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赋欲丽”和语文趣尚

2009-07-17孙庆卿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百谷诗赋草木

当前,语文教学不仅表现在对语言现象的讨论越来越丰富,有一个从少到多的发展态势,对新语文现象的讨论愈益具体细致,而且表现在对语言趣尚、本质的认识、把握和理解愈来愈深入了,文学观念的理论色彩浓郁了,理论水平提高了,更接近人文的本质了。因此,“诗赋欲丽”成为今天很多语文批评者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准确理解“诗赋欲丽”的内涵,首先必须对“丽”涵义的演变予以考察。

从字的本义看,《说文解字》曰:“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也。”[1]意为结伴而行。由此而生出东西成对或两马并驾。《周礼·夏官·校人》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2]就是骈俪文的形式。实际上,“丽”不仅徒具装点、附丽的形式之美,而且还具有内容上的附着、交会与融通。《周易·离卦》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礼记·祭义》云:“祭之日,君牵牲,穆答君,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3]百谷草木丽于土,百谷草木赋予了大地以生命感,百谷草木本身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大地的营养生长不息,故百谷草木与大地之间有一种内在的交流、滋养的生命力或称之曰生命之流;把牲丽于碑,代表了祭祀者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丽”这本身所蕴含的内容与形式统一之美的特质,在战国后期的辞赋中亦有较充分的体现。如宋玉《招魂》中有云:“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4]又《登徒子好色赋》云:“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5]首句中“丽”意为“华丽”,指服饰打扮华丽而不怪异;后句中“丽”意为“美丽”“好”,指宋玉体貌娴静美丽。不管是“华丽”之“丽”,还是“美丽”之“丽”,在其“丽”之外表下,都有“丽”的情感特质。

语文教学正是基于对语言与思想、内容与形式彼此相联、相互渗透的关系已经有了比较初步的认识与理解:

1.语言与情志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

正是建立在古人、现代人对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关系的理论基础上,我们认为“诗赋欲丽”之“丽”主要指语言本身有其独特的情感内容。鲁迅就支持孩子看连环画和故事书。我们都会记得,小时候每当做完作业或晚饭过后,都会拿出一本书读,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小小书本,精彩故事,仿若心灵世界中灿烂的阳光、缤纷的细雨、绚丽的彩虹,牵引着我们的思绪,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当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完全靠自己去买,还没有能力。同学间如果谁有了新的故事书,总会成为炫耀的资本,而一旦展露,总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争相借读者。

所谓“饱含着情感的直接的、具体的、生动的、突发的乃至非理性冲动的特征,又饱含着经过抽象的、高级的、凝冻的、沉积着丰富理性思考的内涵”莫过于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的阅读。书中精美的插图、跌宕起伏的情节,以至每个人物具体、细微的动作描写,至今都耳熟能详。随着阅读量的增大,视野也开阔了。茅盾、朱自清、沈从文、鲁迅、冰心等人的作品与名字相继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对他们散文与诗歌学生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传统语文教育是极其重视字词句的“斟酌、推敲、鉴赏”的,然而现在的语文课上,很多时候却脱离了“言语”“文本”,在翻花样上下功夫,失去了语文味。因此紧紧扣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讨论,辨析,体悟,是语文学科的生命所在,是增强效果的实在方法。

2.语言形式与语用之间具有一致性

汉赋创作追求“丽”是作家的共同目标,但要有个度或法则,那就是辞赋所表达的事理——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纲常。如果以此事理作为辞赋创作的普遍法度,即使丽,也是“丽以则”,即以表达儒家所要求的事理基础上的“丽”,就是“丽以则”,反之就是“丽以淫”。

以郭成山阳关随笔《喝茶》行文过程来说,开始就是喝茶的语言学习和自己对喝茶语用的没有建立一致性,“我的喝茶,粗略估来,大约已有十几年光景。虽说喝了这许多年茶,可对于茶道,却总是不能得,所以,再好的茶,于我,也若‘高沫、‘香片一般,总也喝不出‘风雅二字来。好在,我不是文人雅士,尽管迷惑,却也不曾在心底里生出过丝毫的烦恼。”这个现象,同样出现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写妙玉使旧年蠲的雨水,烹了洞庭湖的“老君眉”,捧与贾母吃。贾母只吃得半盏,便递与刘姥姥,刘姥姥只一口,便尽了。

作为“茶”——琴棋书画诗酒茶,是文人墨客的七件雅事,而且彼此之间密不可分。白居易的“食罢一觉醒,起来两盅茶”就很好达到了雅俗一致。至于以茶涤心、独善其身、清高自好、心灵复归、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等高尚的情操,即便喝到胀死,也是万万喝不出的,更别指望着“我”从茶里喝出些类似“人生如茶、茶如人生”的感悟来。百姓喝茶,只是需要,仅此而已。

在实际语用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是老百姓开门的头等大事。米能充饥,茶能解渴。对“我”来说,茶就是食物,是生活的必需品。茶虽苦,却能醒脑提神,能散郁气,能驱睡意,能逸养身体,能使身心放松舒坦。因此,“我”时常想,茶的精神,或许就是奉献了。而这,怕是茶所能给予“我”的全部了。所以,每天一杯茶,早已成了“我”的最爱。

“茶”的命题和写作告诉我们,语言与语用建立在“丽”的形式与内涵的一致性上、内在性,讲究语言的生动性,毛泽东历来反对“味同嚼蜡”“板起脸来”的教条,语言应当力求生动形象、直观通俗、具有幽默感。要善于深入浅出,用浅显的语言阐述深奥的道理;要善于用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将理论原则与实际实践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将传统“丽”的语用研究放在当今语言与认知研究的大背景之下,分析传统的语用话题与人的心智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解放思想、解放嘴巴、解放手脚,融会古今,弘扬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丛书集成编委会.周礼总义[A].丛书集成续编第八册[C].上海:上海书店,1994.

[3]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5]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1988.

(孙庆卿 宁波市十五中学315000)

猜你喜欢

百谷诗赋草木
草木深
谷雨
万物清明 雨生百谷
“雨生百谷”小魔术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草木的控诉
游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