通对象,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构建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正改变原有僵化的面貌,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机活力,才能让学生学习语文成为一种享受,一种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

[2]史绍典.“对话”细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8-9).

[3]于漪.语文教学切莫边缘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1).

(黄冰瑾 浙江省玉环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17600)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教案笔者
老师,别走……
《立定跳远》教案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