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像书写
2009-07-14杨阳
杨 阳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主旋律”意识不断升温,“五个一工程”对影视创作的引导性作用日益扩大,意识形态标准在电影“金鸡奖”、政府“华表奖”评选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热和各种英雄模范、好人好事题材热方兴未艾……相对整一化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强化是这一时期中国影视文化的明显特征。21世纪到来以后。对于主旋律电影的倡导力度进一步加大。长影在经历了90年代的痛苦跋涉之后,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主旋律电影的屡获大奖成为长影艺术探索取得成功的明证。本文对长影21世纪以来的电影创作进行整体关照和全面把握,探讨大众文化语境之下长影新世纪以来主旋律影片创作之短长,希冀对当下的长影电影甚至中国电影有所启示、综合杂糅乃至颠覆。但中国的“超级大片类型”存在的问题仍然很多,需要进一步成熟和优化。
[关键词]长影;主旋律影片;21世纪;大众文化语境
“主旋律”是一个音乐术语,指“多声部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中,一个声部所唱或所奏的主要曲调,其他声部只起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在1987年3月召开的一次全国性电影会议上,时任电影局局长的滕进贤第一次正式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一词由此开始广泛地进入电影领域,“主旋律电影”一词由此诞生。虽然人们对于主旋律电影的理解并未完全达成一致,但是由最初的提倡到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主旋律电影这一命名已经得到了官方、理论界、创作界以及观众约定俗成的认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面临进口大片《亡命天涯》《真实的谎言》等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冲击,党中央认为必须在文艺作品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以抗衡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西方价值观,对主旋律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江泽民在1994年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提到,“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们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提倡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四个一切”被引进了主旋律的范畴,使得主旋律电影的天地大为宽广。主旋律电影的生产和发行因此在资金和政策上都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在1991年第5期的《电影通讯》里,《电影通讯》评论员指出,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一切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优秀工作;一切有利于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积极进取的优秀工作;一切有利于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之作,都应当成为当代电影的主旋律。作为一种创作精神,它不是一个量的概念,不是指多数作品与少数作品的关系,不是指这一题材与那一题材的关系。”“主旋律作为一种创作精神,号召在一切电影创作加强社会责任感,把握时代精神,争取最好的社会效益;作为一种题材要求,则鼓励和提倡反映改革开放、‘四化建设、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和反映革命传统的影片。主旋律在创作精神和题材内容两个层面的意义上是统一的,它主要是针对电影的创作方向和指导思想而言的。”
当大众消费时代来临之后,中国主旋律电影创作一度陷入困境。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叙事策略和浓重的宣教意味,让观众产生了厌倦心理。当观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消除时间感的自成体系、自我封闭的叙事游戏时,肩负着传播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倾向的主旋律影片也不得不调整姿态,在这个大众文化时代进行转型的尝试。时至今日,“主旋律影片”已经出现了丰富多彩的表述策略。
回顾过去的60年里长影故事片的拍摄历程,从1949年东影拍摄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桥》开始,到《平原游击队》(1955年),从《甲午风云》(1962年)到《英雄儿女》(1964年),从《创业》(1975年)到《开国大典》(1989年),半个多世纪的电影历程,充分显示出长影选材的特点——革命战争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仅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铸就了长影这个文化品牌。长影集团近些年来拍摄了为数不少的主旋律影片,这些影片描写对象多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主要事迹也大都确有其事——比如,《任长霞》是取材于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长任长霞的真实事迹,比如《小巷总理》的原型是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主任谭竹青;或是取材于国家倡导并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活动,比如,取材于长春市委、市政府、市妇联组织开展的“代理妈妈”活动的《灿烂的季节》,比如反映公安机关“大按访”活动成果和基层干警风貌的《大道如天》等等。
本文将在下面的篇幅中对长影近10年来的主旋律影片从叙事特色上作简要的分析,梳理并总结在主旋律影片的拍摄中所取得的突破以及不足,以期待再次的超越。
一、叙事结构的创新
通常我们所看到的主旋律影片往往过分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表达,而忽略塑造人物和情节架构,使得影片流于老套浮泛。主旋律影片叙事“通常在开头部分给主人公施加一个重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而其中必有一个是难以逾越的,主人公往往能够通过努力战胜困难,最后以一个仪式来结束。”这样的影片比比皆是,《焦裕禄》如此,《孔繁森》如此,《离开雷锋的日子》更是如此。而长影新世纪以来拍摄的几部主旋律影片就避开了这些问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影片《任长霞》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惯用的编年体手法,影片一开始就把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让观众对案情的进展做揣测,其间穿插大量闪回镜头,使得整部影片张弛有致,没有流于单纯地线性叙事的囹圄。观众看到了任长霞为人熟知的英雄事迹,也突出了任长霞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情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先进性。短短的1D0分钟的影片由于编剧赵冬苓对结构的精心设置,令人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成为2005年市场最受瞩目的主旋律影片,全国票房超过2800万元,一改常说的主旋律影片“叫好不叫座”的状况。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主旋律影片中并不是一个讨好的选择,但是《毛泽东与斯诺》却以其独特的构思和视角,取得了重大的超越与突破,影片呈现为一种复合型结构——现实框架与历史回顾交织并行,时间跨度长达35年,毛泽东与斯诺的友情是影片中一条显性的叙事主线,远在瑞士的斯诺晚年患病,居于中南海的毛泽东心急如焚。毛泽东派来的医疗小组来到斯诺身边,斯诺1939年再访延安的回忆历历在目。斯诺病情恶化,毛泽东心情沉重,斯诺又回忆起1960年、1971年两次访华与毛泽东相见交谈的情景。黄华受毛泽东的委派前来探望斯诺,斯诺去世的消息传来,毛泽东遥望西天,热泪不止。影片结尾,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的墓碑上用中英文刻着“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这条显在的友情之线串连起了斯诺与毛泽东三十几年的交往,折射出了三十多年间的岁月沧桑,历史变迁。其间隐藏的写人写史的主题凸显出
来,这才是本片真正的主题和真正的蕴涵。影片没有着重描写领袖人物宏韬伟略、运筹帷幄的一面,而是专注于点滴小事,于细微之处精雕细琢,朴素无华地描绘出别样情怀的毛泽东。影片通过友情写出了人物,通过友情也写出了历史。从1936年到1939年,再到1960年,1971年,再到1972年……从保安到延安再到北京,三十多年中国革命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斯诺的回忆与旁白带我们穿梭于35年间的时空,既保持了情节的连贯又避免呆板单调、平铺直叙。
叙事策略的不断创新,已经给长影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振奋。相信叙事策略的不断调整将成为主旋律电影创作的新的生长点,但如果能注意到对作品跳跃尺度的合理性把握将会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二、以情感人的伦理化策略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大众文化语境之下的主旋律电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进退维谷。1990年的《焦裕禄》成为主旋律电影苦拼“情感”的突出标志,这部影片500个拷贝的发行量大大坚定了以情感人这种模式的信心。自此,主旋律影片收起曾经板起的面孔,代之以温和的笑容;放弃了绝不谈“情”的冷硬,代之以有情的人和事。走下令人生畏的高高殿堂,开始接近芸芸众生,以真实的情感激起大众的共鸣,以情感为中介完成对主流意识的皈依。尹鸿教授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许多被称为主旋律的影视作品,都通过伦理化的政治形象塑造,为意识形态主题注入了伦理感情,采用一种‘泛情化叙事策略,使主人公的性格、动作、命运和他行动的环境、他所得到的社会评价以及影片叙事的情节、节奏和高潮都以伦理感情为中心而被感情化,不仅使作为国家意识形态代言人的英雄形象对政权与民众的血肉联系这一主流思想做了有效的证明,而且他对观影者伦理感情的成功调用,使它打开了主旋律电影一直希望的面向大众的传播渠道。所以无论是《周恩来》《焦裕禄》还是《蒋筑英》《孔繁森》,它们都殊途同归,用伦理感情包装的政治意识形态,用伦理感情设计的叙事高潮以唤起观影者的心里认同和情感共鸣。”“情”成为主旋律影片绕不开的重要元素。
影片《倔人吕尚斌》以沈阳市自来水总公司一名普通水务工人吕尚斌垒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爱岗敬业精神,塑造了他诚信为民、情系百姓的感人形象。故事切合片名中的“倔”字展开:吕尚斌给女儿送站,因为列车太挤没下成车,结果被列车员误认为是在逃票蹭车,吕尚斌“倔”劲儿来了“照你这么说话,这票我还高低不能补了!”却把票补给了一对没钱买票的农村母女,自己仍然不补票,结果还是女儿替他补的票——女儿不理解他的“倔”;吕尚斌为了帮助民众买水泵急需用钱,他开浴池的老同学打算用3000元收买他,让他帮忙调慢水表,吕尚斌又犯倔了,他说“这个忙我帮不了!”撂下一句话“鬼查不出来的事多了,你都干啊!”,头也没回就走了——同学不理解他的“倔”;为了吕尚斌能顺利晋升技师,妻子想方设法为他搞到职称考试的试题答案,吕尚斌急了,几把撕碎了答案,伤心的妻子愤怒地质问“你这辈子到底要什么?你要什么?”——妻子不理解他的倔;领导希望他用心准备技师考核,要他别管无人监管的泵站,吕尚斌干脆撤下了升职申请,他说“我是个管水工人,不敢管水的事,当上技师也没用”——领导不理解他的“倔”……就是一个这样的倔脾气,让人看着可气的倔人,在喝干了感谢工友的一杯酒后再也没有起来……至此,观众的情感猛地受了一个巨大的冲击,感动由衷地进发出来。吕尚斌的“倔”是不为金钱所动,是保持做人正直,是舍己为人!
“大爱无言”,吕尚斌虽然没说过一句豪言壮语,但他的行动却实实在在诠释了“伟大”二字的含义!影片结尾徒弟“棍儿”接下他没完成的活,当“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手机铃声响起的时候,“我是吕尚斌,请讲话”响彻城市的大街小巷。片尾曲中一声声呼唤“我的好兄弟,你什么时候再回来”让人潸然泪下。《倔人吕尚斌》用真情感动了观众,影片结尾出现的一个又一个吕尚斌,更为激昂地奏响了本片主旨——对奉献精神的呼唤,非常成功地向主流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献礼。
以情感人是长影近些年拍摄的主旋律影片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像这类的影片还有《灿烂的季节》。《灿烂的季节》取材于长春市委、市政府、市妇联组织开展并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代理妈妈”活动,主线是姐姐纪华以博大的母爱对失去双亲的贫困孩子金豆从物质帮助到精神关爱,使金豆健康快乐成长的故事,辅之以另一条线索——妹妹纪真在做远航的“代理妈妈”的同时也收获了远航的叔叔“黑猫警长”的爱情。整部影片健康积极,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导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份超越血缘关系的真情大爱。片中金豆的三次呼唤“妈妈”特别耐人寻味——第一次,金豆因为忍受不了瑶瑶的白眼,不辞而别,纪华与丈夫一起找到金豆奶奶家,并送来了他还没吃完的饭,金豆跑上楼顶,对着天际大喊“妈妈”,这声音充满了对母爱的期待但却不是叫向纪华的;第二次,金豆贪玩,与人到野泡子里游泳,险些送命。纪华又急又怒,打了金豆的屁股,并质问他能不能记住教训,金豆脱口而出“记住了,妈妈!”这声“妈妈”,充满了悔恨和自责,这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保证;第三次喊妈,是纪华打了金豆,自责之下向金豆道歉,并告诉金豆可以选择其他的“代理妈妈”,金豆表示“打死也不换!”“奶奶说了,打儿子的妈妈才是真妈妈!”这时金豆又跑上楼顶,在蓝天之下向整个城市呼喊“妈妈——”,这是发自内心地对这位“代理妈妈”的认可,这声“妈妈”荡漾着幸福和骄傲。就在这三次对“妈妈”的呼喊中,我们看到了金豆和“代理妈妈”纪华在情感和心灵上的贴近。影片更令人动容之处还在于,金豆不只是在呼喊“妈妈”,他其实更在呼唤真情——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多些纪华、纪真这样的人,社会将变得更加灿烂、更加温馨。影片最初叫做《代理妈妈》,后来改为《灿烂的季节》。笔者以为,编导既祝愿金豆能在“代理妈妈”的关怀下快乐地度过“灿烂的少年时代”,也期待更多的人间真情开出遍地繁花,一派灿烂!
主旋律电影责无旁贷地承载了浓郁的主流意识形态。情感元素的运用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以情感人的手法更容易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受众层面上打开了很好的局面。除了重大革命题材中的领袖人物以外,当今社会的英雄和模范人物身上所表现出的拼搏精神和无私的牺牲精神,完全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编码。所以,观众就在潜移默化之中接收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比如,影片基调过于苦情,缺少昂扬的激情和力度,情节过渡铺垫不足,有突兀的嫌疑等等,相信这些问题会有一个逐渐改善的过程,这段过程之后的主旋律影片应该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影像风格、影像语言分析
决定一个故事的好坏,不光是要有好的故事,讲述故事的方式也至关重要。同理,一部电影的影像风格,影
像语言也是决定电影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起就更多地受“影戏”观念的制约,对电影语言的关注和探索相对要少得多。直到新时期之后,对影像语言的关注才渐渐多起来。尤其是1995年以后,好莱坞大片的逼人气势使得我们民族的电影业受到巨大冲击。宣扬美国意识、美国文化的《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传》等主旋律影片暗暗对抗我们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价值体系,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开始紧张地应对这种文化上的强势进攻。表现在电影创作中最先,也是最重要就是主旋律电影的创作。长影在电影语言的运用上有很多因时代和观念而留下的弊病——比如,过分中规中矩的摄影手法,过于缓慢平淡的场面调度等等。为了改变主旋律电影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状况,长影集团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在近十年的探索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变化。除了从题材结构上创新之外,更从电影语言的层面上进行了新的探索。下面以《小巷总理》和《走向太阳》为例分析其整体风格。
《小巷总理》取材于长春市二道区东站十委社区主任谭竹青的真实事迹。作为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原型的影片,《小巷总理》将纪实风格把握得精确到位。片名出过之后有三个很长的摇镜头展现了街道破败凋敝的形态,把影片从80年代到90年代末的跨度一下子拉开,巧妙地总述了20来年的时代变迁。接下来第四个镜头从蓝天白云拉到下面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在这部影片里,80年代的景别设置非常真实地表现出一个城市边缘的风貌——泥泞的社区小路,深深的洼地积水,热闹的路边摆摊儿,还有刚挂牌的简陋的“如意小吃部”……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空间,虽然嘈杂、贫穷,但却充满了生活的热情,非常真实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熟悉的气息令观众感觉亲近真实,质朴之美使得这部影片呈现出令人信服的艺术魅力。坚持纪实风格的影片还有很多,比如,《任长霞》,取景绝大部分是在任长霞战斗过的登封市,任长霞牺牲之后,影片运用14万登封老百姓为她送葬的真实录像镜头,更加具有震撼力。
除了坚持纪实美学这种风格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影片呈现出另外的美学品格。《走向太阳》由当代作曲家郑律成音乐会开始,主人公的思绪回到了过去,以闪回的手法表现主人公昔日的遭遇,影片没有侧重表现战争场面,而是对郑律成一生的经历做了诗意化的表述。在色彩基调上:童年的岁月是绿色的,这里有小律成快乐的记忆,但不幸很快降临,背井离乡的小律成来到中国——这绿色是逝去的回忆;在上海的学习阶段是蓝色的,音乐使得他的心灵平静、平和,但革命的火种已经在心中跃动——这蓝色蕴蓄了力量;到了延安之后则变成橙色的,积压多年的愤怒爆发,当自发的个人复仇情绪经过洗礼之后,自觉的革命热情终于燃起,橙色——力量的象征,郑律成开始成熟起来!从土窑洞到宝塔山,从延河水到黄河浪,从《延安颂》到《八路军进行曲》,情绪越来越昂奋,影片内容至此走向高潮。
回顾长影主旋律电影10年的发展,虽然算不上辉煌,但长影在不断探索稳步发展中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主旋律电影通过对自身编码方式与叙述策略的调整赢得了市场与观众,既有效地完成了所肩负的意识形态使命,又较好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总体上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中国电影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摆脱困境,大众文化时代的来临也没有带来中国电影的更多变化,走向世俗的主旋律电影与它应创造的辉煌还有远远的距离。展望未来,主旋律电影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