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高段中古典名著的教学策略

2009-07-14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文言文课文

何 瀛

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的古典名著,经过历史沉淀,被世代传颂,它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故事或者表层的信息,对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古文的名篇佳品,不仅是教育人的宝贵精神食粮,而且作为文学艺术范文,也可教会一代学子写文赋诗,提高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能力。因此,我们应当以古典名著的课堂教学为媒介,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

使这些名著成为学生们一道味美丰盛的“心灵鸡汤”,让他们在每次阅读中都会增添独特的滋味和意义。

一.古典名著教学的现状分析

无论是旧版的人教版教材、浙教版教材,还是现今正在使用的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古典名著都在其中占有重要

位置,像《晏子使楚》、《将相和》、《景阳冈》等古典名著,虽然教材几经改革,但是它们在教材中始终保有一席之地,这说明古典名著的意义不同于普通课文,它们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积淀要较之其他课文丰富得多。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就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发掘课文内涵,将其中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人文素养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受到思想的洗礼,感受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在社会上日益重视“国学”的今天,小学课堂上的古典名著又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现今的小学,每学期的教学进度大都排得满满的,基本上没有多少的空课可以自由安排,因此老师们只能按部就班地安排授课内容:精读课文2-3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能够中规中矩地把课文上完,期末能留出充裕的时间复习,这就是给一个学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对待课本上出现的这些古典名著时,大部分老师们都不会安排出多余的课时进行讲授,而是和其他写景状物、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三维目标来定位、实施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都停留在对文章本身的分析拆解中,而学生并不能通过这样的学习去深入了解、体会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这样的教学对古典名著来说,只是管中窥豹,而无以知其全貌。

二.古典名著教学中的“俗套”

(一)填鸭、注入式的串讲

很多时候,教学文言文时,老师为了“实惠”,将自己认为的重点一股脑儿塞给了学生,以达到速成的效果。这样做表面看似乎很有效率,其实是扼杀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少不了讲解,但一定要在课前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在讲解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能采取填鸭式/注入式的串讲。按照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学习者习得新知,不是依靠教师及书本知识的输出,而是依靠学生自身原有知识经验以及群体协作,通过同化、顺应过程,自主地建构知识意义。因此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自主的学习环境,即情境、协作、交流,最后实现意义建构。只有充分地信任学生,开放教学过程,开放教学评价,学生的创造智慧才能如泉水一样喷薄而出。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有学好的能力,而不能一味地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一样进行灌输。

(二)倾盆大雨式的题解

古典名著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看似老师“知识渊博”,却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注意把握“度”。不能把握这个“度”侃侃而谈,非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陶行知“辩证的知行统一观”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他指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并具体阐述了行动与创造的关系,他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动,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自己通过上网、翻阅书籍等手段搜集和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典名著,这样往往能比教师的题解起到更好的效果。

(三)花样翻新式的表演

有些老师喜欢让学生上台表演,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但在使用的时候也要随机应变。虽然一定的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章,但是不能过分追求形式,追求新奇,而把一堂课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的却很热闹,实际却没起到应有的作用,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三.古典名著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多管齐下,让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这都说明了“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了激发小学生对名著的兴趣的方法,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自然就如花香引来蜜蜂一样,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不仅有利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因此,中国古典名著的教学要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多面开花,帮助学生读懂古典名著内涵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学生对古典名著产生了兴趣,有了阅读的动机和动力,接下来少不了教师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要怎样阅读才能读出效率,读出内涵,读出价值。如今选入小学语文中高年段的古典名著,绝大多数都采取了白话的形式,还有少部分保留了文言文的格式,对于这两类截然不同的文章,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因材施教”。

1、以读代讲,感悟积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智慧质疑。

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粗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中学阶段系统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

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教师适当点拨讲解,不必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要重视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要让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主质疑、释疑,教师适当点拨扶助,必要时精当讲解,让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了解古人思想道德观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学生有所收获的情况下,再结合重点语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妙处。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初学文言文有着浓厚兴趣。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这一心理需求,适当讲一些与文言文有关的轶闻趣事、寓言、典故、文言名句以激发他们学习了解文言文的好奇心。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比如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在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引入《世说新语》中的两个小故事,同样是反映儿童聪慧的文章,同样是文言文构成的文章,这时候学生读起来就少了一份生涩,多了一份兴趣。

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在教学中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2、入情入境,触摸历史——促进学生对历史名著的灵动思考。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其他古典名著都以白话文来表述,这样的文章更加浅显易懂,但从一篇文章中读者所能获取的信息也极其有限,而古典名著的精髓并不能在这小小的一篇课文中完全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不能把这些文章仅仅当做一篇的课文来上,“见山不是山”,此时学生所学到的也不应仅仅是一篇文章,他们学到的应该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他们应该能够通过文章同文学大家进行跨时代的对话。

四.古典名著教学的深层目标

从儿童期就对孩子进行古典文学的教育,有助于恢复国民的良知和善心,有助于社会道德水准的恢复和提升。对古文的诵读,更能使学生记忆力、模仿能力、接受能力、自学能力明显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古典名著,还会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提高,阅读兴趣从网络肤浅、感官向深厚、有底蕴转变。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就会使其乐学、会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将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张汉昌、赵菡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2.《儿童教育新论》,刘晓东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第2版。

3.《陶行知教育文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3月第一版。

4.《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谢广田、刘瑛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何瀛,男,教师,现居浙江杭州。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文言文课文
项目驱动,让古典名著更具生命力
文言文阅读专练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端午节的来历
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作用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