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剧与时代发展管窥
2009-07-14王敏
王 敏
[摘要]如果说戏剧本身是一种综合艺术,那么与话剧相比,电影音乐剧则是充分发挥“综合性”艺术手段的戏剧形式。概括地说,音乐剧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节为支撑、以演员的戏剧性表演为根基,使音乐、舞蹈得以充分发挥其潜能,并把这些因素融合为有机的统一体的艺术。
[关键词]电影音乐剧;时代;问题与对策
一、音乐剧的渊源与在中国的发展
早在20世纪初,中国的前辈艺术家们就已经奏响了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序曲。从1920年起,黎锦晖先后创作了儿童歌舞表演曲24首及儿童歌舞剧12部,包括歌舞表演曲《三个小宝宝》《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和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葡萄仙子》《明月之夜》等。这些作品中寄寓着新时代的科学思想,内容新颖,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音乐、文学、舞蹈语言多是从民间舞蹈中提炼而来。从表面上看,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曲和儿童歌舞剧与美国百老汇“歌舞秀”和音乐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不但形式结构方面极其相似,而且也同样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应该说,“黎式”商业歌舞和其后的流行歌曲,则是中国音乐剧的最早雏形。
1945年,当时旅居中国上海的俄国作曲家阿龙·阿普夏洛穆夫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国艺术家合作,以中国歌舞剧社的名义创作演出了中国第一部音乐剧《孟姜女》(姜椿芳等作词),并于同年11月25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据当时上海文化界33位著名人士联名发表的《推荐“孟姜女”》中称:“假如戏剧是综合的艺术,那么,音乐剧可以说是综合的戏剧。音乐剧《孟姜女》便是歌剧、舞剧、话剧的混合,因而它在演出上,就比任何一种戏剧都更加繁重:它需要管弦乐队,需要舞蹈班,需要戏剧演员,需要合唱队。”很显然,《孟姜女》已经无论在理论描述上还是在艺术形态上都具备了音乐剧艺术的基本要素。因此,当时人们将它称为“中国第一部音乐剧”并不为过。它的创演成功在音乐剧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艺术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从事音乐剧的创作实践并取得了重要成绩。
1984年,我国舞台上出现了四部音乐剧:其一是由湖南湘潭市歌舞剧团创作演出,刘振球作曲的《蜻蜒》;其二是由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剧团创作演出,向彤、何兆华编剧,王祖皆、张卓娅作曲的《芳草心》;其三是由福建泉州歌剧团创作演出,主再习、徐一纬编剧,庄稼作曲的《台湾舞女》;其四是上海歌剧院创作演出,庄德淳作曲的《海峡之花》。这四部音乐剧均是当代题材,后两部是台湾题材。
值得重视的是,音乐剧《芳草心》在票房收入方面创造了不菲的业绩,是20年来不但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还有一定利润的第一部原创音乐剧。其中,《芳草心》中的主题歌《小草》成为传唱极广的流行歌曲——这大概是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剧中最受群众喜爱的歌曲。1985年,在中国音乐剧史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地处东北的沈阳市话剧团有感于话剧艺术久居低谷的现实困境,在被逼无奈中另辟蹊径,推出了他们自己命名为“音乐歌舞故事剧”的《搭错车》,其主要故事框架取材于台湾同名电影,并以传唱极广的、知名度极高的歌曲《酒干倘卖无》贯穿全剧,载歌载舞,又说又唱。在演出场所方面,他们又别出心裁地将演出置于四面看台的体育馆中。结果,他们的尝试获得巨大成功。
可见,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和蓬勃兴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成长、发展创设了肥厚的土壤、温暖的阳光和甘甜的雨露。
二、音乐剧与时代
《梁祝》是首部结合现代与传统的“中国音乐剧”,其复合创作理念,在吸取西方歌剧、歌舞剧、传统戏曲的元素而融合之,形成撼动现代观众心灵的崭新语言。这个空前的跨领域突破,结合各界精英参与,包括作曲大奖得主钟耀光、鬼才导演李小平、金马奖美术指导黄文英,金曲奖制作人杨忠衡担任艺术总监,大风剧场连乙州担任制作人。由辛晓琪、王柏森、黄士伟、洪瑞襄、车炎江等知名歌手,暨张佳韵指挥愚韵室内管弦乐团共同演出,重塑“天下第一剧”的魅力。
2005年底,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频道节目中心(CCTV-6)开创性的尝试通过多媒体电影音乐剧的形式礼赞中国电影百年的辉煌。多媒体音乐剧《电影之歌》通过一个普通电影工作者一生的传奇经历,反映中国电影历史的风云变迁;通过电影人的生活展现,让观众对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剧中既描述了主人公为电影事业奋斗的经历,也展现了主人公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该剧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中国电影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经典影片中的珍贵镜头,并以多种表现形式让观众重温中国电影历史上各个主要时期经典影片中被观众广为熟知的音乐旋律。音乐剧《电影之歌》邀请了内地及港台地区的著名电影艺术大师参与创作,编剧罗启锐和导演张婉婷是电影界著名的文艺片编剧和导演,他们合作的《秋天的童话》等电影作品享誉海内外;音乐总监、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堪称流行音乐界顶尖人物;舞美总监旅美华裔艺术家叶锦添则是奥斯卡电影奖美术设计奖获得者,而舞蹈总监曹诚渊更是中国现代舞创作的大腕,应该说音乐剧《电影之歌》的创作是强强联手,力求打造高质量高水准的音乐剧巨作。
以上是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最后10年中创作的部分中国原创音乐剧,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原创音乐剧正处在一个艰苦探索期。但从创演形势来看,呈现出剧目多、整体质量高、地点分布广、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的大好局面,因此用“花开满地红”来形容,应该是恰当的。
三、音乐剧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的音乐工作者就开始研究和探索音乐剧演出市场,其中也不乏原创音乐剧,但音乐剧产业运作环境基础仍没有真正形成。而国内以往的原创音乐剧是在一个几乎没有看戏传统的环境中生长的,每一部戏从创作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市场的环境,没有考虑到能否赚钱,更不用说实行公司化的产业运作,创作出来的成品没有人接受也没有人推销,肯定不能带来经济回报。一部《快乐的推销员》在1999年亮相,该剧有着“呼唤真诚”的专题,只是在这个优秀音乐剧的主题下,没有针对市场运作,4年演了110场,每年仅30场,大都为企业、学校的包场演出,谈何赚钱?观众喜欢就有市场,只是一个基础。让观众说一句喜欢并不难,要让观众喜欢还要掏钱观看,而且不断有观众掏钱看,除了需要创作更针对市场外,还需要产业化氛围的创造。传统戏曲中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这是中国原创音乐剧本创作重要的灵感源泉。我国地域辽阔,文化悠久,民族众多,戏曲的剧目浩如烟海,众多戏曲剧目所包含的题材十分丰富。例如,有歌颂女子尚武爱国精神的《花木兰》《杨门女将》;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Ⅸ女驸马》《西厢记》;有取自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的《白蛇传》《天仙配》;还有直接从古典名著中获取素材的《空城计》《黛玉葬花》等。黄梅戏音乐戏剧《秋千架》,就是根据黄梅戏剧目《女驸马》改编而成
的;音乐剧《日出》是根据曹禺先生的同名话剧改编而来的;《中国蝴蝶》也是一部中国古典传奇故事的音乐剧,它选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为蓝本;同样,音乐剧《花木兰》也是根据《木兰辞》及家喻户晓的相关民间传说改编的。通过对这些传统剧目的改编创新,不仅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同时赋予了这些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力。
下面我们思考一下人民与音乐剧,中国是一个有15亿人口的国家。15亿人的人口大国啊,但是观众有多少?敢这么说有14亿人民是没有看过歌剧、舞剧、电影音乐剧的。为什么没有或者是很少有,能够参加中国的大型文艺晚会收入的人不是官员就是富人,普通的市民和老百姓是看不到的。再说舞剧、歌剧、音乐剧最贵的卖到800元人民币一张票,这是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2008年初在首都北京体育馆举办了一场“海豚之音”音乐会,由俄罗斯歌唱家维塔斯举办,门票的价格为每张1200元人民币,次一点的票也要800多元一张。个人掏腰包看的很少很少,除非是发烧友或歌迷可能会掏个人腰包去看。一般的家庭、一般的干部和市民是无法承受的,更不要说13亿中国老百姓了。中国有多少人能负担起?票没有人买怎么办那就赠票,赠票又都是赠给官员和富人看的。虽然中国搞了这么多的舞剧、音乐剧,但是真正给中国的老百姓看到的有多少?他没有看他就不会知道什么是音乐剧、什么是舞剧?歌剧、音乐剧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它的流行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庞大的观众群由于物质经济的桎梏于是他也就不想去看了。
再者看一下专家与音乐剧,从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至今,上海观众对音乐剧已不陌生,而金复载却直接指出:观众对音乐剧还缺少全面的认识。“在接触了像《悲惨世界》《剧院魅影》等代表高端大制作精品音乐剧后,观众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好像宏大制作、戏剧性极强是音乐剧的惟一模式。”而事实上,犹如看电影只知道看好莱坞商业大片一样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金教授指出,音乐剧是品种和样式极其丰富的艺术门类,仅从制作上说就有大型的、小型的甚至“迷你型”的。
“必须看到,这种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很多国内音乐剧制作人也一味追求大制作、高成本。这对本土音乐剧的初期发展相当不利。”“对观众来说,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剧,不能只看热闹;对创作者而言,应该脚踏实地的从小型音乐剧做起。”金教授恳切地提出他的建议。专家们认为,即使作品不理想之演出失败,还是要鼓励原创、扶持本土创作。
近年来,国内一些原创音乐剧创作不可谓不热,但至今没有一部能形成大气候的。“创作是很热,可很多本体问题的概念都不清。”当下很多原创音乐剧的“病症”在于:重包装不重剧本内容;重音乐不重剧本运作;重演员单方面表演能力不重综合能力……特别是“音乐剧变成了舞剧或歌剧,脱离了对故事的叙述,观众无法理解作品,也就丧失了音乐剧的本质。”对艺术性的追求和大众化的诠释不能顾此失彼,如果艺术性和思想深度不能用观众容易理解和喜爱的方式去演绎,艺术性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结语
使我们原有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主要是戏曲艺术,特别是像黄梅戏、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转等民间小戏)时尚化,以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民族歌舞剧,是中国音乐剧民族化的一种重要探索。我们的国家,在960万平方公里上居住了56个民族的人民,各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并已形成了自己的强烈而又独特的民族舞蹈风格,有很多舞蹈也是为大众所喜爱的,比如傣族孔雀舞、藏族的旋子舞、汉族的东北秧歌花鼓灯等等。如果在我们音乐剧的舞美创作中,能够吸取这些民族舞蹈中有特色的部分,并加以改编融合,在舞台上就可以呈现各种艳丽的服装、别具风情的人物和景物,以及民族特色的舞蹈,使我们的音乐剧大放光彩。总之,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和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愿她绽放出绚丽多彩、光彩夺目的花来,这才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及音乐人所期望的音乐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