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暴力性袒露:死感回到自身

2009-07-02石中晨

学理论·下 2009年4期
关键词:死亡身体

石中晨

摘要:“死亡”作为女性诗歌的“主题语象”,实践着与生命的自动同构,承载着具有内在深度模式的“个人化”认知。死亡感觉的残留生成转化为独特的美学内涵。通过对死亡意象的象征信码进行解读,深刻体认女性诗歌形而下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死亡;死感;身体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02—02

在女性诗歌中,死亡作为暴力性场景成为死感回到自身的形而下的另一言说。死亡是在身体、性、爱欲的交织下女性自己对死亡感觉的反身表达,是两性之间一半对另一半的叙述。

伊壁鸠鲁曾说过:“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1]。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身体在世的态度。女性诗人对死感领域的探究与书写体现了其独特不群的生命意识与体验。

一、身体连结性感与死感的一体两面

“在现代人的生命感觉中,个人自身的死感回到了自己身上,不再借居在身体之外的观念或智慧中。就在身体化的死感通过灵魂身体化回到个体人身上时,性感一同回到了个体人身上” [2],性感的身体化敏感程度与死感的身体化敏感程度是一体的,个体的性感高涨与死感的高涨平行。可见,身体作为感觉媒介焊接着性感与死感的对立统一体。身体是女性书写的最后的自留地,而性感与死感在个体我在的此生中的对抗则为女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个体的身体灵魂如何让死感和性感在同一个身体中和解?

(一)灵魂的身体化

“现代人产生要直接了解自己的已死的愿望,是由于现代人的灵魂已经身体化——现代人的灵魂是自己身体的灵魂”[3]。女性诗歌中,灵魂不再索居大脑,而是回复身体,对死的感觉就随着个体灵魂的归来而还原了身体化的敏感。“个体灵魂回归于绝然属我的个体之身,身体性的死感就出现了:死成了生物个体所能感受到的最为悲凉的另一个我体”[4]。女诗人通过身体传达死亡的感受,是女性最真实的书写生命意识的方式。翟永明将女性的身体与鱼的身体作类比,“我清白的身体/散发出悲凉的已死的气息”(《吃鱼的日子》),鱼在刀俎之上正是女性境遇的深刻表达,这一表达并非一种表象的被抛掷,它其实是女性作为“他者”,在男性中心社会的关系场,一种更隐形的文化、甚至生命化的质素。“昨夜,你忘了死时也忘了呼吸/你的乳房高耸入云/可耻地颤动”(唐亚萍《母女》),诗人在母女的二元设置中透出了不乏理智的内心世界:母亲的悲剧可怕的后果是它的遗传性,遮蔽的生命本质流布在“我”的身体,直至死亡将其敞开。罗兰·巴特已经将写作中的“我”直接替换为“身体”,但是女人的身体到底与历史存在何种关系,是一定要被过问和反省的。“我的母亲,你的身体曾是我的藏匿所/……假定死亡在生长,借着黑夜杀人/我的躯体将保有全世界死者的痛楚/因你而大声呼号”(翟永明《死亡的图案》),诗人借助母女这一我中有她、她中有我的双体结构,作为女儿的“我”,站在生命终结的死的面前,将身体这一被反映物转换为主动的反映者,以此来回应她们所经历的外部世界和面对的内心痛楚。那么,女性该如何处置自己的身体呢?女性的身体“气象万千”,“由于身体在看和在活动,它便让事物环绕在它的周围,事物成了身体本身的一个附件或者一种延长,事物就镶嵌在它的肌体上面,构成它丰满性的一部分”(梅洛·庞蒂语),所以,诗人展现了女性身体容纳百川的境界——一种“自己的肉体上的体验”(伍尔夫语)的诗意挣扎与超迈气度。“我身临其境,任酣睡表演死亡/一条腿表演,一条腿看戏/一边脸死去,一边脸守灵”(唐亚平《死亡表演》),女性的身体一边做着身临其境的死亡表演,一边又在欣赏着自己的表演,“身体”的存在状态是灵魂的表征和具象化。正是基于这种精神意向,唐亚平宣告:“我的灵魂将化为烟云/让我的尸体百依百顺”(《黑色金子》)。女性诗人的灵魂身体化写作是一种“女性之躯历险”,是一种女性的真正超越。

(二)个体的生命热情(爱欲)承载身体的欠然(死亡)

“我相信,只有从死亡这一方面,才有可能透彻地判断爱”(里尔克《慕佐书简》)。爱与死有非此不可的关系。当然,“爱”在女性诗歌中指“性爱”的利比多。“死处于每一终极的爱的本质之中,只有这种终极的爱才能使人达到在无限中去爱一个人”(里尔克《杜伊诺哀歌》)。“介于生与死之间的幻影/把世间变成白色/你是其中之一/死亡从地底投向你/——它空虚狂乱的形态/你把我涂成人性的阴影”(翟永明《你》),女性成为男性欲望的杰作,正如题记所言“你有欲望三千/我只有我自己”,在我/你的人称对峙中,死感这一个体身体造化的胎记使女性真正拥有了自己。“你在我身上客居/我身上的家具得心应手/你的抚摸恍如隔世/你的名字斗换星移/我身上山穷水尽/剩下的风景满目疮痍”(唐亚平《老风景》),同样是我/你的关系设置,诗人却表征着某种倾诉,正如马丁·布伯所说,它表明“我”有痛苦要向“你”倾诉。我你关系在更大程度上表明:“我”的立足点变了,“我”再也成不了中心,也充当不了界定世界的法则,而是变成“我”站在“我”的位置上(但不是中心)观察“你”。男性将女人的身体掏空,从而使女性隐秘情感中最隐秘的身体感——死感袒露在视觉面前,这不啻是一再重现历史的“老风景”。“个体的生命热情是承负身体的欠然(死)唯一的细线,这根细线却经受不起自然而偶然的一个喷嚏”[5]。女性身体属己的情愫感觉造就而成的其性感的独特敏感,促使女性产生了对生命热情的“疑惑”,女性意识到,自己的死感和性感是一体的,只对完全懂得自己的男人袒露。所以,女诗人们在文本中赤裸地表达了为爱而死的欲望。“我身体内的/各种花朵在黑夜里左冲右突/撞在前前后后的枯骨上”(翟永明《十四首素歌》),诗人表现了少女性意识在体内的萌生与蠢蠢欲动,欲望的燃烧平添了“死去”的感觉。女性的性心理发展史可看作是一部女性成长史,从少女到女人是一个神奇的蜕变。“即使它在下一秒钟立即终结/你的目光使我堕入深渊/我因此死而无憾”(伊蕾《我的秘密》),赤裸的热情在女诗人们的笔下逐渐演绎成已臻欲仙欲死的境地。“这里,在一片漆黑的家园里/玫瑰与火鸟在一起颤抖不已/在这里呵,当死亡的气息弥漫起来时/仿佛我们拥抱着宿命”(李轻松《春天的抚慰》),“玫瑰”与“火鸟”的象征散发的生命热情产生了非如此生活不可的在世幸福感,即使操纵个体生命命运的死亡宿命也只能是从爱欲中偷窃走一次性的个体生命热情。“我现在说出那句话/我爱你。在纯洁的火焰中/看不见一座城毁灭/看不见一只鸟毁灭”(海男《火焰》),爱欲感人的魅力可以横扫一切死亡,爱欲的火焰使“死者的火焰那么简单”。“如果我的一生只能说一句话/只能活一秒钟/我想最后说一次我爱你”(林雪《爱娃》),“爱娃”只为爱活着,虽然备受摧残却又沉湎其中,执迷不悔。

在女性主义诗人笔下,现代女性是有着健全的人格、旺盛的生命意志和饱满的爱欲的“带生殖器的女神”[6],性感变得极其身体化地敏锐。与此同时,死感这一不愿意轻易公开的体验也出现了。这样,爱欲感觉就与自己唯一的天敌——死感迎面相撞了。“于是,如今我们得指望这两种‘天力中的一方,即永恒的爱欲一方,将在与同自己一样不朽的对手的殊死搏斗时肯定自己”(弗洛伊德语)。

女性诗人们对性感与死感的双面胶描写笔锋暧昧,性感是感官享乐的生理情感,而死感是自己的死的感知,身体连接的是生与死、性感与死感两个生存的本然对手的迎面相逢。但事实上,性感所衍生的生感与死感不可能完全重叠,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内共在。即女诗人们一方面从男欢女爱中对生命本真状态进行体认,另一方面又从死亡的角度做着精神的人性提升,这便陷入了一个吊诡情境:“像普通人一样过日子/像上帝一样思考”(唐亚平《谈谈我的生活方式》)。

二、巫性向男性的暴力性展露:失败的胜利

在女性诗歌中,“死亡”意象的营造和死亡气氛的弥漫,是女性的巫性向男性报复,呈现“爱的暴力”倾

向,如“用爱杀死你”(翟永明)、“找一个男人来折磨”(唐亚平)、“你看不见我举着一把刀”(伊蕾)、“她像一把剪刀”(贾薇)、被判入地狱的“鬼男”(张烨)、“我仍然像昨天一样/集中力量,伤害你”(海男《女人》)等等。凡此种种说明爱与死的复杂关系、向着因爱不得而“向死”的极端方向发展,对“爱”的效果(不得)的分析却只是一种“接引”,就是引导人向死亡上升。只不过这种“死亡”因为是女性向男性施予而引发轩然大波。

只是女性诗人们没有意识到:女性主体的神性建立是不能靠女性向男性施展“死亡”巫术而建立起来的。“死亡”意象传达的是性别暴力下的最后反抗,也是性别之战中女性无力抗争的结果。“死亡”意象体现的是“两性之间永久交战”[7]的生之命运与死之残酷,是女性绝望的无奈与无处逃遁又不可抗拒的性别悲剧。男性的“死亡”带来的是生命个体的两败俱伤,女性迎来的也只是性别政治下一场失败的胜利。爱过、恨过,最终她又祈求在死的恐怖里重新找回那一份失去的爱:“我的睡眠毗连你的床/你的孤独的灵魂中的那片死寂”(海男《给我》)。

参考文献:

[1]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2-123.

[3]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20.

[4]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0.

[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70.

[6]伊蕾:三月的永生,女性年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170.

[7]尼采:瞧!这个人[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47.

Violent bareness: sense of deathreturns to themselves

——“Death” Image criticism in Female Poetry

Shi-zhongchen

(Ha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tics and Law, HaiNanHaiKou 571100)

Abstract: “Death”as the female poetry‘s subject phrase, does the practice of working with the automatic life isomorphism, and carries the “personal” cognitive with depth of inherent model. while re-encoded its semantic, the residue of a feeling of deathgenerated into a unique aesthetic connotation.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bout the symbolic imagery of death, we produce the profound recognition of female death philosophy in poetry.

Key words: death;dead-feeling;body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死亡身体
我们身体的由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青春电影中的“死亡”母题解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身体力“形”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