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研究

2009-07-02

经济研究导刊 2009年14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高职高专课程教学

詹 艳

摘要: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围绕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三个方面就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249-03

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十六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的高职人才的目标。”高职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 提高旅游文化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

旅游作为一项文化型的经济事业和经济型的文化事业,它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旅游才具有吸引力,才能减少旅游竞争中的可比性,才具有生命力。旅游的特色是文化。明确旅游文化课程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

1.旅游文化课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的需要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头,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是旅游人才素质提高的根本。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对提高文化素质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旅游文化课程肩负着旅游人才文化素质培养的重要任务。旅游文化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并在不断地发展,学生要在很少的课时内掌握旅游文化的本质、规律,并自如地用于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各旅游岗位,就要十分重视旅游文化课程学习,为高素质人才培养打下基础。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为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作出贡献。

2.旅游文化课教学是为旅游经济服务的需要

旅游文化来源于旅游,必将被旅游业应用。目前,我国旅游文化在用于开发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项目上已取得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以开发特色旅游为例,束有春和焦正安认为:“要想提高旅游业的文化品位,佛教等宗教文化景点的合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可以围绕佛教文化主题,开展一些综合旅游文化项目”。喻学才和毛桃青指,出开发南京市旅游文化必须解决好今人与古人、有争议的历史人物遗迹的开发等六方面问题,很有针对性。所以,通过旅游文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素养,使学生掌握利用所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为旅游经济服务。

二、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

由于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复杂性,使人们在把握时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旅游实践中,“在中国旅游离不开历史”的观念深入人心,更加大了其难度。所以,学术界存在着将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混为一谈,将历史文化的内涵等同于旅游文化来表述,在教学方面将旅游文化课讲成历史文化课的现象。其实,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一对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但是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追求的目的与社会功能不同,旅游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在于发掘其表现形式及其个性意义,更着重从主观审美角度来扩展它的价值,张扬其能激起旅游动机的价值,其经济的目的性更大。同时,旅游文化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塑造出一个新的旅游资源。区别旅游文化,能使我们的旅游研究、教学和实践都不再停留在表面层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旅游人文资源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旅游资源的可塑造性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三、围绕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1.整合旅游文化课程的内容体系,实现旅游文化课程内容改革的优化

职业能力培养,项目化课程是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方向(16号文件)。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按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设置课程模式,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应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并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在实际操作上,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等岗位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来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根据导游员等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与工作内容相一致的课程项目,课程教学内容以“够用”为尺度,按照相关知识与能力相互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整合成便于进行各种组合的相对独立的单元,包括“历史与民俗宗教”、“饮食与风物特产”、“旅游与古代建筑”、“旅游与文学艺术”等几个主题模块和相应的实训项目(如参观博物馆、实地参观考察宝山青莲寺),改变了原来教学内容体系中“杂而全,散而乱”的状况,并且赋予教学内容实践性要求。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总体框架的把握上,以文化为依据,以对旅游的把握为主线,将旅游文化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从宏观方面探讨中国旅游文化所植根的土壤,以及传统文化对旅游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其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从微观方面阐释宗教、建筑、园林、民俗、饮食等诸多旅游文化形态,在主题模块里通过纵向历史比较和横向中西对比相结合,剖析其内涵和特征。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能力目标,如能够辨别佛教、道教供奉的主要对象的名称和位置,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导游讲解;能够运用古代建筑知识去辨别古建筑的等级、种类、主要部分的构成、特点;能够运用中国古代园林知识去赏析旅游园林的组成要素、构景手段;能够运用旅游文学的基本知识,去分析、鉴赏、介绍旅游风景名胜的诗词、楹联、游记等。

2.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根据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是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实践中,高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原则,围绕旅游职业能力实施教学,任务明确,贯穿能力培养,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素质。根据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课程教学中以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实践体验、团队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1)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导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概念、原理等。(2)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种旅游情境或事件,从而获得认知和情感的经验。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将静态的教学内容化为动态的具体场景,从而超越现实时空,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角色扮演,吟诵名人诗词,又使山水意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出强烈的情感。(3)实践体验: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进行理论内容与实际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体化安排课程教学,如参观考察、调查调研等实践活动,进行认知性实践,感知旅游行业所需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4)团队学习:教师根据课程的内容选取相应热点问题,提前印发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课前先进行预习,阅读相关材料,小组进行分工大量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形成小组的集体观点。课堂上由学生介绍各自小组的观点并相互讨论,教师记录学生的发言讨论过程及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种方法能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同时在形成小组观点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团队合作的责任分工、互助、有效沟通和相互信任。学生学习兴趣浓厚。(5)师生互动:事实表明,绝大多学生都有一定的旅游生活经历,都积累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经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其情感世界是极富有个性的,都会有属于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互动式教学中,师生双方作为自由自主的人在一同创造的教学氛围中相互尊重和接纳,相互理解和回应,相互交流和沟通,共同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知识的魅力和真谛。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围绕旅游职业能力,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在训练学生讲解能力时,通过课前讲解训练、提问式训练、学生点评、学生演讲等教学方法,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旅游文化主题模块的教学内容如:“历史与民俗宗教”、“旅游与古代建筑”等需要形象化教学,只凭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在旅游文化教学中,恰当、巧妙、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卓有成效的。因为旅游文化教学的内容,往往是学生没见过也想象不到的文化现象,如果借助于电教手段,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形象生动地在屏幕上展示出来,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易于掌握。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播放教学VCD、用展示台呈现图片资料、互联网链接等多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使抽象的概念例证化、具体化,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北京的四合院等传统民居文化,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有的从没见过,仅凭口头讲述,学生会觉得特别难以理解,如果通过直观的图像演示,形象地介绍北京民居的特点,学生立马能理解。因此,旅游文化教学中应用教学课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教学手段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互动教学,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旅游文化学习课堂。

3.树立全面的考试观,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陈旧的考试模式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树立全面的考试观,转变学习评价标准,改革考核方式、方法是必要的。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由单纯考核课程的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本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论文、报告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校内老师评价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综合评价学生。具体做法:旅游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20%)主要包括:课堂到课、参与课堂教学情况(包括现场演示、课堂发言等)、作业完成情况;(2)项目考核(50%)收集当地旅游景点的对联、诗词、游记(书面报告);参观考察宝山青莲寺(书面报告及导游词。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项目设置要求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观察、调查、讨论、分析,并对观察结果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要求最后形成书面总结报告上交,或制成PPT,进行交流);(3)期末考试(30%)以书面试卷的形式对旅游文化基础知识进行考查。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高职高专课程教学
巧借“翻转课堂”提升教学实效
我国旅游景区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川北大木偶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分析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高职高专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云南省高职高专校园体育文化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