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8例心前区不适儿童的动态心电图监测

2009-07-15朱思会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13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

朱思会

【摘要】 目的 为明确儿童心前区不适的病因。方法 对48例表现为胸闷、心慌或心前区疼痛等症状,而常规心电图大致正常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 检出心律失常35例(占73%)。具有诊断价值的9例(占18.7%)。结合系统检查,确诊病毒性心肌炎8例,心肌病2例。经相应治疗,症状缓解或消失。另外对一些有症状而检测无异常者也消除了忧虑。结论 因此对心前区不适儿童做动态心电图检测很有必要,可作为重要检查措施之一。

【关键词】心前区不适;动态心电图监测;心律失常

24 h连续心电记录的Hoiter系统是监测心律失常的最有效方法,本文收集了2000-2005年本院收治有心前区不适等症状患儿48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0-2005年,被检测患儿48例,其中住院38例,门诊10例;男28例,女20例,均为5~13岁儿童,且均为心慌、胸闷,心前区疼痛就诊2次以上,常规心电图无明显异常改变。

1.2 方法 采用由美国美林公司生产的三通道同步24 h连续心电记录的Holter系统。监测模拟V5、V1、avF三个导联,记录时间均在23 h以上,通过人机对话删除伪差干扰,并通过家长的配合详细记录检查期间的活动、睡眠等具体时间。经微机处理分析检测中的心率变化,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数量和性质,以及ST段的改变。检测结果详细可靠。

1.3 结果 在48例被检测患儿中有35例出现一种或两种情况的心律失常(73%)。其中多见各类期前收缩。室上性早搏8例,其中房性早搏5例,结区早搏3例(17%)。室性早搏21例(43%),其中频发4例,多源2例,呈二联律2例。偶发室性早搏13例(27%)。另外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出现窦性心动过速持续5 min以上6例;窦性心动过缓4例;ST段轻度下移2例,未发现T波倒置患儿。

2 讨论

根据临床观察,近年来儿童发生心慌、胸闷及心前区不适的日渐增多,经病源学及动态心电图系统检测证实:频发多源的室性早搏多与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有关[1],是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和表现,应预警惕。另一部分是由于学习负担过重,精神疲劳,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而导致的心脏非器质性病变诱发的异位搏动[2],如偶发房早、室早等。此种情况,可在思想减负后缓解或消失。亦有一部分儿童,无明显原因但有自觉症状是家长高度紧张,多次寻医问药,给孩子带来很大思想压力,甚至一些胃部的非特异性症状也认为是心脏疾患。

鉴于以上情况,在常规心电图不能及时反应或排除心脏疾患时,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非常必要,它可在24 h内连续记录儿童在活动睡眠等时间内数十万次的心电活动,特别对儿童心律失常中的阵发性心动过速、过缓、异位搏动及时得到准确的结果。如本组中的阵发性室上速3例,频发室性早搏4例,多源2例,ST改变2例,睡眠状态下窦性心动过速6例等。结合心肌酶谱、病原学、心功能及胸片,查出符合心肌炎诊断标准[3]8例,心肌病2例,良性早搏13例,对于病因明确者均给以对因治疗,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对于有症状而各项检查无异常者,仅给以精神疗法和观察。

全部病例均进行了3个月至半年的随诊和动态复查:8例心肌炎,有6例在2个月内恢复正常,2例好转。2例心肌病,有1例好转,另一例发展成病窦,严重窦房阻滞,最终放弃治疗。13例良性早搏,1~2个月早搏消失10例,3例半年内无变化,愈后均良好,和文献报告相符[4]。对于原因不明,检查无异常者,由于解除了思想忧虑,随访中无一例加重或恶化。目前动态心电图检测是患儿和家长欢迎的无创检查。

参 考 文 献

[1] 马沛然,汪翼,李文,等.小儿频发室性早搏的病因及起搏点定位研究.临床儿科医学杂志,1997,153:149.

[2] 杨思源.小儿心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54-455.

[3] 吴鉄吉.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4] 严锦兰,周爱卿,王荣发.小儿室性早搏的远期随访:附139例分析.临床儿科杂志,1997,15(3):151.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
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右归丸加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观察
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30例临床分析
卡维地洛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从“虚、痰、瘀、毒”论治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探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
胺碘酮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美托洛尔、胺碘酮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50例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