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开发十年成就辉煌国家发改委
2009-07-03西部开发司
西部开发司
[摘 要]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地区取得了十大辉煌成就。即: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保障和改善民生得到加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区域互动合作步伐加快;人才开发深入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同时,必须清楚的看到,西部大开发依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辉煌成就;十年历程
今年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第十个年头。拥有全国70%以上的国土面积,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悠久丰厚的历史、璀璨多元的文化和独特丰富的资源的中国西部,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历程。
一、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西部地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比重均有所上升,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这里,可以简单的列一组数字。2002—2008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16655亿元增加到58257亿元,年均增长11.7%,占各地区加总比重由17.1%提高到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4642元增加到16000元,从相当于各地区加总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工业增加值由5946亿增加到24000亿元左右,增加近4倍,地方财政本级收入由1127亿元增加到5159亿元,年均增长19.6%,占全国比重由17.6提高到18.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6111亿元增加到35949亿元,年均增长22.9%,占各地区加总比重由19.2%提高到2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954亿元增加到19239亿元,年均增长14.9%,占各地总区加重比重由16.7%提高到17.2%。
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00—2008年,国家累计新开工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达1.7万亿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部地区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万公里;新增铁路营业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区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79个,占全国机场总数的49.4%;广西百色、四川紫坪铺、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尼尔基等大型水利枢纽,四川都江堰等133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新增油气管道里程14130公里,其中原油管道2010公里、成品油管道3940公里、天然气管道8180公里。西电东送新增装机5710万千瓦,在建规模5280万千瓦,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革步伐加快;重庆等特大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正在形成,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小城镇公益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
三、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在西部地区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使西部地区重点流域、重点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巩固。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建国以来造林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开创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史的新篇章。截止2008年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近2000亿元,涉及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退耕农户平均每户获得钱粮补助资金5000多元,约占退耕农户同期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累计营造林和封山育林4亿多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占全国同期造林总面积的52%,工程区森林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积极推进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和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农民增收,为农民长远生计提供了保障。
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造中低产田6300多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890多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400多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0多亿立方米,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5亿公斤。农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已使7700多万农村人口饮上安全水;基本解决无电乡镇通电和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98%以上的行政村通上电话;建成“油路到县”工程2.6万公里、贫困县出口路1.7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近600万口。改造农民危房约60万户,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近4万个。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8年,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99年增长了74%,年均增长6.4%。扶贫开发迈出新步伐,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从5700多万人减少到2600多万人,减少了3000多万人,占全国同期减少贫困人口的56.9%。
五、特色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西部地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结构调整,能源及化学工业、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文化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国内外知名品牌。初步形成新疆、青海、陕甘宁、川渝等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黄河上游、长江上游水电基地;陕北、蒙西、宁夏和云贵等煤电基地;甘肃、云南的铅锌、四川的钒钛、内蒙古的稀土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基地;青海、新疆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钾肥生产基地;贵州和云南成为磷肥生产基地;新疆的优质棉和果蔬、内蒙古的乳业和羊绒制品、云南的烟草、广西的制糖等已逐步成为优势产业;西安、成都、重庆等地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等渐成气候,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已成为部分省份的支柱产业。西部地区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1999年的23.8∶41.0∶35.2调整为2008年的15.6∶48.1∶36.3,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趋势明显。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得到加强
国家大幅增加了对西部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有效改善了西部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状况。“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368个县通过“两基”验收,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两免一补”政策率先在西部地区推行,4880万学生受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双语教学在新疆、西藏全面展开。城乡医疗服务体系迅速发展,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6万多个,村卫生室近18万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形成,参合率达到85%。科技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共享平台。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基本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逐渐扩大。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廉租房和经济适应房建设步伐加快。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范围内。
七、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之初,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将5个自治区和30个民族自治州以及大部分民族自治县享受或比照享受西部开发的政策范围。近年来,国务院又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支持西藏、新疆、宁夏、广西以及青海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和特困民族加快发展,编制并实施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设立专项投资支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共640万人)聚居区发展。5个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高于西部地区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635元和303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不同程度地高于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八、区域互动合作步伐加快
在国务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东西部地区共同努力,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探索互动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在扩大东中部市场空间、产业转移、对口支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东西互动合作已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加快发展的新局面。截止2008年,西电东送工程已形成6318万千瓦的送电能力,西气东输已累计完成输气量454亿立方米,为东部地区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保障。青藏铁路、独山子石化等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为国内外企业“西进”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开辟了新的市场发展空间。东中部地区更是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0多万家东部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创业,投资总额超过2.2万亿元。对口支援顺利推进,已有15个东部沿海省(市)、计划单列市及特区城市与11个西部省(市、区)结成东西扶贫协作关系。
九、人才开发深入推进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中组部有关部门和其他地区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地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到2008年底共选派3528名西部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东部地区挂职锻炼,从中央和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选派573名党政干部到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全藏、全疆受援格局基本形成,分3批派选2478名干部进藏、2821名干部进疆工作,启动了援疆干部担任县市委书记试点工作。中央有关部门有计划、有重点加强对西部地区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才培训,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高。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乡镇医师培训、西部引智工程等项目,为西部地区特别是基层培训了数百万实用型人才。全国62所高校承担了对口支援西部36所高校的任务,共选派9批博士服务团1151人赴西部地区挂职锻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选派近10万人赴西部地区提供智力支持。
十、改革不断深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初步形成了富有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新局面。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深入推进。坚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在繁荣城乡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设立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揭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新篇章。积极推进西安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积极开展重点城市、行业和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青海柴达木等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2008年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66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比1999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西部沿边省区依托边境口岸城镇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边境贸易持续发展。境外投资项目分布俄罗斯、南非等20多个国家,涉及矿产、水电、农林、化工和机械等领域。中国—东盟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区域合作深入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中亚区域合作稳步发展,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初步形成。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10年,国家在规划指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安排、人才交流等方面逐年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向西部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超过3.5亿元,中央累计向西部地区投入7300多亿元建设资金,有力的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十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为全国经济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这10年,西部地区人民以前所未有的饱满热情,积极投身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伟大实践中,从城市到农村、从内陆到边疆呈现出热火朝天、百业俱兴的动人场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在实践中继续传承、发扬光大,展现出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这10年,西部地区各族群众得到了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实惠,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温暖,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看到了光明的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和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的良好发展氛围。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顺民心,得民意。
同时,必须清楚的看到,西部地区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贫困面广量大等问题,西部大开发依然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国务院正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若干意见(初稿)》,主要是针对西部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化解突出矛盾,解决关键问题,突出解决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确保西部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