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学道德幸福观
2009-07-10胡爱明
摘要: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家庭要幸福,工作也应该是幸福的。医务人员每天面对病人的呻吟、流血、咳喘、昏迷不醒及谵妄狂叫等病情表现,从外表看不仅没有美的感受,还会引起厌恶或恐慌,这就需要医务人员树立医学道德幸福观,把治病救人当作人生的快乐,为人类健康和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奋斗终生。
关键词:医学道德幸福;内容;作用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2-127-03
作者:胡爱明,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主任,副教授;湖南,株洲,412012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其人生才是快乐和阳光的,人们不分种族、地域、职业、老幼、男女,都把幸福作为生命体的永恒追求。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快状态,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实践中,由感受理想目标与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满足,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的过程中得到自我愉快和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的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从事医生职业的人,面对病人的呻吟、流血、咳喘、昏迷不醒及谵妄狂叫等病情表现不仅不能为医生带来美的感受,反之,对一般病人有可能会引起厌恶或恐慌。每天从家到医院,忙着处理一例一例永远处理不完的病例,休假不能与社会同步,还得上夜班,没有规律的工作,做医生的幸福感在哪里?
一、医学道德幸福含义
医务人员的幸福,是在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的理想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和快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力量,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使病人重新获得幸福,从中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另一方面,医务人员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发展医学事业、保护人民的健康中以出色的成绩为社会作出贡献,享受到他人、社会的尊重和荣誉,激发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在内心里真正得到幸福的感受[1]。
二、医学道德幸福观内容
(一)热爱生命,解除病痛。
病人对医生的感激最早来自医生对生命的救助。人的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人死不能复生,孙思邈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并将自己的著作取名《千金要方》,因此,古代医术被称为仁术,意即一门“救人生命”、“活人性命”的科学技术。医生只有热爱生命,才会竭尽全力救治病人,使病人康复重新获得幸福,从而自己在解除病人的痛苦中获得幸福。热爱生命,首先必须对医业有无限热爱的事业心。《论语·子路》指出:“人而无恒,不可作巫医”。要求医生要有热爱医学事业的恒心,一个志向朝三暮四的人是不能当好医生的。古人学医以刻苦为乐。汉代名医张仲景的治学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他除了勤求《素问》(九卷)《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沦》、《胎护药录》等“古训”外,还“博采众方”,广泛搜集古今治病效方、民间验方和针刺、灸烙、温熨、膏摩等多种治法。不仅如此,他还对古今的各种资料,加以精密的思考。他的同时代人何顒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张仲景既博采,又精思,所以有所创造,他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我们熟知的李时珍,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上万卷的医书,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甚至敦煌的经史巨作,古代大诗人的全集都读遍了,并仔细钻研。现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钟南山,受父亲的影响,刻苦研究医学,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说:对于同一份工作,业务能力强的人不如喜欢这份工作的人,喜欢、爱好这份工作的人又比不上能够陶醉于工作中的人。助人为乐,喜欢帮助别人的人总能收获好的人缘,人缘好,与周围的人相处愉快,心情当然比孤独的人要畅快得多。
医生的快乐之本,就是怀着一颗仁爱、悯人之心,帮助病人解除痛苦。唐代大医孙思邈强调医家对病人要有同情之心,无欲无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大发慈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民国时期,宋国宾著的《医业伦理学》,以“仁”、“义”为基础,阐明了医生人格、医患关系、同业关系和医师与社会关系的“规已之规”,确立了仁义纲要,解释了仁义的含义。他指出:“医学伦理一言以蔽之曰仁义而已矣;博爱之谓仁,仁而宜之谓义,故医家当是前人好义之精神”。仁爱之心能使医生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想病人之所想,对那些处境困难,身受痛苦,生命垂危,遭受各种不幸而身心遭受很大痛苦的人,给予特殊的关心、同情和爱抚,使他们感受到医生的温暖,从而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自己也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
(二)不图名利,受人尊重。
孙思邈说:“医人不得恃已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求苦之心。”清代名医费伯雄也指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人所尽知的外科鼻祖、麻沸散的发明者华佗,一生三次放弃功名利禄,甘愿行医民间,到处奔波,为人民解脱疾苦。他不慕富贵,不畏强暴,宁可被杀、也不愿只为少数当权服务。华佗被害至今已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人民还永远怀念他。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庙里的一副对联,总结了华佗的一生:“医者刳腹,实别开岐圣门庭,谁知狱吏庸才,致使遗书归一炬;士贵洁身,岂屑侍奸雄左右,独憾史臣曲笔,反将厌事谤千秋。”三国时期医生董奉,给人看病不取报酬,病人痊愈来致谢,病轻治愈的,嘱栽杏树一颗,病重治愈的,嘱栽杏树五颗。几年功夫,成了繁茂的杏林,他又将收获的杏果换成粮食,用以赈救贫困者,留下“杏林春暖”的佳话。相传张仲景五十岁左右,曾在长沙做太守。当时,他还时刻不忘自己的临床实践,时刻不忘救治人民的疾苦。但他毕竟是个大官,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入民宅,又不能随便接近普通老百姓。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群众进来。他堂堂正正地坐在大堂之上,挨个地仔细给群众治病,时间久了,形成惯例。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坐堂”,那医生就叫“坐堂医生”。当代人们常常把医生、护士称作“白衣天使”,因为医生、护士具有天使一样的仁爱心怀;具有天使一样的纯美外表;更如天使一样能减轻人们的痛苦,给人们带来快乐,人们理应赋予他们最高荣誉。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党和人民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三)乐观豁达,无私奉献。
《希波克拉底全集》论医生篇中写到:“没有疑问,对医生来说,重要的一点是具有良好的仪表和充分的营养。因为人们认为不会照顾自己身体的人也不会照顾别人的身体。医生应当懂得怎样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并且生活应当正常有规律,因为这与医生的名誉很有关系。显然,有一个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医生来说很重要,因为在决定人的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只占15%和17%,医疗条件占8%,而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占了60%[2]。因此,渊博的知识,坚强的毅力,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医界名流的必备品质。医生有了健康的身体,强劲的体魄,才能在为病人的服务中,通过辛勤劳动、精心医护,使病人恢复健康,得到社会的肯定,才能获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利益和享受,而且贡献越大获得的越多。
(四)医患和谐,忠诚信任。
卡耐基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减轻职业压力的重要因素。医患关系和谐,医患双方就能相互尊重,彼此信任,共同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减少医患纠纷,病人幸福,医生也幸福。
三、医学道德幸福观在医疗活动中的行为选择和医德理想中的作用
(一)自觉履行医学道德义务。
医务人员树立了正确的职业道德幸福观,就能将个人的幸福建立在崇高的职业生活目的和职业理想的追求中,体现在救死扶伤、防治和护理疾病的平凡而伟大的职业劳动中。在“义务冲突”时,能做出有益于病人的选择,把救治病人生命当作人生最大的幸福,因为如果生命都没有了,哪来幸福。
(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幸福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苦乐观、生死观和人生价值观。在医疗服务中,不考虑病人和社会的利益,而把医疗技术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这就是资产阶级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的表现。无产阶级的理想和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与这一远大理想和目标相联系的,是把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因此,它的幸福观是以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为核心,坚持阶级的、社会的、人民的整体幸福观。这种幸福观在医疗领域所表现出的人生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以自己的“吃苦”,去解人之苦;以解人之苦,求得自己的欢乐和幸福。这种幸福观和苦乐观,就是无产阶级革命人生观的生动体现。医务人员只有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理解苦与乐的辩证关系,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使病人转危为安,重新获得健康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自身价值和工作的意义,从而更加热爱医学专业,更加努力工作。
(三)实现自身价值,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老专家曾告诫年轻医生:“有志从医者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为了患者的利益,常会加班工作,打乱个人安排和家庭生活,而金钱和名誉却不能成为追逐的目的。医生应该自问能否永葆奉献精神,否则会充满矛盾、懊恼和不悦。市场经济条件下,医患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医务人员只有用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去感动每一位病人,体会职业的幸福和快乐,才能竭尽全力,不辞艰辛,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1]田荣云.《医学伦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http://www.whbc.com.cn,钟南山的健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