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的创新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
2009-07-03吴冬刘江
吴 冬 刘 江
[摘 要] 本文着重探索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勤工助学方式。进一步创新勤工助学模式,挖掘勤工助学的德育功能。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自我服务,提升生活质量;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实现自我监督,营造文明氛围;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自我励志,促进身心健康;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自我实践,增强就业能力;是一条促进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自我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行,高校贫困生逐年增加,“济困助学”成为了现实的需要助学解困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国家和各高校都采取了包括“奖、贷、助、补、减、勤”等一系列积极的措施,为贫困生提供多渠道、全方位的服务。在这些措施中,勤工助学由于具有灵活性、公平性、易操作性、可持续性等特点,兼具解困与育人的双重功能,成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的普遍选择,成为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为部分大学生全面发展、锻炼能力和施展才华提供了社会实践的舞台;新形势下,高校在加强勤工助学活动管理的同时,如何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创新勤工助学模式,挖掘勤工助学的德育功能,探寻新的德育载体,开发新的德育资源,促进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自我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3]。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助学工作开展现状
目前,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模式均以“设置的岗位数量既要满足学生的工时需求,又要保证学生不因参加勤工助学而影响学习”为设岗原则,按照学生任职时间的长短将岗位分为固定岗位和临时岗位两大类,固定岗位是指持续一个学期以上的长期性岗位和寒暑假期间的连续性岗位;临时岗位是指不具有长期性,通过一次或几次勤工助学活动即完成任务的工作岗位。按照具体工作方式,将勤工助学岗位分为劳务型和助理型两大类,其中,劳务型主要有:教学楼卫生、办公室卫生、学生宿舍卫生、校园环境卫生的清理等;助理型主要有:办公室助理、辅导员助理、信息通联、编辑助理、图书管理助理、保卫值班、播音等。
目前,全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通过对川内部分高校贫困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到,勤工助学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要求顺序为:管理型(40%)、智能技术型(33%)、劳务型(14%)、专业研究型(11%)。从调查进一步得知,学生认为应以勤工助学(50%)、助学贷款(34%)为主的资助体系代替现有以助学贷款(55.3%)、奖学金(31.4%)为主体的资助体系[4]。
二、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现实意义
1、满足贫困大学生“济困助学”的实际需要
在新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中,资金的分配是:30%用于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20%用于学校奖学金及助学金,50%用于国家助学贷款。目前,每年用于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资金比例高达50%,这是非常有益于贫困生的资助方式,但不是贫困生最支持的方式。如果把国家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对高校贫困生的救助看作是“输血”行为的话,那么学生更希望通过国家有限的资助资金实现“造血”效果,即通过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实现对贫困生的救助。勤工助学是最好的“造血”方式,加大对勤工助学资助方式的资金投入,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如开办校内超市、书报亭等校办企业,企业员工由贫困生组成,学生参与校办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报酬与企业效益挂钩等措施,是实现贫困大学生“济困助学”目标的有效途径[5]。
2、促进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开展了勤工助学招聘会活动,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引入了竞争机制,通过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双向选择的形式,打破了以往用人单位单向选择的局面。招聘活动不但有利于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资源配置,扶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为同学们开辟了提高实践能力和模拟就业招聘的舞台,有助于学生树立劳动和竞争观念,培养自强、自信、自主意识,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勤工助学岗位聘任工作已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措施,其使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在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中得到帮助和锻炼,提高了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中国人民大学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精神,以学生为本,完善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有特色的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勤工助学帮扶模式,延伸了对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2009年寒假,学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人大使者家乡行——寒假勤工助学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响应,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其参与对象和组织实施均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灵活度高,在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掌握实践交流技能、培育自立自强品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4、实现大学校园风气的积极改善,促进校园和谐建设
据北京青年报(2009年11月9日)报道:南京林业大学在校内设立了由勤工助学的在校特困生组成的“校风巡视岗”,主要负责劝止一些不文明现象,包括对校园内情侣过分亲昵行为进行干涉,据校方反映,该举措取得了非常满意效果,现在情侣间的亲密行为收敛了很多,让校园看起来“很清爽”。南京林业大学的这一举措在全国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大家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起码是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一次大胆尝试,正如该校一位负责人所讲的“校园巡视岗既解决了近百人的助学岗位,又承担着维护校园文明环境的职责,是团委工作的一大创新”。其实,这样的的做法并不是现在才有,以前在很多高校都曾经设置过类似的监督岗位,而南京林业大学将其作为勤工助学岗位的一种类型,在实现勤工助学传统助学功能的同时,维护了校园的文明纯洁,并由大学生自己作为勤工助学教育实践的主体,实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发挥勤工助学自我教育功效的途径探索
1、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实现自我服务,提升生活质量
高校勤工助学活动目前主要以普通型为主,普通型勤工助学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从事劳务性、服务性、事务性的工作,它能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经济收效也快,但有研究报告认为,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已经严重过剩,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没有优势可言,其发展空间不是很大,而笔者却认为,拓展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针对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的新需求,提供更具针对性、个性化、高品质的勤工助学服务,使传统型的勤工助学岗位焕发新活力,这是切实可行的。据中广网北京2009年10月23日报道:最近,一篇题为《某大学的富二代们在大学城办豪门私人会所》的帖子在论坛走红,豪门会所该不该进校园的争议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巨大反响,我们在“讨伐”这一做法的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另外一种信息,那就是,大学生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一员,其也有追求高品质服务的意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大学生选择优质的社会服务,这也无可厚非,而勤工助学服务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在校大学生,还包括了周边的社会人士。在一定监控范围内,拓展勤工助学岗位的服务范畴,以高品质、优质量的服务,赢得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对实现大学生自我服务,提升生活质量,大有裨益。
2、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实现自我监督,营造文明氛围
与南京林业大学设立由勤工助学的在校特困生组成的“校风巡视岗”的做法类似,由大学生自己作为勤工助学教育实践的主体实现自我的监督、教育,这不仅仅可以在校风建设方面有所体现,同时也可以拓展到诸如校园安全、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例如:校园安全巡视员、网络安全监督员等勤工助学岗位的设立。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参与到学校各个部门的工作中去,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与学校各部门有了更多的了解,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职员工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责任感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对教师的工作既是补充,也是监督和促进,有助于形成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3、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自我励志,促进身心健康
勤工助学对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一种有效的资助方式,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课堂。高校应该对贫困学生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尊、自强、自信、自爱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同时加强信用、道德、公德意识教育及回报感恩教育等。在教育中,要关注他们的身心成长,要从他们具有自卑、压抑心理的特点出发,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增强他们通过实践劳动获取合法报酬的自豪感。此外,还要以助学活动推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机制的建立。比如:学生宿舍成立由贫困生组成的宿舍管理委员会;校园管理中成立以贫困生组成的校园环境监察队等[6]。
4、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自我实践,增强就业能力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只有与学科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科的专业优势,才能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活动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而是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正确把握学生的专业优势和技能特长,积极开拓与专业学习有关的智能型、实体型勤工助学工作,不断提升勤工助学活动的水平,做到勤工助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课余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应通过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等工作,侧重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做好生理、心理、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实践证明,专业型勤工助学活动更能体现大学生的价值,最受学生欢迎。所谓专业型勤工助学活动,主要是指学生从事专业性、技术性、管理性的工作,学生在工作中必须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问题,必须思考和学习,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完成。正是如此,高校勤工助学活动更应该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使大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能够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学习、能力培养和经济资助三重功效有机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金剑.论勤工助学的德育功能[J].泰安师专学报,2001,23(4):104-105.
[2] 王海翔.勤工助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06):133-134.
[3] 徐德力,李纪月.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现状与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19-20.
[4] 梁波.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模式探析[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24(06):106-112.
[5] 阮宇.高校贫困生新资助体系的创新构想[J].中国林业教育,2008,(03):38-39.
[6] 何赛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创新研究[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6):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