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学生观

2009-07-14高续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口语笔者课文

一.目标让学生“明”

语文教学往往效率不高,事倍功半,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就在于教学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不明白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导入新课后,应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口语让学生“练”

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是口语训练难,俗语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练出一张嘴,”可见练嘴之难。二是缺少系统训练。三是教学任务重,找不到教材训练的突破口,不训练。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口语一定要学生练。让学生从初中入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初三毕业,参与教师指导下的口语训练,从不间断,天长日久,在实践上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课文让学生“读”

课文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媒介,而课文又是借助于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诵读课文的过程,感悟人文情韵的过程。而在许多课堂上,教师以讲代读、以问代读、以题代读。可以说,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是用一半时间让学生“读”,基本要求是让语文课堂“响”起来。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

四.问题让学生“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问,学生答,教师点拨。积极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大胆质疑,将课文中不懂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教师收集整理。教师在备课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类归纳。教师真正了解的问题所在,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也真正做到了“备学生”。2、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及时点拨。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生纸条上提出的问题。对学生回答不准、不全面、不正确的,教师应及时性的点拨。

五.活动让学生“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细腻的感情,只有在集体中,只有在同你周围的人们不断的交流中,才能培养起来。”也就是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许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主要是教师没有发挥学生主体“做”的作用,用自己的讲代替了学生的“做”。“做”是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可以做生字生词卡片、做资料卡片、搞成语接龙、抄写名言警句、开展读书读报、左右手练字、古诗词背诵默写、小小辨论会、课文剧表演、手抄报展览、课文智力快车等。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语文教学中,这个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在“做”

中“练”、在“做”中提高。

六.练笔让学生“写”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薄弱的就是“写”。除了作文课外,学生上语文课很少写。笔者经常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坚持每课学生必说,每课学生必写,虽然只有三分钟,一百字左右的短文,但长年累月,还是收获不小。学生王鸿连续二年参加全国作文大奖赛,均获全国作文竞赛一等奖,作品入选优秀作文选。

七.课堂让学生“乐”

许多人都认为课堂是个严肃的地方,师道尊严之场所,教师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板着铁青的面孔,使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心理紧张,生怕说错答错,因此学生不回答问题、不思考、不配合。原因所在?原因笔者认为在教师,在于没学生让学生“乐”起来。教师上课时应神采飞扬,激情饱满,带着知识、带着热情走向学生,教师的讲解应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教师的点拨应充满温情、充满激励,学生回答错了也没有关系,不讥讽挖苦学生。让学生在语言课堂上轻松愉快,如浴春风。教师应用良好的素质打动学生,用美好的品质感动学生,用丰富的知识折服学生,用幽默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快乐中进步。

语文教学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带领下,只有教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续华,教师,现居甘肃华亭。

猜你喜欢

口语笔者课文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