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人格·自由思想

2009-07-17汪利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6期
关键词:笔者文章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对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现象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可见,学生主体意识的加强十分必要,在阅读实践中学生应当养成分析思辨的习惯,并在对文本进行不间断的情感体认中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现实与理想难免是有一定差距的。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普遍缺少的是自由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辨的能力。

俗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语文教材中难免会有难以勾起学生阅读欲的文章,其中的甚者是所谓的“主旋律”文章,简言之,就是彰显爱国情结的文章。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一专题都是这一类的文章。以往处理这类重要考试极少涉足的文章的方式通常有两种:或囫囵吞枣,或略去不谈。但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取向将更加单调,同时他们也会质疑教材的选文质量和教师的执教能力。因此,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方式或许会让我们得不偿失。如何将浅显的文章讲出深度,这是我们应当尝试的。

现在的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快餐式的,拿到一篇文章之后,他们很少会做独立的深入的思考。以《祖国山川颂》为例,这样的一篇文章,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报以太大的热情。笔者在执教这篇文章时,就刻意打破学生的既定思维,让他们从中感受到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故意卖了个关子,让学生初读课文畅谈感受,并进行民意调查。结果如笔者所料,多数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写得相当一般。后来经笔者提示,学生作再次阅读,才逐步得出思考的成果:我们必须把文章放在它诞生的时空之中加以解读,才能领悟到它的价值。这正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要求的也是孟子所倡导的“知人论世”精神。

在阅读时,我们不能把作品的思想价值和文学成就割裂开来。在阅读《祖国山川颂》时,学生普遍忽视了它的思想价值,甚至连它的文学成就都没有注意到。当然,随着课堂阅读的逐渐深入,学生不但找到了诸如“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以及“流水一去是决不回来了,但有时也会化作一两片羽云瞭望故乡。”这样文学意蕴极为浓郁的语句,也让我们聆听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代的声音。

这就提醒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做多维度的阅读,在提高文学素养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此外,学生往往没有带笔阅读的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样的阅读方式经常导致他们或者无视一些重要信息,或者忽略“美丽的风景”。如《祖国山川颂》的注解中就隐藏着解读文章的钥匙——“1980年”,没有看到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也就无法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

记得杭州一家电视台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大体讲的是一些外国友人到杭州一家幼儿园参观,时值圣诞,于是他们请那些小朋友画圣诞树,结果出人意料,不管墙上是否有圣诞树的范本,小朋友笔下的圣诞树都大同小异。这件事情耐人寻味,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印刷厂,批量生产一些思想匮乏的复制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角度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对作品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以《长江三峡》为例,这是一篇基本没有理解难度的文章,学生除了浏览三峡风光之外,通常不会再做过多的思考。教学过程如果到此为止,学生的思维训练根本无从谈起。本文的创作初衷和主旨毋庸多言,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如果学生看到“长江三峡”不会自然地想起些什么,作为教师,我们就更需用心了,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优化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于是,笔者在课堂上向学生呈现了《南方周末》于2002年采写的系列报道《三峡,无法告别》,让学生的思维游走在“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工程和“灵魂已逝”的三峡自然与人文风光之间。如此一来,学生思维的火花马上就被激活了,在师生的畅所欲言之中,三峡不再是凝滞于刘白羽笔下的冰冷的文字,而幻化为悠悠的民族之魂和浓浓的文化之道感染着每一颗单纯的心灵,让我们替它欣喜,又为之惋惜,在复杂的情感体验与回味中,每个人的思绪也得以延长。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情境,同样,就像书法作品经常要有“飞白”一样,我们也需要为学生的阅读留足空白,让他们既能做到准确地抓住文本的精髓,也可实现自由的拓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氛围,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双重效果。

新课程改革从理论上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扮演穿针引线的角色。之所以说是“理论上”,因为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矛盾情况:一是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果学生语文素质整体较差,他们思维的活跃度、敏感度和深广度都会大打折扣,他们会在硝烟还没升起时就缴械投降,主动放弃主体地位,而表现为麻木、迟钝、无所谓和漫不经心;二是个别学生个性偏激,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偏离了道德、法律的轨道。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教师如果持续弱化自身的作用,执着于将学生捧上课堂的主体地位,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顺势而为而不得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出来,做学生思想之路上的明灯。

笔者曾经有这样一个学生,他对独裁者和战争抱有超人的热情。在讲到有关二战的文章时,笔者请大家畅谈对战争的看法,结果他滔滔不绝地赞美希特勒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存法则,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学生的大笑有双重含义:一是表达了他们的情感立场,否定了这位同学的观点;一是高兴有戏可看了,他们想坐山观虎斗,看看老师究竟会作何反应。要摆脱尴尬局面,笔者当然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了:首先,肯定希特勒过人的政治头脑和卓越的军事才华,他人生坎坷,却成为了二十世纪少有的能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人物,他的《我的奋斗》成为了20世纪少有的产生世界影响的作品;其次,“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生物学范畴的生存法则,应用到人文社会领域需要有道德的牵制和法律的约束。举个例子,这一法则相对适用于春秋时期。“春秋无义战”人所共知,各诸侯国为了眼前利益此攻彼伐、争强斗狠,他们的行为无法简单地用正义和邪恶来加以区分。然而二战中,德国法西斯疯狂侵略的无耻行径和大肆屠杀的发指作为显然为伦理、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对此一味地褒美就显得不合时宜了,如果我们能站在受害国的立场上作换位思考,就更加不会听之任之……

因此,尽管教师的课堂作用在弱化,但是在特定场合之下,我们还是应该挺身而出的。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学生阅读水平的高低是语文能力强弱的直接体现。在语文新课程大力倡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背景下,学生能否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实现自由思想,这是我们教师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所在。我们应当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自由的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逐渐成为我们期望的“年轻的思想者”。

(汪利民 杭州第七中学310024)

猜你喜欢

笔者文章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