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师文化自觉与课程实施

2009-07-06陆雪玲

科教导刊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文化自觉

陆雪玲

摘要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体现了文化的重大变革,教师为了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必须进行自身文化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文化自觉”,才有利于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贯彻和落实课程的新理念,才使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 教师文化 文化自觉 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课程实施的成败,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教师密不可分。从整个社会大环境看,教师作为人,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之中,其意识和行为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展开,这重大的课程变革从深层次看更是文化的变革。因此教师的“文化自觉”对课程实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自身的文化自觉,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并使课程实施得以顺利进行。

1 教师文化自觉的含义及特征

教师文化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学者对此作出陈述。而教师的“文化自觉”则是借用了我国人类学、社会学教授费孝通先生1997年提出的关于“文化自觉”的概念。

1.1 “文化自觉”的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所谓“‘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

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了解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经过自己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能与各种文化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同守则。豍不同的教师生活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需要在“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通过互相接触、交流、整合来提高自我认识,达到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多样并存,真正使不同文化能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2 教师文化的含义

《教育大词典》中认为教师文化(teacher culture)即“教师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一些人认为教师文化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及情绪反应等。教师文化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教师的思想理念层次,二是价值体系层次,三是行为模式层次,这三个层次相互构成了一个整体。而根据美国学者哈格里夫斯的观点,教师文化有两方面:内容和形式。内容包括“实际的态度、价值观、信仰、习惯、假设和行事的方法。”形式包括“这些教师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形式和相互关系的典型模式,它通过教师及其同事之间的关系的连接方式表现出来。”

教师文化是作为社会个体的教师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由于地域文化、制度文化、校园文化和学科性质的不同,加上各个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年龄、性情、习惯、信念、情感等的不同,教师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特点。教师处于社会、学校与课堂的人际关系网中,教师文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向性的特征。此外教师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还具有传承和再生产的特点。

1.3 教师文化自觉

从根本上说,教师文化自觉就是对自身历史,自我发展的历程,自身的需要和未来前途及趋向的理性的认识和把握。他们能在现实中对自我的优劣缺失以及需要作出清醒和科学的判断。教师的这种认识和把握,综合起来形成对自身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在实践中他们能自觉遵守和执行这些文化信念和准则。他们会以自觉、积极、主动的理性态度来对待文化实践活动。处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的教师,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体系、思想道德信念和行为处事风格,所以其教育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变革时期,教师文化自觉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对自身文化价值的选择和建构过程中,形成一种理性的与多元文化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并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因而教师文化自觉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思想理念上:教师自觉到自身原有的思想观念中,客观理性的反思和评判自己的观念,懂得其优劣,学会在全球化潮流中冷静的分析整合,批判地吸收先进思想,并与自己旧有文化结合,实现思想观念的扬弃和更新。

(2)价值体系上:教师自觉到教师自身价值体系,理解其形成过程与发展历程,既要坚持自身原有的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又要适应多元文化社会的要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自身专业的成长,进行价值体系的必要补充和适当调整。树立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人文和科学相统一的价值观。在面对多元价值观时候能做到自信和清醒,批判和欣赏,尊重和宽容。

(3)行为模式上:教师自觉到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并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在领悟课改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长远的、未来的发展,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注重与其他教育群体的交流合作,要培养探究和创新的精神,以开放的心态吸收融合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将其与自身教学实际相结合,创设出高效的适应实际需要的新的行为模式。

2 教师文化自觉与课程实施

2.1 教师文化自觉有利于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课程实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际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正如雅克·德洛尔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序言中所说的,“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积极参与,任何改革都不能成功。”处于教育一线的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扮演着课程的传递者、课程的学习者、课程的领导者、课程的研究者、课程的建构者的多重角色,更是课程实施核心过程的主体之一。其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变革的态度尤其重要,直接影响课程实施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预期的成效,而教师的态度正是教师文化综合体现的重要方面。教师对课程改革的态度,总体可以分为消极应对,抵制和积极面对三种。教师态度形成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就教师本身来说,教师文化素质的三个层面:思想理念、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对教师课程实施的态度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如果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落后,跟不上新的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新旧理念就会发生形成差距,或者造成观念的混乱,甚至导致冲突,从而引起教师心理的恐惧和焦虑。教师对课程实施没有信心,畏惧,在态度上会表现为消极应对或者抵制反对。

(2)教师在价值观上,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没有从学生未来发展以及教师自身长远发展出发,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对他们而言是种负担,要耗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毫无利益可言。又或者实施了,也没人响应,更得不到支持和认可,积极性受到打击。对课改也会显现出消极,保守甚至抵制,不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

(3)在行为模式上,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探索并形成了较稳定的行为模式,这与旧的课程要求相适应,曾经也一度取得良好效果。一些教师还是依赖于长期积累的旧的行为模式,习惯于将旧的行为模式一成不变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而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进旧的行为模式,创设出新的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行为模式,这也引起他们的抵制和焦虑。

2.2 课程实施过程中促进教师的文化自觉

教师的主要责任是实施课程,因此,课程实施既是教师获得意义,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相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困惑,会产生自我专业成长需要意识,会激发教师强烈的学习动机。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教师需要理解和领悟新课程精神。这必将冲击教师旧有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教师会自觉对此作出批判和反思并进行选择和扬弃,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和观念,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课程和不断变化的社会。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习和反思、批判和借鉴中,根据实际现实需要不断创设出新的思想理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这无形中促进了教师的文化自觉,为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3 在课程实施中建构教师文化自觉

3.1 构建教师的新形象

教师的形象是教师文化中最根本的一个方面,代表着教师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自我人生价值的深层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改造自我形象。按照日本学者佐藤学的分析,当前新的教师形象应该是一种专业化的形象,具体来说尤其是注意形成“作为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和“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豔就教师的形象而言,具体来说尤其是注意教师的专业自主性、训练的专门性、实践的反思性等。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态度端正、熟练操作,并自觉加强自我专业成长需要意识。

3.2 培养和激发教师进取、创新的精神

“还有的学者强调激情在教师职业中的作用,认为教师的高‘素质不仅包括在培训过程中和职业生涯中的知识与技能,也包括能够鼓励教师工作的激情。”豖这种“激情”可以理解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进取和创新的精神。时代在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应对许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需要发生变化,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的角色要发生改变,地位提升,责任加重,教师只有以进取的精神才能有勇气应对变化的一切,才能在课程实施中以开放、合作、探索的心态对教育理念、行为模式进行创新,根据实际教育情景创造性地实施课程,这才是实施课程取得较佳效果的途径。

3.3 建立新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课程实施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教师文化研究的一个方面。社会转型、课程改革、教师的角色变化等都要求在对待师生关系上也要随之发生变化。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出发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学者提出对师生关系的评价要从多维度进行,“一是亲和度,即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二是自由度,即教学中民主、平等的环境。三是参与度,即师生的参与程度。四是激活度,即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五是扩展度,即从显性课程向隐形课程的扩展程度。多向思维评价方法带动课程文化的创新”豗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更多要从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出发,注重师生关系的和谐,注重师生情感的互动和交流,注重激发学生的活力。

注释

费孝通文集(第14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197,196.

顾明远.教育大词典(增订合编本)[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05.

任红娟,赵正新.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J].当代教育科学, 2004(16):13.

[美]詹姆士.G亨德森,查理德.D.霍索恩著,革新的课程领导[M]. 志平,李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69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5.

[日]佐藤学著.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2.

“社会转型与教师教育变革”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8(12):111

王德如.试论课程文化自觉与创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4(11):15.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文化自觉
《牛津高中英语》课程实施中的异变研究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素分析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